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不斷增加的大會堂
人民大會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會堂建筑,從規(guī)劃、設計到施工,一共只用了1年零15天。
1958年9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開始籌建,萬人大會堂是其中的重點工程。此時距離1959年的國慶節(jié)只剩下不到400天。在400天內建起莊嚴美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建筑,任務非常艱巨。
北京市政府隨即以中國建筑學會的名義向全國建筑界發(fā)出邀請。3天之內,全國17個省市的30多位頂級建筑師云集北京,梁思成、楊廷寶、張開濟、吳良鋪等都來了。
從初稿到定稿,大會堂的設計方案足足進行了七輪評比論證:叫大家來的時候只說做一個萬人大禮堂,第二輪就加入了5000人的大宴會廳,第三輪,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也加了進來,建筑師們苦心設計的方案,往往轉天就被全盤推翻。到1958年國慶節(jié),10年大慶進入一周年倒計時的時候,“十大建筑”中最重要的萬人大會堂,依然沒有一個成形的設計。
1958年國慶期間,焦急的周恩來做出指示:進一步解放思想,除老專家之外,發(fā)動青年同志參加國慶各大項目的設計。前幾輪中作為“審核機關”而沒有參與具體設計的北京市規(guī)劃管理局,也正式加入了大會堂的設計隊伍。10月14日,剛從外地返京的周恩來連夜召開會議,審查大會堂設計方案。最終,規(guī)劃局方案中選。14天后,萬人大會堂破土動工。著名建筑師張镩為萬人大會堂的總建筑師。
彭真提出具體要求
大會堂剛一動工,彭真就派助手找到張镩,對大禮堂提出了具體要求:全國人大的正式代表在3500人左右,他們必須全部坐在大禮堂的一層,且每個座位都要配備桌子或者放文件的設施。張镩發(fā)現(xiàn)一層最多能容下2750個座位,與要求的3500個相差甚遠。
此時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成了大禮堂的“救星”。兩度“神秘”出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上的遼、金時期的永定河故道,迫使大會堂工程暫停。施工的停滯倒為張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解決了觀眾席的問題。工程繼續(xù)以驚人的高速推進了下去。
古詩帶來的靈感
剛松了一口氣的張镩不會想到,此刻,一封來自他的恩師梁思成的“抗議信”,已經悄然擺在了周恩來的辦公桌上。
大會堂的面積從7萬平方米擴大到17萬平方米,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方案從來沒有交給專家論證過,一時間,書面意見雪片一股飛到了總理的面前,幾乎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大會堂的“大”字。
梁思成說,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用了“尺度放大”法;人一進去立刻覺得自己微不足道,仿佛到了“巨人國”。這樣的方法用來表現(xiàn)神權無可非議,用在“人民性”第一的大會堂上就很不適宜了。
面對專家們的質疑,周恩來說:“圣彼得教堂是神權社會的產物,有意識使教徒進入之后感覺天主偉大、自身渺小。我們不同,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大會堂空間、體形、面積擴大一倍之后同樣要注意由內而外體現(xiàn)‘平易近人’四字,不要故弄玄虛,讓人成了物的奴隸?!?/p>
周恩來一番誠懇表白平息了對于大會堂的爭議。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會堂和天安門廣場的“大”也漸漸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
爭論雖然平息,專家的意見卻給建筑師們敲響了警鐘。大會堂怎樣讓每一個普通人走進它的時候感覺自己像個主人?而一間能裝進整個天安門城樓的大屋子,怎樣才能讓所有人都看得見、聽得清?一
周恩來陷入了沉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不消除巨大空間給人的壓抑感,大禮堂就會是個失敗的設計。片刻之后,周恩來忽然輕輕吟誦了兩句詩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p>
周恩來說:“人站在地上,并不覺得天有多高,站在海邊,也不覺得海有多遠?!湎脊满F’這一句,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fā)。為什么不從水天一色的意境出發(fā),去做抽象處理呢?”
說得興起,周恩來一邊打著手勢,一邊拿過紙筆描畫起來:“大禮堂四邊沒有平直的硬線,有點類似自然環(huán)境的無邊無沿。頂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征天體空間。頂棚和墻身的交界做成大圓角形,把天頂與四壁連成一體。沒有邊、沒有沿、沒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渾然一體的效果,沖淡生硬和壓抑感。”
為了體現(xiàn)“水天一色”的感覺,張镩給大禮堂的穹頂設計了三圈水波形的暗燈槽,與周圍裝貼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應,燈亮之時猶如波光盈盈。建筑師們還在整個穹頂上開了近500個燈孔,人坐在觀眾席內,抬頭就可見“繁星點點”,仿佛置身于浩瀚夜空,絲毫不會感覺壓抑、沉重。在大禮堂巨大的穹頂上,還藏著許多我們看不清的小“星星”,那是幾百萬個小小的吸聲孔,有了它們,大禮堂的屋頂整個兒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吸音板,主席臺上發(fā)出的多余音波完全被吸走,不但沒有回聲還能留點“混響”,讓坐在每個角落的人都能清晰準確地聽到發(fā)言人的聲音,大空間帶來的問題,又被大空間自身解決掉了。
1959年9月24日,歷時11個月建設的大會堂工程宣告完成。就在竣工前的幾天,毛澤東給這座氣勢恢弘的建筑正式定名——人民大會堂。
(付一舟薦自《中國老年報》)
責編:高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