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構圖、線條、色彩等方面分析了拉斐爾《西斯廷圣母》的畫面技法以及畫作所傳達出的精神內(nèi)涵,并以對比法肯定了這幅畫作在西方繪畫史上的地位。
關鍵詞:西斯廷圣母;拉斐爾;喬托;視覺傳統(tǒng)
《西斯廷圣母》(圖1)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巨匠拉斐爾在1512-1513年間為羅馬西斯廷教堂繪制的。該畫為長達2.65米、寬近2米的布面油畫,畫中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現(xiàn)藏于德累斯頓的歷代大師畫廊。拉菲爾的繪畫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眾多因素的綜合。他早年深受烏爾比諾畫派畫家佩魯其諾抒情畫風的影響,1504-1508年間又留居佛羅倫薩,吸收了各派大師的藝術特點,但又保持了老師佩魯其諾的柔美特質(zhì),最終形成了自己優(yōu)雅、和諧、高度完美的繪畫特質(zhì)?!段魉雇⑹ツ浮繁闶撬心陼r期的一幅杰出代表作。
《西斯廷圣母》描繪的是圣母為拯救人間苦難,決定犧牲自己孩子的一個瞬間場景。整幅的畫面就像一個舞臺,當帷幕漸漸拉開之時,圣母抱著基督腳踏云霧,在教皇與圣女的迎接之下,緩緩而來。她身穿藍色的寬松袍子,身姿飄逸而嫵媚。圣母的上半身欲將圣子獻出,眼睛朝向下,似乎在遙望苦難的人間,又似乎因為獻出圣子而內(nèi)心悲哀。基督則全身赤裸,表情祥和、溫馨,毫不知曉一切。代表人間權威的統(tǒng)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他身披華貴的教皇圣袍,左手撫胸口,右手伸二指引路,虔誠地迎圣母駕臨人間。圣母的另一側(cè)是圣女渥瓦拉,代表著平民百姓來迎駕。她屈身并扭頭,和藹、親切地俯視著小天使,面色祥和、歡樂,身姿嫵媚動人。在圣母腳下,頑皮、可愛的小天使正在默默思考,并將目光朝向上方,引導人們的視線再次引到圣母。
這幅畫的結構、技法十分嫻熟。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圣女渥瓦拉分別位于圣母的左下部和右下部,為了凸出圣母形象,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圣女渥瓦拉都呈現(xiàn)屈身姿態(tài),高度也遠遠低于圣母,這在構圖上形成了穩(wěn)定的三角形,使作為主體的圣母顯得沉穩(wěn)平和、莊重均衡。位于最下部的兩個活潑小天使又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固定的模式,使人物之間的關系轉(zhuǎn)化為圓形,為畫面注入活力與和諧氛圍。在整幅畫的構成上,巧妙之處是作者運用了人物之間眼神的交流,這種眼神的交流也起到了穩(wěn)定畫面的效果,教皇向上面向圣母的眼神和圣女渥瓦拉向下面向小天使的眼神就構成了平衡。整幅畫作一致追求和諧、平穩(wěn),在構思高度上十分純熟,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思想的代表。
在線條上,為強調(diào)了圣母的動態(tài),畫面采用了大量的長線條,輪闊單純而有節(jié)制。在具體的人物塑造上,也運用了大小不等的圓滑曲線,使整幅畫面的氛圍顯得柔和。這是拉斐爾的繪畫風格,也是其畫風風韻獨存的重要因素。
色彩的運用上兼柔和與莊嚴為一體。為了突出主題,圣母背后的背景提高了明度,圣母大面積的裙子又和背景形成強烈對比。左上角和右上角的綠色簾子也迎合了構圖需要,同時也增強了畫面的穩(wěn)重感。圣母的身體總體色調(diào)偏冷,內(nèi)部露出很少部分的紅色衣服又不使圣母顯得過分陰郁。圣女渥瓦拉的衣服處理上也運用了色調(diào)的對比并達到和諧,而教皇西斯廷二世大面積的金黃色調(diào)則從整體上起到協(xié)調(diào)冷色調(diào)的作用。通過明暗和色彩的運用,總體上,畫面沒有任何輕浮感,使畫作柔美之中透射出莊嚴,為色彩運用的極高境界。
