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記者鄭蔚
?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我國首艘核潛艇誕生始末
□本刊特約記者鄭蔚
核潛艇是指以核反應堆為動力來源的潛艇。核潛艇的出現(xiàn)使?jié)撏Оl(fā)展進入一個新階段。裝有核戰(zhàn)略導彈的核潛艇是一支水下威懾的核力量。
核潛艇是國之重器,被譽為“鎮(zhèn)國之寶”。正如我國第三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張金麟所說,只有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核潛艇艦隊,使我國具備了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zhàn)略核力量,才能大大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戰(zhàn)略地位。
19 70年的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在北方的一個半島上,神秘地下水了。
這艘舷號為“401”的核潛艇,全艇有設備、儀表等2700多項、5萬多臺件;240多種電纜的總長度超過100公里;270多種不同規(guī)格的管道累計長度超過30多公里,全部由中國人自己研制,堪稱“中國智造”的先驅(qū)。
當天、當年,甚至此后十年,中國沒有任何一家媒體報道過此事。直到40多年后,遮蔽在其身上的神秘帷幕,才掀開一角。
中國核潛艇的起步,源于1958年6月27日聶榮臻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呈送的絕密的《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
我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與反潛直升機正在大洋進行合練
將近半個世紀后,聶榮臻的女兒聶力講述了該絕密報告的內(nèi)容:“我國的原子能反應堆已開始運轉(zhuǎn),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能動力利用于國防的問題。……在國防利用方面,我認為也應早作安排。為此曾邀集有關同志進行了研究,根據(jù)現(xiàn)有的力量,考慮到國防的需要,本著自力更生的方針,擬首先自行設計和試制能夠發(fā)射導彈的原子潛艇?!?/p>
報告送審次日,周恩來總理即批示“請小平同志審閱后提請中央常委批準”;翌日,總書記鄧小平批示“擬同意。請主席、彭總閱后退聶”。毛澤東和國防部長彭德懷亦圈閱了此報告。僅僅3個月后,負責潛艇核動力的反應堆研究室,以及負責總體設計和研制的核潛艇總體研究室,在二機部和海軍的大力支持下絕密成立了。
中央高層為何如此重視核潛艇?1952年6月,美國開工建設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美方情報顯示,截至1957年,該艦在歷次軍演中共遭受攻擊5000余次,但被“擊沉”的次數(shù)僅為3次;若是常規(guī)潛艇,被“擊沉”的概率高達300次。以該艦在參與北約代號為“還擊”的軍事演習為例,受到“鸚鵡螺”攻擊的水面艦艇多達16艘,包括2艘航母、1艘重型巡洋艦和9艘驅(qū)逐艦等,足見其戰(zhàn)斗力之強。
1957年8月,蘇聯(lián)的第一艘核潛艇也下水了。為實現(xiàn)遠洋潛航的目的,蘇聯(lián)希望在中國海南建一個超長波發(fā)射臺。核潛艇為什么必須要超長波發(fā)射臺?原海軍司令部核安全局副局長楊連新告訴記者,核潛艇需要超長波,是其遠距離通信的特殊需求決定的,大功率超長波電臺是岸基指揮所與遠洋之下的核潛艇進行通信的唯一手段。1958年4月,蘇方向中國提出合建大功率超長波電臺和遠程收信中心,被中國婉拒;2個月后,蘇方再次建議,兩國在中國境內(nèi)共建一個超長波電臺,蘇方以技術和設備投入,占七,中方以土建投入,占三,建成后雙方共管,使用權按投資比例劃分。隨后,蘇方又提出成立聯(lián)合艦隊。但這兩項建議均未被中國領導人接受。
1958年10月,中方代表團赴莫斯科,希望核潛艇的研制得到蘇方幫助。但連核潛艇的樣子都沒見到,并被拒絕討論核潛艇問題,僅參觀了正試航中的“列寧”號原子破冰船及民用核電項目。
1959年6月,蘇方致信中方,提出暫緩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9月,赫魯曉夫來華,與周恩來、聶榮臻會談時,就中方提出的核潛艇技術援建問題回答說:“核潛艇技術復雜,你們搞不了,花錢太多,你們不要搞?!?/p>
毛澤東得知蘇方的回應后,十分氣憤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边@句氣勢如虹的名言,成為當年國人攻克核潛艇難關的動力源。中國核潛艇事業(yè),自此擺脫了依靠外援的幻想,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技術顧問張維忠,55年前就投身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核動力裝置的研制。他告訴記者,根據(jù)新解密公布的資料,上世紀50年代,蘇聯(lián)研制核潛艇其實也并不順利:先是陸上堆的堆芯嚴重故障;后來其核潛艇一回路部分因采用直流式蒸發(fā)器,在發(fā)生海水泄漏的情況下,所使用的不銹鋼管被嚴重腐蝕,導致設備使用壽命僅為幾十分之一。這一問題直到1978年蘇方才最后解決,此前,蘇聯(lián)有關核潛艇一直不得不“帶病運行”。
