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祎潔
同一個故宮,二次元時代的年輕人看到的是“萌萌噠”,舊時代的年輕人看到的卻是歷史、傳說以及沉重的家國
青年時代的詩人西川喜歡獨自在深夜探訪紫禁城。每次他沿著青石鋪就的甬道走向緊閉的午門門洞,都忍不住浮想聯(lián)翩。
“那20多米高的大墻從三面圍攏我,我感到我是置身于歷史、傳說和神秘之中。”他在《想象我居住的城市》一文里寫道。
他曾經(jīng)驚醒過一個蜷縮在午門門洞里過夜的傻子,“他的叫喊聲回蕩在三面高墻之間”。他還在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引來了兩個帶槍的士兵—他原本幻想著會出現(xiàn)一隊清兵或?qū)m女的,因為他聽說在這樣的天氣里,古老的建筑會釋放磁波,再現(xiàn)昔日盛景。
這是故宮對一個年輕詩人的精神饋贈,或者說是意象。西川樂于在它禁閉的紅漆大門之外,想象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大地主的宅邸”。那時,他每天騎著一輛二八鳳凰牌自行車從正陽門下經(jīng)過。偶爾,他的視線越過天安門廣場,能看到遠處故宮的輪廓。但十多年間,他都沒有真正踏入。
出生于1963年的西川,在現(xiàn)在的年輕人眼里,無疑是一個舊時代的人。故宮對他們的印象,恰好能反映他們之間鮮明的代際區(qū)分。二次元新人類在這座古老的宮院里,感受到的是“萌萌噠”、“好玩”,想到的是宮斗、《甄嬛傳》;在西川那里,它不過是一個“幽靈的棲居之所”。
在西川之前,還有一個個更舊的時代,生活在其間的年輕人看故宮,則又有明顯的不同。離皇權(quán)越近,人們的家國情懷似乎越濃郁,心情和態(tài)度似乎也越沉重。
色
“怨誰?怨誰?這不是青天里打雷/關(guān)著,鎖上,趕明兒瓷花磚上堆灰/別瞧這白石臺階兒光滑,趕明兒/唉,石縫里長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霉/……頂可憐是那幾個紅嘴綠毛的鸚哥/讓娘娘教得頂乖,會跟著洞簫唱歌/真嬌養(yǎng)慣,喂食一遲,就叫人名兒罵/現(xiàn)在,您叫去,就??赵鹤咏o您答話!”
1925年1月,時年28歲的《晨報》編輯徐志摩用一首《殘詩》來默悼紫禁城的黃昏。他看到昔日的皇宮城門緊鎖,漢白玉石臺階上雜草叢生,油漆斑駁的屋檐下,無人投食青玉魚缸里的鳳尾,宮室主人曾經(jīng)嬌慣的鸚哥,空對著昔日繁華的宮闈靜默不語。
也就是在這一年10月,紫禁城改為故宮博物院開始對民眾開放,自此皇宮不再成為禁城。據(jù)老故宮人回憶,開放首日,游客爆滿,到處可見被踩掉的鞋子。
擁擠的人潮中,就有后來成為故宮文物專家的朱家縉。那年他12歲,花了一銀元,隨父母、哥哥、姐姐逛了故宮。他對里面的陳設(shè)印象深刻。
“寢宮里,桌上有咬過一口的蘋果和掀著蓋的餅干匣子;墻上掛的月份牌,仍然翻到屋主人走的那一天;床上的被褥枕頭也像隨手抓亂還沒整理的樣子;條案兩頭陳設(shè)的瓷果盤里滿滿地堆著干皺的木瓜、佛手;瓶花和盆花仍擺在原處,都已枯萎;廊檐上,層層疊疊的花盆里都是垂著頭的干菊花?!敝旒铱N在回憶文章里寫道。
昔日深鎖的重重殿宇,隨著平民百姓的走近,變得真實可感。這時的故宮,雖說名義上已是“博物院”,但人們更傾向于認為自己看到的是一座皇宮—畢竟1年前,末代皇帝溥儀還住在里面。
這一年,27歲的民國散文家孫福熙也在《北京乎》中記錄了當時尚有皇家余溫的紫禁城:“一片綠色中遠見磚砌的城墻隱現(xiàn),而黃瓦紅墻的城樓并聳在綠葉的波濤中,我能辨別這是正陽門,這是紫禁城與別的一切?!?/p>
這或許是關(guān)于故宮最言簡意賅的描述。故宮紅黃綠的三原色是明清兩代城市之美的濃縮,貫穿了北京城綿延5英里的中軸線。
作為老北京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建筑,“紫禁城”取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外朝,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為內(nèi)廷,從南到北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
中國古代善于用顏色來表達權(quán)貴。在溥儀的童年記憶里,故宮的色調(diào)單薄而統(tǒng)一。他看到最多的顏色就是明黃色。黃色的琉璃瓦頂,黃色的轎子,黃色的椅墊,連吃飯喝茶的瓷制碗碟、包蓋稀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包袱皮、窗簾、馬韁等,都是黃色。唯有宮墻被漆成了紅色。
而在那個基本以黑白為底色的年代,故宮的明麗色彩給普通人留下了最初的視覺沖擊。耳順之年的劉心武依然記得少年時期讀到的一句詩—半城宮墻半城樹,認為這是對故宮的真實寫照,“朱紅的宮墻,明黃的琉璃瓦,濃綠的松柏及其他樹木,在藍天下繪制出動人心魄的畫卷”。
這種感受朱自清也有。他一直記得乘坐飛機從高空第一次俯瞰故宮的體驗:“那一片黃琉璃瓦,在晚秋的夕陽里,真美?!?/p>
形
1950年,8歲的劉心武隨家人一起從四川搬到北京。一天,他和父親乘坐人力車轉(zhuǎn)過沙灘,接近景山和神武門時,他突然掙著身子大叫起來:“爸!爸!”