此外,這幅畫在處理畫面的力量平衡方面是含蓄而有節(jié)制的。在縱向上,畫面左側(cè)的人物重量偏大,而借助簡單的輔助物和動勢又使其達到了平橫,比如圣母向右漂浮的袍子、教皇輕薄的衣角、畫面右上角下垂很多的簾子以及圣女扭動的頭顱無不是畫家刻意的安排和精心的調(diào)動。畫面下部中間兩個小天使的出現(xiàn)則彌補了大部分的空白。在水平方向上看,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圣女渥瓦拉的頭部基本位于一條直線上,這條直線將圣母分為兩部分,上部是刻畫十分細致的圣母手臂、圣子、衣褶等,而下部是刻畫極為簡單的大面積團塊,只有大的衣褶作為裝飾,而左右兩側(cè)的教皇和圣女的刻畫則又極其細致,例如教皇的雙手、圣女的繁縟衣飾等,這些對比又很好地突出了圣母的形象。整幅畫作力量均衡、繁簡疏密得當,體現(xiàn)出畫者對整體與細節(jié)的高度把握。
通過以上的介紹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拉斐爾在構思、技法上追求高度的和諧和穩(wěn)定。這些都是拉斐爾也是文藝復興期間圖像技法方面的重要特點,而拉斐爾則是集大成者。
13世紀意大利詩人但丁在贊美圣母的作品中寫道:她走著,一邊在傾聽頌揚,身上發(fā)出帶有福祉的溫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靈化身出現(xiàn)在塵寰。這種情懷正如這幅巨作?!段魉雇⑹ツ浮吩诒憩F(xiàn)圣母的眼神上,顯得略帶悲傷,她的右手緊緊抱著圣子的胸部,似乎并不愿意立即將圣子送往人間,這是對人間母性的充分表現(xiàn),融入了人性的光輝。而教皇那急切的神態(tài)、圣女歡喜的笑容以及小天使天真的眼神都在與圣母的心理形成強烈的對比。同時這又讓人們聯(lián)系到圣母對待人世間子民的愛正是同樣偉岸——她如同一位母親一樣為拯救更多的孩子,而要犧牲自己的孩子。這幅畫在表現(xiàn)宗教題材的同時,還放大了母性的光輝。拉斐爾的圣母題材源自于他對宗教的深刻信仰和無窮的愛。而拉斐爾的圣母與中世紀圣母題材的一大不同便在于對人性的尊重,所以他的圣母形象在氣質(zhì)上顯得親切、溫柔,深入人心,是這一時期代表人性光輝的最高典范。
這幅畫的氛圍略顯得沉重、莊嚴,而像其他的作品如《草地上的圣母》《椅中圣母》則顯得溫馨、活躍。同樣作為拉斐爾的作品,《椅中圣母》(圖2)在刻畫圣母時,顯得非常世俗化,母性的表達上也更加直接,這與《西斯廷圣母》中偉岸、高貴的形象有所不同。但《西斯廷圣母》對于宗教、母性、人世的全方位闡釋,容溫和與莊重于一身的特殊氣質(zhì),為其他畫作不能兼有。作為拉斐爾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其更為濃厚、高雅的氣勢征服了一切。
拉斐爾是新時代繪畫藝術的開拓者。中世紀繪畫存在其固有的、獨特的側(cè)重點。與拉菲爾的作品相比,中世紀繪畫(圖3)《寶座圣母子》首先是它的象征主義特色,它通過一種能被感官把握的圖像,繼而變成了一種超越有型世界的界限,最后達到了精神世界里面,它們把圣母、自然與人統(tǒng)一在一個圖像象征的體系之中。種種的象征性繪畫原則充斥著畫面,漠視了世俗、人性的客觀存在,同時也忽視了藝術的視覺傳統(tǒng)。有西方繪畫之父之稱的喬托,在他的幅畫中盡管有很多“人性化”因素,但也依然有很多中世紀遺風,喬托的繪畫中開啟了“人性”的主題,而很多的象征原則、視覺觀念都不可能突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的畫作中已經(jīng)可以合理把握視覺效果,并重新融入更多的因素在其中,他的貢獻正在于對古典藝術視覺傳統(tǒng)的再發(fā)現(xiàn),對人性主題的融入以及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尊重。
《西斯廷圣母》作為拉斐爾的巔峰之作,不僅僅是特殊技法的匯總、特殊情感的融入,它是在大的文藝復興歷史背景之下,破舊出新,推崇人性、理性的凝結點。
參考文獻:
[1]張碩.拉斐爾筆下的圣母[J].大觀周刊,2001,(33).
[2]沙海鵬.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兩時期圣母形象之比較[J].美術界,2010,(02).
[3]張滌,何毅.淺析拉斐爾圣母像的特征[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03).
[4]楊華.拉斐爾作品中圣母形象分析[J].文藝評論,2010,(08).
[5]包霞,周晨陽.西方繪畫中圣母像的演變過程[J].大眾文藝,2011,(06).
作者單位:
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