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簡稱寧,是中國五大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之一。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qū),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lǐng)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
《七彩語文》七彩娃親子夏令營的寧夏線,從推出以來就深受大小朋友們的歡迎,作為雜志社經(jīng)典的黃金路線。去年,小編我也帶著家人親歷了這個獨具魅力的寧夏夏令營。在行程的最后一天,我們參觀了寧夏博物館新館。俗話說:“博物館是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痹谝粯欠?wù)臺,用身份證租上一部語音講解器,邊逛邊了解寧夏的歷史,回味幾天來在寧夏的感受,更增進了對這個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的認識。
今天的寧夏博物館是2008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館。新館位于銀川市金鳳區(qū)人民廣場東側(cè),主體建筑體現(xiàn)了濃郁的地域民族特色。整個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呼應(yīng)了回族自治區(qū)的“回”字。走近博物館,會發(fā)現(xiàn)外立面上有寧夏出土的“妙音鳥”形象雕飾32只,立面底部4個拐角參照西夏王陵出土的力士碑像造型做的石材雕像,形象粗獷大氣,極具歷史、民族和地方特色。
如果你的行程里沒有安排賀蘭山巖畫,那就一定不能錯過博物館一樓的“石刻史書”巖畫展廳,巖畫歷史久遠,產(chǎn)生于文字未出現(xiàn)之前,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人類記錄自身歷史的最初方式。最早的巖畫距今大概4000-6000年,巖畫內(nèi)容原始而直接,反映了自遠古以來活躍在這一地區(qū)的羌戎、月氏、匈奴、鮮卑、突厥、黨項等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面貌,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有動物、人物、天體、符號、人面像以及祭禮、射獵、放牧、巫術(shù)活動等。進入展廳就如同進入了一個遠古時代。
二樓“寧夏通史”展廳,是博物館的重點游覽區(qū),在這里我們能看到許多有特色的文物,如北方草原文化的動物銅牌飾,西漢錯金銀銅羊、唐代胡旋舞石門扇、西夏鎏金銅牛、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西夏剔刻花瓷器、扁壺、唐卡等。下面我們來認識三件國寶級文物。
唐代胡旋舞石刻墓門扇,每扇石門正中淺雕胡人形象的男伎,站在編織精美的小圓毯上,雙人對舞著在唐代非常盛行的胡旋舞,你瞧,他們體態(tài)輕盈,舞姿奔放,充滿了歡樂的生活氣息,是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西夏鎏金銅牛,重188千克,內(nèi)部中空,外表通體鎏金,制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鎏金等工藝集于一體,反映了西夏金屬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支座就是俗稱的“碑座”。正面為男性人像,面部渾圓,顴骨高突,粗眉上翹,雙目圓睜且外凸,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顎置于胸前。座頂左上角陰刻西夏文三行,共15個字。背部陰刻漢文一行6字“砌壘匠高世昌”,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雕像以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了負重者的神態(tài),反映出西夏時期石雕藝術(shù)的獨特風(fēng)格。迄今在西夏陵區(qū)多座帝陵的碑亭遺址中,已出土這類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這四個字,乍一看很像我們的漢字,可仔細一瞧,卻一個都不認識,原來這是西夏文字“敕燃馬牌”,西夏文字是仿照漢字而制成的。西夏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書頗重復(fù)”,字體的構(gòu)成,多采用漢字的會意法,有的則直接借用漢字。西夏文比漢字更像方塊字,它的結(jié)構(gòu)和漢字一樣,以偏旁、部首組合而成。
寧夏博物館中的這幅西夏文草書佛經(jīng)長卷由九張白麻紙連接而成,有的字騎在兩張紙接縫處,這表明是先將紙粘貼在一起,然后書寫。全篇草書很難辨認,但字體筆法流暢,書寫隨意。整篇文字層次分明,段落清晰。全卷總計三百二十四行,約七千三百多字,是現(xiàn)知最長的卷式西夏文文書,也是西夏文草書書法的佳作。西夏文草書與漢字草書的書寫規(guī)律相似,其筆勢飛動雄健,有漢字草書“簡而動”“流而暢”的特點,是研究西夏文字及其書法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
如果你有計劃跟爸爸媽媽一起走一趟寧夏路線,行程里可別忘了去寧夏博物館游覽喲,相信你的收獲一定比我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