由此可見,“核潛艇技術復雜”之說,也確實事出有因。核潛艇,對當時國家整體科技能力和制造水平都弱于蘇聯(lián)的中國來說,面臨的挑戰(zhàn)無疑更大。
核潛艇的研制確實有點“生不逢時”,1958年~1961年,中國經(jīng)濟遭遇嚴重困難,原子彈和核潛艇的研制難以做到齊頭并進,為了確保原子彈的成功,中央決定放緩核潛艇的研制。1963年3月,周恩來總理兩次召集中央專委會議,原則同意了二機部和海軍聯(lián)名上報的“保留骨干,細水長流”的調(diào)整報告,核潛艇工程“下馬緩行”。
“下馬”了仍要“行”,是何等艱難。碩果僅存的二機部原子能所“47-1”研究室,匯聚了僅有的幾十位技術人才,全力攻克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裝置。但即使在這幾十人里,真懂核技術的也僅有五六人。后來成為院士的領軍人物彭士祿、趙仁愷就發(fā)動大家學專業(yè)、學英語。張維忠回憶說,那時飯也吃不飽,人人浮腫,一個人的辦公經(jīng)費只有8元錢,但學習的氛圍濃厚,晚上都是餓著肚子背著單詞入睡的。
1964年9月,我國第一艘裝配建造的“31”型常規(guī)動力導彈潛艇成功下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都為核潛艇工程重新上馬贏得了主動。1965年3月20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第11次中央專委會議,決定將核潛艇工程重新列入國家計劃,并要求二機部負責在1970年建成與核潛艇1比1的陸上模式堆,擔當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前驅(qū)”。
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三線建設方針,潛艇核動力陸上模式堆和核動力研究設計基地選定在大西南的夾江縣深山溝里,代號為“909”基地。當時山里工作、生活條件的艱苦毋庸贅言,最大的風險還來自“文革”動亂,開工兩年多僅完成總投資的15.1%,十大實驗室一個也沒有建成。
1967年6月下旬,在北京民族飯店召開的一個秘密會議上,與會者對造反派揪斗專家、對核潛艇研制工作橫加阻撓十分氣憤,聶榮臻忍不住發(fā)火了,說:“不要理他們!抓國防建設,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銬,這個工程我也抓定了!”
但會議精神仍無法落實,因為造反派的歪理是“不能以生產(chǎn)壓革命”。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劉華清和大家商量后,決定向聶榮臻建議,以中央軍委名義發(fā)一個《特別公函》,強調(diào)“‘○九’(核潛艇)工程是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批準的一項重要的國防尖端技術項目。這是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極其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任務”,必須“以‘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保時間、保質(zhì)量,圓滿完成任務”。
8月30日一大早,劉華清懷揣打印好的《特別公函》,來到國防部聶榮臻辦公室。聶榮臻戴上老花鏡,從頭到底細讀了一遍文件,沉思片刻,果斷提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在特殊的年代里,這份《特別公函》剎住了各地造反派以種種借口和理由阻礙建設、揪斗專家、停工停產(chǎn)的歪風,成為核潛艇工程得以順利推進的“尚方寶劍”。
其實,當時卷入“二月逆流”的聶榮臻自身處境已很艱難。多年后,聶力曾問父親,你當時怎會如此“大膽”?這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元帥只說了4個字:“豁出去了!”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1968年2月,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會議決定,陸上模式堆要在兩年內(nèi)達到滿功率運行。7月18日,毛澤東又簽發(fā)文件,調(diào)動一個營的部隊支援陸上模式堆建設。按當時的慣例,人們以毛澤東批示的日期作為某項工程的代號,遂有了“718”工程之說。
核潛艇的設計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什么樣的船體線型最適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核潛艇?無疑是流體線型好、摩擦阻力最小、水下操縱性能也最好的水滴型船體。但當時沒有一個中國科學家見過核潛艇,甚至從國外商店里買來的一個核潛艇玩具都如獲至寶,設計師們對著它反復琢磨。楊連新告訴記者,美國研制水滴型核潛艇分成三步走:常規(guī)線型核潛艇——水滴型常規(guī)潛艇——水滴型核潛艇,前后花了11年時間。而我國科學家經(jīng)過周密計算與試驗,直接采用水滴型,大大縮短了研制周期。
1970年7月15日、16日,周恩來連續(xù)兩天召開中央專委會議,聽取匯報,拍板決策,再次叮嚀模式堆的試驗要“充分準備,一絲不茍,萬無一失,一次成功”。
