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
500年前,有一個名叫麥哲倫的葡萄牙人宣稱要做一次環(huán)球航行,被當時的人們嗤之以鼻,然而,他率領的團隊做到了。從此,人類文明進入了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如今,有一個名叫馬斯克的人宣稱要在死后被埋葬在火星上,很多人都說他是“瘋子”,雖然對他的“狂言”板上釘釘還為時尚早,但正是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SpaceX公司,在2015年12月22日,將發(fā)射后的“獵鷹”9號第一級火箭成功回收,讓人類火箭重復使用邁出了重要一步。風起云涌的大航天時代似乎就在眼前。
“獵鷹”9號有多先進?
“獵鷹”9號是SpaceX公司傾力打造的運載火箭。主要用于為國際空間站運輸物資。作為一家民營企業(yè),成本控制是SpaceX最關注的,為此,他們想要通過回收火箭,達到重復使用的目的,從而降低成本。
目前,在航天領域回收航天器有四種方式:一是利用降落傘垂直下降,我國回收“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就用到了這種方式;二是在動力輔助下通過滑翔飛行進行回收,俄羅斯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就采用這種方式;三是單純通過滑翔飛行達到水平著陸進行回收,這種方式被美國的航天飛機普遍采用;四是通過動力反推完成垂直回收,SpaceX對“獵鷹”9號的回收就選擇了這種方式。
SpaceX并不是第一個使用動力反推垂直回收航天器的,相反,動力反推技術目前已經較為成熟,美國的“鳳凰”號火星探測器以及我國的月球探測器在著陸時都用到了這種方式。但是對于火箭這種細長航天器的回收,姿態(tài)控制的難度系數將成倍增加。雖然在2015年11月24日,美國藍色起源公司成功完成了對火箭的回收,但需要指出的是,藍色起源的New Shepard火箭僅僅完成亞軌道飛行,并且由于只是測試,沒有攜帶大量的載荷。而SpaceX的“獵鷹”9號需要進行軌道飛行,完成既定任務(將11顆衛(wèi)星送入軌道)后才進行回收。馬斯克直言:“進入太空需要的速度為3馬赫,而進入地球同步軌道需要的速度為30馬赫,能源需求則呈平方式增長。如進入太空需要9個單位燃料,進入軌道就需要900個單位?!笨梢?,“獵鷹”9號回收的難度與藍色起源的New Shepard火箭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獵鷹”9號的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和動力系統(tǒng)就成為本次回收的關鍵。
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 火箭是一種細而長的航天器,這種航天器在回收過程中受高空氣流的影響非常大,這就好比在狂風中使一根掃帚豎立在手掌上??罩械臍饬麟S機性很大,并且可能在同一時間遇到多股氣流,這是對火箭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的巨大挑戰(zhàn)?;鸺募氶L比越大,其控制難度就越高,“獵鷹”9號的細長比較藍色起源的New Shepard火箭大很多。不過,火箭脫胎于導彈,就其姿態(tài)控制技術而言還是比較成熟的。
“獵鷹”9號的一級火箭在返回過程中,通過箭上的液氮推力器對姿態(tài)進行調整,以應對氣動扭矩和旋轉的影響,保障其不發(fā)生滾轉,在降落過程中基本與地面保持垂直狀態(tài)。除了液氮推力器,一級火箭的頂端還安裝了4片柵格翼,在火箭升空時收攏,在回收過程中打開。柵格翼可以對經過的雜亂氣流起到一定的整流作用,同時還可以節(jié)省一部分燃料。這種技術在有翼導彈中常被用到,例如俄羅斯的SS-21戰(zhàn)術彈道導彈和R77空空導彈。
動力控制系統(tǒng) 本次發(fā)射的“獵鷹”9號火箭,火箭全長70米,直徑3.66米,起飛推力6806千牛,起飛重量541噸。第一級和第二級火箭都采用了梅林1D發(fā)動機。第一級采用9臺梅林1D發(fā)動機,第二級為1臺加大噴管擴張比的梅林1D真空型發(fā)動機。
梅林1D發(fā)動機并不先進,實際上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遺物,由NASA授權技術給SpaceX公司使用。經過該公司多次改進,最新版的梅林發(fā)動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地面比沖為282秒。但即使這樣,梅林發(fā)動機的推力仍顯尷尬,原版的梅林1D推力只有556千牛(經過改進略有提升),為了完成發(fā)射回收任務,只能靠堆加數量來提高推力。反觀各國主力發(fā)動機都要比梅林1D有優(yōu)勢,例如俄羅斯的煤油液氧燃料發(fā)動機RD-180,推力達到4150千牛,地面比沖311秒,連美國的“宇宙神”火箭都采購來做主發(fā)動機,而且這種巨型運載火箭只需要一顆RD-180外加固體火箭助推器就能上天。SpaceX公司舍近求遠也有自己的考量:一者涉及技術使用權的問題無法逾越;再者梅林1D發(fā)動機經過多年改進,可靠性也較高。
