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萍
摘 要:TPP與RCEP在亞太地區(qū)是相互交織的,彼此之間既存在合作的基礎,也有沖突的隱患。中美作為RCEP與TPP兩大貿易體系中的實際主導國,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正是為了管控分歧以維持友好合作的基本局面,“非合作博弈”無疑是中美兩國也是RECP與TPP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本文從TPP與RCEP的非合作博弈分析出發(fā),探討兩大貿易體系兼容并存的最佳模式,并從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實踐中尋求兩大體系的“和解”之道。
關鍵詞:亞太;TPP; RCEP; 非合作博弈
隨著TPP和RCEP發(fā)展進程的加快,如何正確處理TPP與RCEP的共存已經成為一個事實問題。毫無疑問,區(qū)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組織基礎,同時也是大多數國家尋求地區(qū)發(fā)展的重要支撐,TPP與RCEP能否兼容共存將直接影響到亞太地區(qū)的繁榮與穩(wěn)定。
一、 全球貿易進入“體系整合”的新時代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同時也催化了“全球貿易體系”的逐漸成熟。期間雖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冷戰(zhàn)的分化與對抗,但全球一體化進程終究還是由WTO的形成而宣告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的勝利。
然而,“多哈回合”的擱淺使得WTO分崩離析,層出不窮的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使得全球貿易體系呈現出了“意大利面碗”效應①。據WTO統(tǒng)計,截止2016年2月1日,向WTO(包括其前身GATT)申請備案的區(qū)域貿易協(xié)定已經達到625個,其中419個已經正式生效。②這些相互交織的RTA、FTA已經將WTO規(guī)則變成事實上的“最差國待遇”,同時不同貿易體系的對抗也增加了區(qū)域內國家的成本負擔,整合與兼容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選擇。在歐洲,歐盟(EU)從關稅同盟的建立到統(tǒng)一大市場的形成再到貨幣聯盟的初步實現,為歐洲一體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美洲,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為美、加、墨三國的互貿互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和寬松的環(huán)境。而亞太地區(qū)作為世界上經濟活力最高、發(fā)展?jié)摿ψ畲蟮膮^(qū)域市場,貿易環(huán)境的改變已經促使各成員國致力于將雙邊FTA上升到多邊FTAAP的新高度。其中,兩大巨型自貿區(qū)(FTA),“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和“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構建,標志著該地區(qū)的一體化進入到雙軌競爭自由化階段。③雖然兩大貿易體系呈現了不同的整合思路,但最終還是為“傘形協(xié)定”(umbrella agreement)下的FTAAP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了亞太乃至全球貿易的未來發(fā)展方向。由此可見,“體系整合”已然成為亞太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二、 “新型大國關系”下的“新型協(xié)作體系”
近年TPP的高調推進進一步刺激了亞太地區(qū)裹足不前的一體化進程,對亞太貿易格局形成巨大的沖擊,而新區(qū)域主義的出現加劇了該地區(qū)原有地緣政治、區(qū)域秩序和生產網絡的分化重組。新的地區(qū)環(huán)境促使RCEP加快了談判步伐,截止2016年2月,RCEP已經進行了11輪談判,舉行了三次經貿部長會議,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技術合作和爭端解決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且有望在2016年達成實質性協(xié)議。以中國為核心的RCEP和美國主導的TPP在亞太地區(qū)相互交織,彼此之間既存在合作的基礎,同時也有沖突的隱患,“競合關系”的并存決定了這兩大區(qū)域貿易體系將走向“非合作博弈”的未來。
中美之間雖然在眾多領域存在著矛盾與沖突,但是全球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中美合作依然是兩國關系的主流。中國國家權力的崛起威脅到了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美國的重返亞太與“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正是基于安全、經濟和民主這三大主題,④通過TPP來加強同亞太地區(qū)的經濟聯系,并降低美國在海外貿易中的競爭壁壘。⑤毫無疑問,TPP不僅在“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框架之下,而且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美國完成對中國“經濟圍剿”的關鍵所在,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遏制中國的未來發(fā)展。TPP與RCEP之間的沖突并不是由“貿易協(xié)定”本身所造成的,而是大國圍繞亞太未來權力格局的博弈結果,是美國針對中國崛起所進行的一次“經濟圍剿”,反映了發(fā)達國家試圖從規(guī)則上限制發(fā)展中國家的“不公平競爭”,從而在根本上決定了TPP與RCEP之間的競爭性。兩大貿易體系當中,TPP以“貿易標準相對高、參與國家相對少”為主要特征,重在“標新立異”,對現有的貿易體系進行全面升級。與之相反,RCEP則呈現出了“貿易標準相對低、參與國家相對多”,強調對東亞、南亞、東南亞三大板塊的整合兼容。⑥但是,中美兩國身處全球化時代,兩國都受益于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互為最大貿易伙伴國便是兩國深入經貿合作的最好證明。同時,在面臨環(huán)境變化、恐怖主義威脅等全球問題時,中美兩國的合作將會對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wěn)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中美之間雖競合相存,但終究是合作大于沖突,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TPP與RCEP有進一步合作的空間。
