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外八廟為代表的承德寺廟群,反映了清代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所做的積極努力,展示了各族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追求中華一統(tǒng)的家國情懷,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國家;民族;認同
一、外八廟:康乾二帝的精心之作
承德寺廟建設,始于康熙年間,高潮出現(xiàn)在乾隆朝??滴跛氖吣辏?708)避暑山莊啟用,此后康乾舉行木蘭秋狝,都要駐蹕山莊,屆時來自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頭人、臺灣土著、藏傳佛教領袖等,云集承德。為了滿足各民族人們的宗教信仰的需要,清政府動用巨額帑銀,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歷時近七十年,先后修建了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乘之廟、廣安寺、殊像寺、羅漢堂、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等十二座寺廟,其中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安遠廟、普陀乘之廟、殊像寺、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八座寺廟住有喇嘛,由京師理藩院“喇嘛印務處”直接管轄,并在北京設有辦事機構“下處”,承德地處塞外,故而這十二座寺廟統(tǒng)稱為“外八廟”,有時也稱“口外八廟”。金碧輝煌的外八廟圍繞在避暑山莊周圍的山地上,如同眾星拱衛(wèi)紫宸一般,呈現(xiàn)出呈“五服俱向,天下一統(tǒng)”的態(tài)勢,體現(xiàn)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念。黑格爾在談到避暑山莊時曾說過“這座御用園林(指避暑山莊)與其他任何園林,特別是歐洲的園林截然不同……,它周圍那些規(guī)格高貴的寺廟,讓人看到亞洲大皇帝的用心?!笨滴踉凇朵呷仕卤摹妨髀冻隽恕按蠡实鄣挠眯摹保骸半匏贾翁煜轮?,非奉一己之福,合天下之福為福,非私一己之安,通天下之安為安?!痹凇镀諛匪卤洝分星∮脻M、漢、蒙、藏四種文字闡述了“亞洲大皇帝的用心”:“惟大漠之俗,素崇黃教,將欲因其教,不易其俗,緣初構而踵成之。且每歲山莊秋巡,內外札薩克覲光以來者,肩摩踵接。而新附之都爾伯特及左右哈薩克、東西布魯特亦宜有以遂其仰瞻,興其肅恭,俾滿所欲,無二心焉?!钡莱隽诵薮藦R是出于“表鎮(zhèn)撫而資宣慰”,達到“人天皈依”的政治目的。外八廟中的每一座寺廟都是清王朝鞏固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豐碑,表達了各民族人民的家國意識,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
二、普寧寺與安遠廟:西北邊疆歸入版圖的歷史見證
明末清初,厄魯特蒙古各部游牧在天山南北,其中準噶爾部勢力最為強大,建立了極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凌去世后,為爭奪汗位,準噶爾貴族間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厄魯特蒙古各部紛紛卷入,西北邊疆陷入了動蕩不安之中,各族人民深受其害。這為清朝統(tǒng)一西北邊疆提供了有利時機。乾隆十八年(1753)杜爾伯特三車凌內附,二十年(1755)、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先后平定了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天山南北隨即歸入清朝版圖。為紀念此盛事,也為尊重厄魯特蒙古民族信奉黃教傳統(tǒng),清廷于乾隆二十年修建了普寧寺,取“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之意。為了安撫內遷的達什達瓦部,二十九年(1764)修建了安遠廟。