那是他第一次看見故宮,“都以為我出了什么事,其實,我只是被眼前呈現(xiàn)出的景象驚住了”。對于舊日帝王宮殿御林的敬畏,他表現(xiàn)得強烈而直白。
在作家林語堂筆下,紫禁城如同伊甸園里的蘋果,充滿了圣潔和神秘色彩,禁錮起來的是誘惑和完美。
他對故宮的第一印象就是寧靜,“寧靜,是我選擇用來描述建筑效果的詞兒;它與哥特式教堂的令人振奮向上的精神形成對比”。在他看來,歐洲的宮殿像一個平行封閉的軍隊列陣,一個宮殿就是一座完整建筑;北京的宮殿卻像展開的、分別行進的隊陣,遵循了一家之內(nèi)分屋別室的觀點。
他震驚于這座帝王宮殿建筑呈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構(gòu)、線條、比例之美,認為它們直接源于中國書法中的美學修養(yǎng)—剛?cè)嵯酀瑢捗拖嗉妗?/p>
傳說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因為天宮的房子是一萬間,天子居住的皇宮只比天宮少半間。而在現(xiàn)實中,紫禁城可統(tǒng)計的房子只有八千八百余間。
故宮之大,連常年穿梭其間的文物修復(fù)師們也未必逛完了這八千余間的景致。而一樣的地方,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視角審視,獲得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民國文人唐弢、趙清閣都是用了3天時間才參觀完,興致也在冗長的時間里變得索然。
在民國才女趙清閣眼中,紫禁城不過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大四合院里套許多小四合院而已,是帝王的家,也是一個皇族小社會。1948年10月8日,34歲的她用了一下午時間參觀了南路和西路之后,已是日暮黃昏,“兩腿也快軟癱了”。除了流連駐足于字畫古玩和“小巧玲瓏”的御花園,其他宮殿“都是四合院形式,院中荒蕪失修,草長盈尺”,大多一些“皇帝御用之物,沒有什么價值”。
唐弢的文章里,這個想象中無比高大上的場所,也不過是“宮院櫛比,名目甚繁,大抵后妃寢處,互有競飾而已”,“雖然建筑得金碧流輝、巍峨壯麗,但在凝重靜穆的氛圍中,卻不免包含令人壓抑的單調(diào)、呆板而又枯燥的氣息”。
然而,即便在這樣一個地方,年輕的汪曾祺也能自得其樂。1948年,28歲的汪曾祺赴北平,后經(jīng)沈從文推薦,自1948年夏天到1949年春天任職于午門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在他眼里,天安門、端門只是宮廷的“前奏”,午門才是真正的“宮門”,神秘莊嚴的三大殿多虧這衣裳領(lǐng)子在當中一隔才顯得深不可測。在舊戲中,午門又稱五鳳樓,也是皇宮的代稱。
文物工作是一份需要沉下性子、耐住寂寞的工作。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里,寂寥的文物修復(fù)師唯一的玩伴就是散落在磚墻院落里的幾只御貓鳥雀,要么就是去打杏子。
汪曾祺自稱整天過著“抱殘守缺”的清閑日子,和一些價值不大、不成系統(tǒng)的文物打交道。白天檢查倉庫、更換說明卡片,翻翻資料;下班后到左掖門外筒子河邊看卦攤的算卦,看沿河的人叉起二尺來長的黑魚;晚上天安門、端門、左右掖門大門緊閉,他就回到原是錦衣衛(wèi)值宿的宿舍看書,四下萬籟俱靜。
“我有時走出房門,站在午門前的石頭坪場上,仰看滿天星斗,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就我這里一點是熱的?!蓖粼髟凇段玳T憶舊》一文中寫道。這個熱愛文學的年輕人,并沒有被這座古老宮院累積的暮氣所浸染,相反,這里卻成了他的讀書勝地。
氣