7月26日,陸上模式堆的兩臺發(fā)電機組發(fā)電并網(wǎng),這是我國首次實現(xiàn)核能發(fā)電。8月30日,當主機達到設計滿功率時,儀表顯示僅使用了99%的反應堆設計功率。頓時,模式堆大廳內(nèi)外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陸上模式堆的成功運行,為潛艇核反應堆的運行提供了可靠數(shù)據(jù)。1971年7月1日,“401”艇反應堆提升功率,蒸汽發(fā)生器開始向二回路供汽,啟動蒸汽輔機,汽輪發(fā)電機組開始供電,這是核能首次在潛艇上實現(xiàn)發(fā)電。
1971年8月17日,周恩來親自批準核潛艇開始試航……
1974年“八一”建軍節(jié),渤海灣畔,隆重舉行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交艇命名儀式。海軍司令肖勁光鏗鏘有力地宣布:“將該艇命名為‘長征1號’,正式列入海軍戰(zhàn)斗序列,并授予軍旗一面?!?/p>
1988年9月15日14時,我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發(fā)射“巨浪-1”潛地戰(zhàn)略導彈首獲成功。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四國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能力的國家。
“中國海軍,自此成為一支戰(zhàn)略軍種!”楊連新說。
第一代核潛艇的四位老總聚于核潛艇前。左起: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和黃旭華
我國核潛艇的第一任總設計師是彭士祿,第二任總設計師是黃旭華,第三任總設計師是張金麟。
“誰是中國的‘核潛艇之父’?”對這個無數(shù)網(wǎng)民在網(wǎng)上爭議的話題,三任總設計師都不認為自己是“核潛艇之父”。毫無疑問,他們仨都是我核潛艇事業(yè)不可替代的杰出貢獻者。
今年,彭士祿先生九秩高壽。他的人生極為獨特。他女兒彭潔告訴記者,父親三歲喪母、四歲喪父,奶奶是海豐縣婦女解放協(xié)會主任蔡素屏,1928年犧牲時年僅31歲;爺爺彭湃出身大地主家庭,卻是中國農(nóng)民運動領袖,在海豐當眾把一箱子的地契全燒了。1929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農(nóng)委書記的他,因叛徒白鑫出賣而被捕,一周后即被國民黨秘密殺害于上海。周恩來曾親自設法劫車營救,因故未成。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幼年的彭士祿就吃百家飯、穿百家衣,8歲就被國民黨抓進了監(jiān)獄。
“是幾十位‘母親’養(yǎng)育了我父親,所以我父親對人民充滿了感恩之情,”彭潔告訴記者,“父親曾對我說,‘你爺爺奶奶無私地把土地分給農(nóng)民,甚至不惜生命,給了我要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熱血?!矣X得這是我父親內(nèi)心的‘核動力源’?!?/p>
于是,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彭士祿身上就不難理解:當火車運來了核燃料元件,要派司機去火車站將它們運回陸上模式堆現(xiàn)場,司機們卻怕有放射性都不樂意去。彭士祿第一個跳上卡車,下令“出發(fā)”!到了車站,核燃料裝上了車,司機還是不敢往回開。又是彭士祿第一個坐在核燃料的綠箱子上,再次下令:“開車!”司機一看,彭總都敢坐核燃料上,我們還怕什么?走!
第二任總設計師黃旭華也創(chuàng)下了多個世界第一,其中一項是:他是第一位親自參加核潛艇深潛的總設計師。核潛艇的深潛試驗充滿危險。1963年4月,美國核潛艇“長尾鯊”號預計深潛300米,結果下潛不到200米就被壓碎,百多位艇員全部遇難。為什么?黃旭華解釋說,核潛艇深潛時,一個撲克牌面積大小的鋼板,承受的水壓就有一噸多。一百多米長的艇體,你看要承受多少噸的壓力?任何一塊鋼板、一條焊縫不合格,任何一個閥門封閉不足、強度不夠,都有可能艇毀人亡。
中國核潛艇首次深潛300米,是1988年4月29日,黃旭華已62歲。別人勸他這個年紀不能下去,但他認為:如果我敢和大家一起下去,他們就會相信核潛艇的安全保障、技術質(zhì)量不是吹牛的,一定是有把握的,即使真遇到問題也不慌了。兩個多小時后,300米深潛順利完成,核潛艇完好無損浮出水面。艇上的官兵要出快報,請他寫幾個字。黃旭華信手拈來一闋:“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p>
彭士祿、黃旭華帶領專家團隊和參試人員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從核動力裝置、艇型選擇、大直徑艇體結構強度、遠程水聲系統(tǒng)到反潛攻擊魚雷及指揮系統(tǒng)等,這些技術難關被梳理為“七朵金花”。黃旭華回憶說,“曾有消息說,美國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裝有一個65噸重的大陀螺,但這不僅要增大潛艇的排水量,而且占據(jù)空間、影響航速。我們通過對大量試驗數(shù)據(jù)的深入分析,認為只要在水滴型船體操縱面的設計上進行改善,就可以不裝大陀螺”。事實證明,黃旭華的思路是完全正確的。后來獲悉,美國人自己也沒有在潛艇上裝,“幸虧沒有上當!”黃旭華說。
誰是“中國的核潛艇之父”?大海無言,英雄無言!大洋浩瀚,英雄無形!
五洋深處,有我英雄艇!
(編輯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