陳舒
朱天文在《童年往事》里寫到情竇初開的阿哈咕跑到喜歡的女孩家門前,把疊成十字的情書穿上一根樹枝丟進去,沒料到卻正中推門出來的女孩媽媽的頭,阿哈咕落荒而逃。幾天后碰見剛買菜回來的女孩媽媽,婦人笑著對阿哈咕說,那天你到底在丟什么?差點打中我的頭嘞。看著婦人還紅腫的額頭,阿哈咕不解——啊,不是明明打中了,為什么說差點?朱天文寫道:這是阿哈咕第一次感受到女性的溫柔。
我想,那也是屬于臺南鄉(xiāng)下的一種溫柔。每座城市都有獨屬于它的某種溫柔,不在山色美景,而在世態(tài)人情。
我把杭州每年秋天的“桂花季”稱為這座城市的“癱軟期”,事實的確如此,桂花一開,杭州人就癱軟了,要知道那滿城濃郁的桂花香,是無法叫人安心工作的,如同被魔咒召喚般地只想往滿覺隴跑,閑坐喝茶聞桂花。行車在路上最好別開車窗,撲面而入的桂花香容易叫人迷失方向。偶爾會有貪玩的孩子爬上樹想折一株帶回家,總會有穿著睡衣的媽媽或遛狗的大叔站在樹下喊:“哎呀,莫折莫折,折了香氣呀,不長久?!边@是一種溫柔,“莫折桂”的溫柔。
白堤盡頭的西泠橋畔有一尊白色花崗巖秋瑾墓,那位持劍而立、一臉正氣的鑒湖女俠總是讓我有種過度主旋律的感受。倒是與秋瑾墓隔岸相對的慕才亭中,是錢塘第一名伎蘇小小的墓碑,將這兩個著名女人如此錯落安置,每日相互遙望,也算是杭州的一種妙處。在某個11月初再次經(jīng)過秋瑾墓時,無意間看見一位拄著拐杖的老爺爺站在墓前,離開后秋瑾的腳下已多了一束新摘的野花。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但凡到了每年的11月初,那尊冰涼的花崗巖雕塑腳下總會放滿了鮮花,路邊采來成束的、花店買來還包著塑料紙的、手工疊成的紙花……原來11月初是秋瑾的生日。這種自發(fā)甚至有些散漫的獻花行為同小時候?qū)W校組織去烈士墓前放小白花的集體活動完全不同,一座城市對一個女人的懷念和敬意,竟讓我覺得也透露著某種溫柔,我把它視為“陌生人獻花”的溫柔。
十年前的杭州馬路上還充斥著人力三輪車,無論去哪兒都是五塊錢,坐在三輪車上優(yōu)哉游哉清風(fēng)拂面,那是杭州人的另一種情趣。某回同家人在平湖秋月喝茶,阿舅打發(fā)我去買煙:“這附近沒有,你喊一輛三輪車,叫他踏到湖濱那邊去買。”阿舅說著就塞了一百元在我手上。簡直笨蛋??!我在心里埋怨,一包煙十塊,一輛三輪車來回路費最多十塊,將那么多錢交給一個陌生車夫手里,你敢保證他還回來嗎?帶著“怒其不爭”的心情站在茶室門口等了半個多小時后,我告訴阿舅,你那一百塊被黑了,以后可別那么大意了。阿舅看看我笑著說:“別嘎早(方言)下判斷,再給他五分鐘嘛?!闭f完便拉著我的手走到街邊繼續(xù)等,果然,那從遠(yuǎn)處晃晃悠悠踏來的,不正是那位車夫嗎?車夫擦著汗說湖濱沒有阿舅要的煙,他騎到解放路才買得的。從那以后我總是告訴急性子的自己,對人對事,都多給予五分鐘那也是一種善意與溫柔,“再等五分鐘”的溫柔。
近年回杭州,發(fā)現(xiàn)杭州的司機竟難得有了“讓行人先過”的默契與自覺。
在“橫沖直撞”成為生存法則的今天,也許恪守常識也成了一種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