人們對故宮的復(fù)雜情感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年輕人,不用親臨現(xiàn)場,通過視頻、圖像等就能走近故宮的每一個角落,并擅長一種叫解構(gòu)的技能,對故宮的一草一木進行彈幕式的抒情。他們不太追溯歷史,只活在當下。
但在幾十年前,國家還不怎么太平的年代,蕭索的故宮極易把年輕人帶往憂國憂民的情緒中去。戰(zhàn)亂頻仍,新舊交替,象征權(quán)力與國力的舊日宮殿,成了時代興亡的意象。
1919年,正值軍閥混戰(zhàn)和民族救亡的高潮。24歲的張恨水進京,此后基本長居京城。每逢日薄西山,踟躕在故宮前后,望見千百成群的宮鴉聒噪著掠過故宮、掠過湖水、掠過樹林,紛飛到北海瓊島恰似怒龍伸爪的老樹上來,他都會頓生“荊棘銅駝的感慨”,進而沉醉于民國文人的懷古幽情之中:
“北平深秋的太陽,不免帶幾分病態(tài)。若是夕陽西下,它那金紫色的光線,穿過寂無人聲的宮殿,照著紅墻綠瓦也好,照著這綠的老樹林也好,照著飄零幾片殘荷的湖淡水也好,它的體態(tài)是蕭疏的,宮鴉在這里,背著帶病色的太陽,三三五五,飛來飛去,便是一個不懂詩不懂畫的人,對了這景象,也會覺得衰敗的象征?!?/p>
這些鴉群在風清日麗的時候并不知所往,必須待到太陽下山才會聚集吵鬧,或在是陰云密布、寒風瑟瑟的日子,終日盤旋在故宮各個高大的老樹林里。
“我總覺得,在這樣的天氣下,看到哀鴉亂飛,頗有些古今治亂盛衰之感。真不知道當年出離此深宮的帝后,對于這陰暗黃昏的鴉群作何感想?也許全然無動于衷。”張恨水寫道。
這片宮鴉盤踞之上的紅墻琉璃瓦目睹了24個王朝的盛衰廢興。1934年,偽滿洲國在日本關(guān)東軍的扶持下在長春恢復(fù)帝制,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當上了康德皇帝。這一年,36歲的鄭振鐸由神武門入故宮博物院,處處覺得寥寂如古廟,毫無生氣。園內(nèi)所藏重要古物都已南遷,游人寥落。他不禁遙想在還是“帝王家”的近代,聚集了幾千宮女、太監(jiān)們的男曠女怨也必是“戾氣”沖天的。
此時的三大殿雖然被搬空,卻依然宏偉威嚴。一列一列雕鏤著云頭的白石欄桿和雕刻得極細致的陛道,讓鄭振鐸禁不住駐足流連,一幅李公麟的《擊壤圖》也夠他消磨半天。在殿廊上,下望白石的丹墀(古時宮殿前的石階),他說:“你如果富于幻想,閉了眼,也許還可以見那靜穆而來的隨來的班朝見的文武百官們的精靈的往來?!?/p>
成日穿行于故宮的殿堂之間,長年穿越古今、和文物對話的文物專家朱家縉也時常被周圍的景象置于歷史的洪荒中。不過他考慮的卻是另一個話題:“做皇帝的人,為什么住這么多房子?……他不就是終身幽禁在這幾道高墻里面嗎?住的真也不算多。幾個城墻圈子以外,有多大的天地,恐怕他還是茫然呢。以這樣的人握住一國人民的命運,簡直是瞎子摸海?!敝旒铱N被稱為“文物界的國寶”,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了57年。紀錄片里出現(xiàn)過的那把重要的髹金雕龍大椅,就是他在太和殿恢復(fù)原狀陳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
跟一群善于抒情、時常感傷的文人墨客相比,軍閥出生的蔣介石面對故宮時,顯得豪邁而充滿血性。那是1928年,他終于“北伐”成功后,專程抽空去看了一眼這座他心馳神往的皇家宮殿。在得知清末小朝廷時期,京劇大師梅蘭芳曾應(yīng)邀入宮在漱芳齋為溥儀唱戲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天下太平,我也要在這里連唱三天戲?!?/p>
只是,他沒能等到這一天,而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進入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