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琴
1997年9月,為落實教學大綱和課程綱要中關于寫字教育的要求,宜昌市西陵區(qū)三江小學申報了省級課題“開展寫字教育實驗、拓展素質教育途徑”;后來,學校經歷了4次大振蕩,不過,書法教育的優(yōu)勢一直還在;2006年開始,學校全力打造“書畫特色學?!?,由此形成了濃濃的書畫文化。
以匠人之心,細心打磨教育,力創(chuàng)屬于三江人自己的教育品牌。三江人正是以“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守住了教育的初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
今日提及工匠精神,是要用中國制造業(yè)的粗制濫造引起國人的文化自省。
教育當在其中。
告別粗鄙,回歸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礪與欣賞,教育,有所行動。
一半詩心,一半匠心,宜昌市西陵區(qū)三江小學(以下簡稱“三江小學”)的師生,在書畫文化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欲改革,先守正
書畫是嚴謹?shù)乃囆g,遵循“本有其意,本無其意”的原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教育改革也如此,只能先“守正”,然后求“出奇”。正者,規(guī)范也。正者,規(guī)律也。不可總想“出奇”,功利為先。
在國家《書法》課程標準大背景下,三江小學的書畫課程烙上了重重的“三江”印記:
分年級或年段從書畫技能學習和培養(yǎng)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兩個方面來制訂課程標準。標準具體,操作性強,達成度高。如低年段對于硬筆的要求是:坐姿正確,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體直,頭正,肩平,腿平;執(zhí)筆姿勢正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筆桿,其余三指托住,筆桿向后稍斜,靠在虎口處;寫字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掌握正確、規(guī)范的寫字姿勢,形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養(yǎng)成規(guī)規(guī)矩矩的學習態(tài)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再如低年段對于中國畫的要求是認識作畫工具,掌握基本用筆,了解不同運筆在宣紙上的不同效果,了解墨和中國畫顏料的性能,學會簡單的調色調墨,繪制一些簡單的有意思的瓜果,小動物,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體驗筆墨趣味,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通過欣賞名家作品,了解名家故事,感悟中國畫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民族精神。
有了課時的保證,才能將這些課程標準一一落到實處。
學校采取以課堂為主,活動為輔的課程模式。課程設置上,有普及性和提高性兩類課程。普及課程即每天二十分鐘的“天天練”,每周一節(jié)的寫字課(以自主開發(fā)的電子寫字軟件、寫字教材、語文教材等為藍本),每周三、周四下午有提高類課程(以自主開發(fā)的課本以及選用的經典書籍為教材)。另外,每學期定期舉辦書畫展、書畫大賽等系列活動。
與課程標準相呼應,三江小學的書畫課程評價體系,也分為技能類評價和德育類評價。
技能類評價。結合學校“書畫苑”設立“書畫小院士”等級評價,吸引和激勵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書畫藝術表現(xiàn)能力和鑒賞能力。
德育類評價。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通過“爭章行動”“星級”評選等方式來激勵學生,以評比激發(fā)學生參與書畫學習的興趣,產生評價效應。
即使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合作學習,也清晰地顯示出有章可循的特點。
在小組合作模式建立初期,學生對自主學習感到茫然。針對這種現(xiàn)象,實驗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了“大練兵”:建立學習常規(guī)。常規(guī)的建立涉及多個方面,從傾聽的方式、發(fā)言的方式、討論的方式、評價的方式、反駁和質疑的方式到合作學習的方式,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教師們細心指導,反復操練,確保每一個小組都能掌握方法,讓小組合作學習真實而又有效地運轉。
當學習常規(guī)成為了一種熟悉的慣性,于學生而言,開始自己構筑一種便于操作且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規(guī)范。