普寧寺融合了漢藏兩種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前半部是典型的漢傳佛教寺廟“伽藍七堂式”結構:山門、碑亭、鼓樓、天王殿、配殿、大雄寶殿一次展開,碑亭中立有三通石碑,東邊是“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中間是“普寧寺碑”、西邊是“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分別記述了修建寺廟的緣由及平定西北邊疆的始末,碑文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體現(xiàn)了萬方一統(tǒng)的豪情;后半部分則是典型的西藏曼陀羅式結構,系仿西藏三摩耶廟規(guī)制建造:主體建筑大乘之閣供奉的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金漆佛像。 “福溥人天阿耨耆闍開紫塞 妙涵空有栴檀薝葡擁金繩”、“闍天開金碧輝煌香界朗 精蘭云護旃檀馣馤梵林深” 、“對物共春臺豳風入詠 愿人登福地王會成圖”,乾隆題寫的這些楹聯(lián)生動地表達了佛光普照、民族團結和諧的景象。
安遠廟是按照達什達瓦部在伊犁河畔的固爾扎廟形式建造的。在準噶爾戰(zhàn)亂中,達什達瓦部損失慘重,達什達瓦父子三人相繼罹難,固爾扎廟也毀于戰(zhàn)火,為脫離戰(zhàn)亂,達什達瓦部眾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家園,舉部東遷,乾隆二十四年(1759)抵達承德。安遠廟就是為了滿足達什達瓦民眾禮佛的愿望而修建的。安遠廟最特殊之處是,主殿普度殿覆蓋的琉璃瓦是黑色的,這在寺廟中極為罕見。傳統(tǒng)五行認為,北方屬水,黑色,固爾扎廟毀于戰(zhàn)火,覆蓋黑色琉璃,取以水克火之意,寄托了達什達瓦民眾渴望永離戰(zhàn)火、過上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普度殿內一、二、三層分別供綠度母、三世佛及六大菩薩、大威德金剛,墻壁繪“佛國源流”巨幅壁畫,佛像、壁畫栩栩如生,極其珍貴;一層金柱上,懸掛著乾隆御書楹聯(lián):“蘭乾云護三摩峙,朔漠風同萬里綏”。
三、普陀宗乘之廟:土爾扈特萬里東歸歷史記憶
1932年芝加哥國際博覽會上展出了一個由28000多個部件構成的中國“金殿”,引起巨大轟動。這個“金殿”的原型就是普陀宗乘之廟主殿萬法歸一殿的金頂。1929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來承德,被萬法歸一殿的金頂所震撼,他曾想以修復北京雍和宮為交換條件,把這座金殿拆卸運回瑞典,但未能得逞。1930年在美國財閥的資助下,斯文·赫定雇用熱河工匠,以1:1的比例按原樣仿制了一個,運到美國展出。
普陀宗乘之廟是仿照西藏布達拉宮樣式修建的,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竣工,本為慶祝是乾隆六十壽辰(1770)、乾隆母親皇太后鈕祜祿氏八十壽辰(1771年)而建。當年七月,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部歷經千辛萬苦,以十萬人的代價,沖破沙皇俄國的重重圍追堵截,回到了祖國。土爾扈特東歸是十八世紀世界民族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是年九月,渥巴錫來避暑山莊覲見乾隆,乾隆按照蒙古習俗,封其為卓里克圖汗,隨后渥巴錫及隨眾參加了普陀宗乘之廟落成典禮。為了紀念土爾扈特東歸壯舉,乾隆撰寫了《普陀宗乘之廟碑記》《優(yōu)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三通石碑并立于碑亭之中,詳細記錄了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歷史壯舉及清政府對土爾扈特部眾的優(yōu)恤。碑文記載:清政府動用帑幣 二十萬兩,購買了馬牛羊二十余萬只(匹),米四萬一千余石,羊裘五萬一千余張,布六萬一千多匹,棉花五萬九千多斤,茶葉二萬余封,氈廬四百多具,來救濟處于困境中的土爾扈特部眾,體現(xiàn)出了血濃于水的手足親情。這也是對土爾扈特部眾“我們的子孫永遠不做奴隸,讓我們回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的國家民族認同的最好褒揚。
四、須彌福壽之廟:民族一家親的歷史回聲