TPP與RCEP的未來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美兩國未來的“競合關系”,這是中美兩國圍繞亞太經濟主導權的一次較量,同時也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的核心組成部分。2012年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創(chuàng)造性提出建設“新型大國關系”以規(guī)避“修昔底德陷阱”。其核心內容“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正是對于“非合作博弈”的完美解釋,通過維持中美兩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動態(tài)中維持亞太地區(qū)的相對“均衡”,并通過“成熟機制”恰當處理兩國存在的矛盾與沖突,不擅自改變中美和平友好關系現狀。
同樣,TPP與RCEP之間也應當依照“新型大國關系”探討未來的“新型協(xié)作關系”,維持亞太地區(qū)“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貿易穩(wěn)步提高”的大局,整合區(qū)域內各大經濟體。致力于FTAAP的最終實現?!靶滦蛥f(xié)作關系”可以界定為“良性競爭、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的非排他性經貿關系”,決不在亞太地區(qū)建立以排他性為目的“集體貿易保護主義”,積極倡導貿易自由化。對此兩大貿易體系及相關主導國應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從宏觀領域制定FTAAP時間表,尤其注重借助于APEC的總體推動、TPP與RCEP局部整合的力量,力爭在未來10年內初步建成亞太經濟一體化。其次,加強TPP與RCEP的各自“能力建設”,創(chuàng)立“互聯互通”的基礎。TPP與RCEP雖然將會在2016年開始正式落實,但落實的效率與執(zhí)行的力度卻是疑慮頗多,各種潛在的隱患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加強能力建設,保證兩大貿易體系的完成度將會成為衡量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再次,建立并完善危機處理機制,妥當解決可能存在的貿易爭端。TPP與RCEP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上文也就“雙重身份”成員國之間可能的貿易摩擦進行過分析,如果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將會危機到協(xié)議的“生存”。最后,擴大經濟技術合作,實現地區(qū)共同發(fā)展。毋庸置疑,貿易標準的提高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便利化將是永恒的話題,擴大區(qū)域內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有助于打破技術壁壘,促進地區(qū)整合,通過實現共同發(fā)展來完成亞太地區(qū)經濟一體化。
三、 結語
亞太地區(qū)是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其GDP總量占據全球的近60%,國際貿易額也高達50%以上。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在亞太地區(qū)的直接投資額增長了400%,而地區(qū)的商品貿易總量則增長300%。毫無疑問,這些顯著的經濟發(fā)展成果與亞太地區(qū)國家間的經貿合作是密不可分的,而這也正是APEC當初創(chuàng)立的宗旨之一。APEC雖然不同于其他RTA所具有的排他性,以其獨樹一幟的自由開放性、靈活便利促進了地區(qū)發(fā)展,但同樣也是由于其自由無強制性的特點限制了亞太經貿的進一步整合。美國創(chuàng)立TPP以及中國、東盟主導的RCEP也正是為了真正實現亞太地區(qū)的深入整合,二者從最終目標上并沒有根本的沖突。2016年亞太地區(qū)即將迎來TPP與RCEP共存的時代,是兼容抑或是排斥,完全取決于成員國的未來發(fā)展意向和利益選擇?!胺呛献鞑┺摹笔窃诋斍熬謩莶⒉幻骼实那闆r下的最佳選擇,通過“維持現狀”來實現短期內“困境下”的“帕累托最優(yōu)”,同時在長時間的“動態(tài)均衡”下尋找兩大貿易體系合作的契機,以期最終為FTAAP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解:
① Baldwin, Richard E. 2006. “Multilateralising Regionalism: Spaghetti Bowls as Building Blocs inthe Path to GlobalFree Trade.” The World Economy 29.pp1451–1518.
② https://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③ 劉均勝:“TPP 和RCEP 雙軌競爭自由化下CAFTA 的建設”,《國際經濟合作》,2015年第12期,第17頁。
④ Donald K. Emmerson, “Challenging ASEAN: The American Pivot in Southeast Asia”,Eastasia Forum, January 13, 2013, http://www.eastasiaforum.org.
⑤ Ann Capling and John Ravenhill,“MultilateralisingRegionalism: What Role for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 The Pacific Review, Vol.24, No.5, December 2011, pp.553–575.
⑥ Jagannath P. Panda, “Factoring the RCEP and the TPP: China, India andthe Politic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StrategicAnalysis,Vol.38, No.1, 2014,pp.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