一是建立班級學習公約。請看401班的學習公約:我們在一起,遇到難題“頭碰頭”,挫折來臨“肩并肩”,成長路上“手牽手”,團結友愛“一起走”。二是劃分小組。小組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由四人組成,小組內分工明確,有主持人、記錄員、提醒員或鼓勵員、監(jiān)督員,各人有明確的職責。三是建立小組文化。每個小組經民主討論提出自己的組名、組內公約、小組文化。圍繞這些內容,學生們自行進行小組文化建設。
隨心而動、隨勢而行,沒有禁錮,但又盡在掌控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切實彰顯,此與工匠精神的因與終極目標——人本身——不謀而合。
匠心獨運: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糅合
書畫藝術,因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至今仍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
作為企業(yè)移交學校,教師年齡偏大,使得三江小學的改革道阻且長。
樹大者根必深,但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開出時代之花,創(chuàng)新是必經之路,唯此,工匠精神才能光而大之。
分層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當屬創(chuàng)新之舉。
對于認識程度高,有課改意愿的教師,采用“先吃后嘗”策略,組織其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認識;對認識程度一般、課改信心不夠堅定的教師,采用“邊吃邊嘗”的轉型策略,適當放低速度,讓她們進行嘗試性的改進,定期組織課改交流會和觀念轉型座談會,給這部分教師提供展示的機會;對觀念保守的教師,采用“先嘗后吃”的轉型策略,讓他們走進實驗教師的課堂觀摩并談體會,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這個過程,注定不會平靜。
擁有29年教齡的王文慧老師,經驗豐富,認為這次學校改革與自己經歷過的歷次課改一樣,只是換個形式而已,因此,并未投入太大熱情。
一天,課改實驗教師張雪、教研組長鄒麗殷找到王文慧,要一起研討張雪的一節(jié)觀摩課《麻雀》。
《麻雀》一課是四年級語文的一篇課外拓展閱讀課文,且不說沒有現(xiàn)成的課例可參考,即使有也不能參考,因為它并不與學校想要的小組合作形式相符合。于是,王文慧站在一個老教師的角度,用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設計了一個教學流程:激情導入;初讀課文(解決字詞);設計“發(fā)生了什么事?麻雀媽媽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
而張雪卻采用清單式設計流程:
自讀(批注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全班分小組提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共同解決;再讀文章,批注感悟;以小組匯報形式呈現(xiàn)交流感悟;三讀感受最深之處,再次批注感悟;以小組匯報形式呈現(xiàn)交流感悟。
問題來了。
王文慧認為自己的教案思路明晰,問題突出,學生一堂課下來一定會學有所獲,達到教師預設的目標。尤其是公開課,代表學校,不容閃失。而張雪的流程幾乎沒有教師的指導,教師根本無法把控學生的思維方向,無法掌控課堂的進度與節(jié)奏,學生有可能說得沒有中心,會出現(xiàn)空耗時間的現(xiàn)象。
一下午,大家都在“穩(wěn)”與“放”上猶豫不定,爭論無果。
第二天,王文慧在問題出示時增加了小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張雪在二讀課文時明確了“你讀懂了什么?三讀時標注出感動你的詞、句,請說明理由”的目標。大家又來預設可能會出現(xiàn)的狀況,并在其他班級試教………一堂課的流程,就在預設、爭論、實踐、反思中確定了下來。這期間,有觀念的沖突、方法的爭論、理念的更新。這堂課雖在展示時未按既定時間完成,但其形式和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受到了肯定。這堂課給王文慧一個深深的觸動:是不是以往的課堂把學生的手腳束縛了?也許,相信學生,敢于放手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真正的轉機出現(xiàn)在幾個月后。
王文慧又與鄒麗殷研討五上《和我們一起享受春天》一課。因這是一首詩歌,學生已經有了幾個月的小組合作學習常規(guī)的訓練,又是高年段的學生,他們決定把這堂課作為一個大膽的試驗課展示,只保留老課中的“在既定時間內呈現(xiàn)一堂完整的課”這一目標,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放給學生。