須彌福壽之廟是仿歷代班禪住錫之地——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形制而建,藏語的“扎什”與漢文“須彌”同義,意為佛居之所;藏文“倫布”與漢文“福壽”同義,意為吉祥、多福、多壽。乾隆《扎什倫布廟落成紀事》詩 “華言福壽等須彌,建以班禪來祝釐。舊例已遙遵順治,新工猶近比康熙?!苯忉屃怂聫R命名的原委。六世班禪額爾德尼(1738——1780),法名羅桑貝丹意希巴桑布,兩歲時被認定為五世班禪轉世靈童,清政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向其頒發(fā)金冊和金印。其時英帝國所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向西藏滲透,妄圖使西藏脫離中央政府。六世班禪審時度勢,堅決拒絕了東印度公司的利誘,于四十三年(1778)向清政府提出覲見乾隆的請求。乾隆鑒于當年順治幾次“敦請”五世達賴覲見方才成行之事,此次六世班禪主動要求覲見,反映了四海昇平、華夏一統(tǒng)的現(xiàn)實,“實屬吉祥之事”,乾隆在《須彌福壽之廟碑記》中講:“然昔達賴喇嘛之來,實以敦請。茲班禪額爾德尼之來覲,則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來京,以觀華夏之振興黃教、撫育群生、海宇清晏、民物寧敉之景象。適值朕七旬初度之年,并為慶祝之舉也。夫朕七旬不欲為慶賀繁文,已予頒諭旨。而茲喇嘛之來則有不宜阻者,蓋國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p>
須彌福壽之廟規(guī)模宏偉,融漢藏寺廟文化于一體,僅用一年便告落成,既有皇家寺廟的富麗,又具藏地寺廟的神采。主殿“妙高莊嚴”殿,三層,為班禪講經之用,殿頂覆魚鱗鎏金銅瓦,波浪形屋脊各有兩條鎏金巨龍,一上一下。殿內掛乾隆御書“寶地祥輪”匾,楹聯(lián)為: “震旦現(xiàn)香林人天歡喜,耆闍開寶綱龍象總持”。
須彌福壽之廟工程耗資巨大,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內務府一次性撥付的工項銀就達十五萬三千多兩。按照藏傳佛教儀軌、扎什倫布寺樣式對須彌福壽之廟進行裝飾,陳列了各類佛經諸如甘珠爾、丹珠爾經,定制了佛像、法器、供器、畫像等大量的藏傳佛教用品。 “寶地祥輪”、“芬陀普涌”、“萬法宗源”、“南無阿彌陀”等各殿主要匾額也是乾隆親自題寫。須彌福壽之廟在外八廟中地位特殊,規(guī)矩森嚴: “凡蒙古扎薩克等來瞻禮者,王以下頭等臺吉以上及喇嘛,準其登紅臺禮拜,余者有官職者只許在琉璃牌坊瞻仰,余概不許入廟門?!?/p>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二日,乾隆、六世班禪參加須彌福壽之廟落成開光典禮,兩人用藏語交流并一同進膳;次日,乾隆遣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一十子永瑆、固倫和孝公主拜見班禪,班禪還為和孝公主起了“四朗白吉竹瑪”的法名(吉祥的度母);乾隆于八月初六、八月二十四兩次至須彌福壽之廟禮佛拈香,班禪給乾隆進行無量壽佛灌頂;山莊萬樹園舉辦四次野宴,兩次放焰火,表演塞宴四事(相撲、什榜、賽馬、雜技)等民族特色濃郁節(jié)目;山莊清音閣大戲樓連演十天大戲;六世班禪從西藏帶來的隨從也表演了西藏地方文藝節(jié)目。自八月初六起六世班禪率領喇嘛僧眾誦經祈福,一連七天,晨昏不輟。八月十三乾隆七十壽辰日,乾隆、班禪攜手并肩,在澹泊敬誠殿一同接受滿漢大臣、蒙古王公貴族、少數(shù)民族首領、各地土著頭人、臺灣生番、朝鮮、緬甸、琉球、安南等國使節(jié)、各地宗教領袖的祝賀。班禪率章嘉國師、西藏三大寺堪布、駐京胡圖克圖等齊誦無量壽經,為國家祈福、為乾隆祝壽。呈現(xiàn)出玉宇呈祥、民族一家親的盛世景象。誠如乾隆《于萬樹園宴班禪額爾德尼成什紀事》詩所描繪的:“圣僧永佑小棲遲,神御巍臨欲觀宜。今佛云當拜古佛,古時希有見今時。舊藩新部益生敬,社席承筐共受釐。中外一家逮蔥嶺,大清萬載鞏天禧?!?/p>
歷經三百多年風雨的承德外八廟,如今已是蜚聲中外的游旅勝地,每年都有大批國內外游人來此觀光,游玩之余,它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引人遐想,發(fā)人深思。
參考文獻:
[1](清)和珅,梁國治.欽定熱河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清)海忠.欽定承德府治[M].承德:熱河文廟尊經閣版,光緒十三年.
[3](清)馬齊,張廷玉·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