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倉央嘉措是西藏歷史、雪域高原上最尊貴的人間之神,他以他不拘一格的行動和美麗動人的情歌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他是詩人,浪漫的情懷鑄造了他特有的情緣;他是活佛,他將佛性用詩歌傳達。本文試圖通過他的生平及詩歌探索倉央嘉措的情緣與佛緣。
關鍵詞:倉央嘉措;情緣;佛緣
作者簡介:曾令君(1995-),女,漢族,四川內(nèi)江市人,西華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4-0-01
一、倉央嘉措與佛、情結(jié)緣的背景
倉央嘉措,1968年出生于西藏的農(nóng)奴家庭,父母都信奉可以戀愛結(jié)婚的寧瑪派。在五世達賴逝世后,當時的執(zhí)政者桑結(jié)嘉措為了穩(wěn)定極度混亂的政治局面,一面秘不發(fā)喪,一面把倉央嘉措秘密選為轉(zhuǎn)世靈童。于是,倉央嘉措在外受了十四年的寧瑪派文化氛圍的熏陶,十五歲時,因為桑結(jié)嘉措事情敗露才開始坐床,迎回了布達拉宮。呼吸過自由空氣,享受過平凡人生活的倉央嘉措對布達拉宮沉悶枯燥的生活表現(xiàn)出了不適應。桑杰嘉措對他管教甚嚴,作為西藏法王的他沒有任何實權(quán),只能像傀儡一樣在布達拉宮接受嚴苛的藏傳佛教教育。再加上藏族統(tǒng)治階層正在與蒙古統(tǒng)治階層進行炙熱的權(quán)力斗爭,于是在現(xiàn)實的苦悶與精神的禁錮之中,倉央嘉措找尋到了釋放壓力的出口。他不顧各方的責難,走入民間,拉薩街頭,酒吧到處有他的足跡。在這種刺激放松,享受生命與青春的日子里他思如泉涌,創(chuàng)作了大量關于情與佛的動人的詩歌。他將愛情與佛法完美結(jié)合,在他的眼里愛情和佛法都能使人達到極樂世界。他憑借自己獨特的視角與經(jīng)歷,讓佛與情完美的相生相融??墒?,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沿著從布達拉宮到酒廬的雪跡,政敵找到了他不守清規(guī)的證據(jù),大量的詩作成為擊垮他的借口,當然,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桑結(jié)嘉措在斗爭中被殺,倉央嘉措的達賴身份受到質(zhì)疑。毫無疑問,他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斷頭臺成了這個活佛最后的結(jié)局,可是他的情詩以及情詩中所包含的佛法卻穿越時空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
二、情緣與佛緣的交織
倉央嘉措是西藏黃教的領袖,是藏傳佛教的活佛,雖然他寫了許多為人稱道的情詩,可是細細品味,這些詩歌當中未必沒有蘊含佛理。他曾在《問佛》中寫到:“佛是過來人,認識未來佛?!彼谌耸篱g為佛,卻又在佛界中為人,他的紅塵未斷,而慧根又讓他不能拋棄佛界。倉央嘉措在藏語中意為“音律之?!保@個名字是完全符合他的,他的情詩帶著出淤泥而不染的澄凈穿越濁世,帶來不死的光輝。讀他的詩可以讓人感到與佛相通,與佛同境。
在倉央嘉措情竇初開時寫了一些比較青澀,簡單童真的詩:
“皓齒人兒含笑,向滿座瞧了瞧,眼珠嬌滴滴一轉(zhuǎn),斜瞅少年的臉兒?!?/p>
這首詩表面上看寫的是一個天真美麗的女子在宴席上含笑看中一個少年的場景,幾句話便活靈活現(xiàn)的勾勒出了當時曖昧的場景。仔細研讀一下,這其中也蘊含著一點哲理意味。據(jù)《無門觀》記載:“昔世尊在靈會山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然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無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境界。就如座中女子,默默含笑不語, 一切盡在不言中,眼神的流轉(zhuǎn),脈脈無語,可是情誼卻表現(xiàn)的分外鮮明。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首詩成為無數(shù)人心中傳唱的經(jīng)典。曾經(jīng)擔心多情的我會折損修煉的佛法,入山修行又不愿意和自己愛的女子分別,這該是多么矛盾啊。世間如果有那兩全的辦法,使我既能不辜負如來的恩賜,鉆研佛法又能和自己心愛的女子常伴到老就好了!在前面的背景中已經(jīng)提到過,倉央嘉措的家庭成員全都信仰的是寧瑪派,這可能是造成他如此思想及行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個宗教主張的是把世俗與愛情完美的結(jié)合,經(jīng)歷了十四年熏陶的倉央嘉措對于這種思想是侵染較深的。他潛心的對待佛法,也真心的眷戀生活,在他的身上是將人情與活佛修煉的結(jié)合。他不是有些人說的只想愛情,叛逆宗教的人,也不是醉心佛法,不注重情愛的人。情愛是紅塵的現(xiàn)實存在,只有勘破貪,嗔,癡,才能得到解脫。我感覺他是有一種在紅塵中頓悟的做法,破戒未嘗不是一種受戒。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首詩便是那是廣為流傳的: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不相知,相見不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他的這首詩完全符合中國詩歌與人情的審美傳統(tǒng):溫柔敦厚,哀而不傷。整首詩以反語一以貫之,所有的愛情都是以相見開始,相識相知延續(xù),以相思纏綿。沒有了最初的相見便不會有后來的各種嗔怒怨喜。從一到十,該是多么的肝腸寸斷!愛是人修行的必要功課,倉央嘉措的雪域高原上的布達拉宮里修行,而塵世中的人們也在人間處處修行。在各種人生的經(jīng)歷中明白感情是無法躲避的。如果說了“不”,生命的故事將為零,一切將沒有了意義。所以,不管是活佛還是平民,勇敢地去追求那份愛,直面人生的修行。
三、結(jié)語
倉央嘉措以他傳奇的一生以及大量的詩歌成為無數(shù)人追捧的對象。他用詩歌來寄寓自己的信仰,把佛理載入詩作中。他的情詩在佛光的照耀下有陽光的溫度,他的情緣與佛緣的糾纏鑄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參考文獻:
[1]于道泉,第六代達賴喇叭倉央嘉措情歌[M].北京.1930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五.
[2]李殊睿,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的佛性與詩心[J].青海西寧.2011年11月.
[3]王艷茹,倉央嘉措詩作的佛學思想與傳承淺析[J].山西咸陽.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