整堂課都在學生的邊讀邊悟邊表達中完成。這節(jié)課,受到了區(qū)語文教研員喬能俊的高度評價。至此,王文慧深深體會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在思維、表達、合作能力上帶來的變化,可以讓學生更好、更快地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就是為了不教”。于是,王文慧在自己的課堂上也引入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另一個創(chuàng)新舉措是建立課改“特區(qū)”——
一是采用教師個人申報,不分學科、不分老少,都可以積極投身到課堂教學改革中來。二是不設條條框框,不作任何形式上的要求,鼓勵大膽創(chuàng)新,只要貫徹落實了“學為第一,教助學成”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三是不搞短期考評和片面評價,不把學生的分數(shù)與教師績效掛鉤。四是凡是參加實驗的教師評先晉級優(yōu)先。
堅守傳承而不懼創(chuàng)新,這是三江小學的書畫文化新解,也是匠心精神技藝結合的新高度。
“恒”守“靜心”
師生只有內心靜謐才能形成大智慧,同時,“恒”既為書畫練習的要義,也是成事、成人之根本。
書畫練習,常常占用了孩子玩的時間,這就導致很多孩子打退堂鼓。
“不斷給孩子們新鮮感,讓他們有新的體驗,如此,才可以堅持?!崩钣袢A有妙招。
程昶凌的書法很有一些功底,也能靜下心來練習。然而,畢竟還是孩子,有時候難免泄氣。李玉華找到他:“你好好寫一幅字,六一馬上就來了,到時候會有書畫義賣,你可以拿一幅字參加義賣??!”“真的?我的字能義賣?”在孩子眼中,義賣可只有名人和大家才有資格呢!自己突然“受此殊榮”,自然不敢懈怠。
義賣活動如期而至,一開始很擔心自己的作品賣不出去的程昶凌,很快就嘗到了成功的喜悅:花了一個多月練的硬筆字被一位家長買走了。這股興奮勁讓他好幾個月練字都勁頭十足。
激趣、家校攜手,是魯衛(wèi)華的制勝法寶。
比起電子游戲和動畫片,書畫很難吸引孩子。魯衛(wèi)華就經常帶著學生參觀學校的名家長廊,給他們講名家故事。就連課堂,也是趣味橫生:
講獨體字時,魯衛(wèi)華故意將“人”字寫出格,問學生,這樣好看嗎?學生自然搖頭,她便趁機教育學生:對,做人也一樣,要講規(guī)矩,不能“出格”;講左右結構的字,她故意將“秋”字左邊的“禾”最后一捺寫很長,以此告訴學生:兩人坐一起,要講究謙讓、禮貌、收斂,所以,這個“捺”要變成“點”;講左中右結構的字,她會這樣比喻:三個人坐一起,中間的那個是否應該規(guī)矩一些呢,這樣才顯得和諧。
練習書法繪畫,教師們最頭疼的就是反復。魯衛(wèi)華就要家長對孩子的字進行評價、簽字、打分,以此敦促學生堅持練習。
與書法和繪畫練習類似,教育的過程也是枯燥、重復和機械的。
所以,教育也需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經得起恒久的等待和磨礪。
小組合作學習建立之初,常規(guī)的建立讓老師們頗費心思。
改革之前,校長何虎帶著老師去參觀了宜昌市天問學校。他們發(fā)現(xiàn),天問學校的學生表達邏輯性強、簡單明了、沒有廢話。
回來后,何虎召集教師們討論,得出結論:要對學生進行說話的訓練,首先是提示語的訓練。如,小組發(fā)言時,第一個發(fā)言的小組代表首先要說:我來匯報一下我們小組的看法,第二個發(fā)言的小組代表首先要說:我來補充第一個小組不一樣的地方。這樣做不是形式主義,而是要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提醒學生表達要連續(xù)。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總是忘記,表達也很生硬,感覺很假,可后來,孩子們漸漸習慣了,還慢慢自己發(fā)明了提示語: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覺得這樣可能更好……
鄒麗殷對學生的批注習慣訓練也經歷了一個“學?!钡健盎!钡倪^程。
她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批注很重要,可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批注,往往學習完一篇文章,書上還是空白一片。
于是,她專門拿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把自己發(fā)明的批注符號在學生中普及,并告訴他們,不懂的用什么符號,有疑問的用什么符號,讀懂了的用什么符號等等。
后來,鄒麗殷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越來越“不安于現(xiàn)狀了”:對感觸很深的句子,本來要孩子們在下面劃一條橫線就行,結果孩子們還“多此一舉”地加上了一顆心;有的孩子甚至還在讓人感動的句子后面用文字寫下了自己的感觸,主動要求在課堂上念……
教育是慢的藝術,因為慢,可能暫且會落后,卻最終留下了清晰的印記,如同匠人,留下的是作品,而非產品。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三江人正是以“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格局,“恒”守了教育的安靜。
“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yōu)品精品?!比W的書畫文化,正是力圖構建這樣一幅教育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