雖然“獵鷹”9號靠增加發(fā)動機數量滿足了發(fā)射要求,但發(fā)動機數量的增加會使控制難度和危險系數直線上升。火箭需要協(xié)調9個噴嘴釋放均衡的推力,萬一某個發(fā)動機出現(xiàn)故障,火箭姿態(tài)就會傾斜,發(fā)射就失敗了。此前蘇聯(lián)的N1火箭,第一級就使用了多達30臺發(fā)動機,多次發(fā)射試驗均告失敗,直接導致了蘇聯(lián)登月計劃的告吹。為了加強安全系數,“獵鷹”9號采用了動力冗余技術,當某一發(fā)動機出現(xiàn)故障時,監(jiān)測控制系統(tǒng)會采取措施,或其他發(fā)動機整體提高功率保障推力,或關閉對稱發(fā)動機保持平衡。這一技術在此前的航天飛機上就已開始使用。
2015年11月24日,美國藍色起源公司成功對New shepara 火箭進行回收
為了節(jié)省燃料,“獵鷹”9號還采用了推進劑交叉供應技術。在上升過程中先把助推級推進劑燒光拋掉,然后再燒芯級的,把剩余燃料留在芯級里供回收過程使用。但這也是一項成熟的技術,并非SpaceX的技術突破。
除了姿態(tài)控制和動力系統(tǒng),SpaceX公司還用了液壓緩沖的著陸支架技術來增加回收的成功率?;鸺撞恐睆?.6米的四個碳纖維和鋁材質的著陸支架在第三次點火減速時打開,將接地直徑擴大到21米,進一步減少了著陸時的巨大沖擊力。這項技術在一些火星、月球探測器上已有成功的先例。
可以看出,“獵鷹”9號的單個技術并無創(chuàng)新之處,但將成熟技術組合起來,將各部分性能發(fā)揮到極致,從而在無人曾涉足過的領域取得成功,才是SpaceX公司此次成功回收的關鍵,也是令人驚艷之處。
大航天時代近在咫尺?
“獵鷹”9號的成功回收,讓人們看到了“廉價航天”的曙光,有人認為“獵鷹”9號火箭的制造成本為1600萬美元,但燃料成本僅為20萬美元,可重復利用后,大航天時代近在咫尺,太空旅行出個燃料費就行了。但這真的可行嗎?
火箭回收涉及到各方面因素,并不僅僅消耗了燃料,航天成本能否大幅度縮減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普通的一次性火箭在設計時只需考慮搭載目標、完成任務,其他都可盡量簡化。一旦火箭需要重復利用,就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材料,箭體的材料需要能夠承受多次高速飛行任務,其成本會有所增加;二是額外加裝的系統(tǒng),回收過程需要多種控制和導航系統(tǒng),這在增加預算和載重外,火箭的整體設計難度也上升了一個臺階;三是燃料,除了發(fā)射所需,火箭還需要更多的燃料為回收時的反向推動提供動力,這對燃料推動系統(tǒng)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額外燃料的重量又會減少有效載荷的空間,導致發(fā)射效率降低,為了達到同樣的發(fā)射能力,就需要更大的火箭設計;四是維護成本,火箭回收后還需要全面的檢查和維護,任何紕漏都可能導致今后的發(fā)射失敗,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這種檢修的成本都快趕上再造一個新的了;五是產業(yè)化,就像工業(yè)中的流水線作業(yè),在量較少的情況下并不劃算,航天發(fā)射如果沒有達到一定數量,靠重復利用減少成本意義不大,僅靠各國政府發(fā)射衛(wèi)星遠遠不夠,只有當像太空旅行之類的商業(yè)航天服務更加普及,重復利用才會顯現(xiàn)出驚人的價值。
“獵鷹”9號組裝完畢的主推級燃料箱
從以上幾點出發(fā),“獵鷹”9號的成功回收并不能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極大地節(jié)約成本。但這畢竟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劃時代的成功,意義遠遠不止火箭成功回收這一技術上的勝利,人們看到了大航天時代的曙光。
結 語
麥哲倫團隊成功的環(huán)球航行為世界打開了大航海的窗戶。SpaceX公司成功回收“獵鷹”9號也為人類掀開了大航天序幕的一角,雖然僅僅是一角,可能我們離“主戲”還很遠,但相信以人類不竭的智慧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大航天時代終將到來,讓我們共同期待。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