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波,鞠天應
(四川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一〇八地質(zhì)隊,四川 崇州 611230)
?
鹽邊群火山巖特征及環(huán)境成因探討
周曉波,鞠天應
(四川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一〇八地質(zhì)隊,四川 崇州 611230)
摘要:“鹽邊群”作為四川褶皺基底巖石地層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倍受地學界關注。不同研究者即使面對同一地質(zhì)事實,同一堆分析數(shù)據(jù),對其意義的闡釋也有諸多不同,這就是地質(zhì)讓人癡迷沉醉的魅力之所在。通過本次區(qū)調(diào)工作的宏觀調(diào)研和微觀分析后認為,該區(qū)在晉寧(揚子)期處于褶皺造山運動之中,即揚子運動,是區(qū)域低溫動力變質(zhì)作用和巖漿作用同步進行的巖漿產(chǎn)物。該區(qū)不是穩(wěn)定的板內(nèi)非造山環(huán)境,不是洋脊拉張背景,也不是古老的蛇綠巖組成部分或是地幔柱產(chǎn)物,可能是前震旦紀龍門山~攀西島鏈上的火山弧組成部分。
關鍵詞:火成巖;褶皺基底;玄武巖;鹽邊
鹽邊群是揚子地臺西緣零星出露的前震旦紀古老褶皺基底之一,其底部的火山巖組合稱荒田組。該巖石地層出露于四川省老鹽邊縣城南部的荒田村,以及東部的林海、沙壩、鳡魚鄉(xiāng)等地。出露面積151km2,占測區(qū)火山巖總面積的35%,占測區(qū)巖漿巖總面積的23%。該套火山巖被震旦系及其上覆巖石地層沉積不整合覆蓋,或被斷層切割,局部被切割成“沖斷巖席”或被巖漿侵入吞食,被河流切割,第四系沉積掩蓋,因而使得荒田組火山巖出露顯得支離破碎,散布于鹽邊地核與共和地核之中?!胞}邊群”歷來被認為是“康滇地軸”中前震旦紀優(yōu)地槽巖石組合的典型代表之一,倍受地學界關注,長春學院、成都理工學院、地科院、中科院等科研工作者均涉足該區(qū)。論文專著甚多,關于成因研究的文章約十余篇,提出了很多不同成因環(huán)境的觀點。
2.1大地構造背景
該巖石地層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在揚子地臺西緣的磨盤山斷裂以西,箐河-程海斷裂以東的夾持區(qū)內(nèi),由四川省結晶基底康定群和褶皺基底鹽邊群共同構成的古老“地核”之中——鹽邊地核和共和地核。震旦系及其以上蓋層圍繞“地核”呈裙邊樣增生擴大。鹽邊群荒田組火山巖是“康滇地軸”中前震旦紀巖石地層的主要組成部分,亦是“地核”中的重要成員之一。該火山巖在測區(qū)與下伏康定群咱里組呈斷層接觸,僅僅是斷層接觸則很難說明其新老關系,因為“康定群”是多相變質(zhì),有深有淺。但是川志記載在鹽邊縣壩頭村溝邊有一變質(zhì)礫巖,董申保教授認為是鹽邊群的底礫巖(四川區(qū)域地質(zhì)志P45)。既說鹽邊群是覆于康定群結晶基底(2 957Ma)[1]之上,不整合于震旦系列古六組之下的一套淺變質(zhì)巖石組合。鹽邊群荒田組下部為強烈蝕變玄武巖,玄武巖中夾板巖、硅質(zhì)巖,上部為蝕變安山巖。火山巖總厚度1 813m。
2.2成巖時代探討研究
荒田組火山巖生成年齡時限為1 000~1 700ma(四川區(qū)域地質(zhì)志P21),劃為中元古代。在火山巖中還有基性巖脈侵入,局部密集出露,似有基性巖墻群的特征。李繼亮等用鹽邊“蛇綠巖”[2]中的蝕變玄武巖和輝長巖構成的樣品組合作全巖Rb~Sr法等時年齡樣,獲得1 006.0±58.5Ma,被作為劃分中元古代的依據(jù)[3]。鹽邊群作為四川省褶皺基底的一部分,前人曾做過大量研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對該區(qū)地層的研究論文有20余篇。關于其生成時代的研究上,20世紀80年代的同位素年齡表明其生成于中元古(李繼亮.1981;李復漢等.1988[4]);后來在鹽邊群基性侵入體內(nèi)分異的超基性巖中獲得936Ma(沈渭洲等.2003)和840Ma(朱維漢等.2004)的數(shù)據(jù);2005年杜利林等在荒田組玄武巖中通過SHRIMP鋯石U-Pb年代研究,獲得玄武質(zhì)巖石巖漿結晶年齡782+53Ma等等[5]。
本次工作在共和地核中荒田組玄武安山巖內(nèi)采樣獲得鋯石U-Pb年齡823Ma,代表火山巖噴出年齡。
表1 荒田組火山巖化學成分表
但其上覆的鹽邊群小坪組的鋯石U-Pb年齡卻達888Ma,比下伏玄武安山巖還老65Ma;比更下面的玄武巖還要老106Ma。侵入于荒田組中的廖家田角閃輝長巖年齡卻達910Ma;同樣侵入于荒田組中的鳡魚巖體則更老,達937.5Ma。按理說,上覆地層和后來的侵入體應該比圍巖更新,被侵入的圍巖應該更老才合理。拋開這些合理性不談,僅從年齡數(shù)據(jù)看,最大和最小竟相差達數(shù)億年,這是多么巨大的差異,給前震旦的研究帶來很大的困惑。根據(jù)這些矛盾重重的數(shù)據(jù)分析,再結合宏觀地質(zhì)研究事實、以及川志等資料分析認為:劃屬中元古代晚期較合適。
表2 鹽邊群荒田組火山巖CIPW標準礦物含量統(tǒng)計表
圖1 鹽邊群荒田組玄武巖TAS分類圖
圖2 SiO2(Wb%)-
3.1巖石學特征
蝕變玄武巖呈灰綠色、暗綠色,多具定向性。局部有表明水下噴益特征的枕狀構造,巖枕呈橢圓狀,長軸10~100cm,大部分為20~50cm。枕狀構造邊部有2~3cm的冷凝邊。此外還見火山巖所特有的典型構造如氣孔,杏仁等。巖石普遍蝕變(變質(zhì))強烈,原生礦物由變質(zhì)礦物綠泥石、綠簾石、黑云母等所替代。故根據(jù)巖石薄片資料結合巖石化學分析成果,將該組火山巖定名為強烈蝕變玄武巖及強蝕變玄武安山巖。
3.1.1蝕變玄武巖巖石特征
強纖維狀角閃石化變玄武巖:巖石呈灰綠色,定向性明顯,具變余纖狀、纖柱狀變晶結構,殘留微晶粒狀結構,條帶狀構造。由角閃石80%~90%,綠簾石3%~5%,斜長石微晶3%~5%,及少量石英粉屑、鋯石、磁鐵礦等組成。原巖經(jīng)強纖維狀次生角閃石化,原生礦物及結構基本消失。單偏鏡下見斜長石微晶假象,認為原巖應為玄武巖。巖石受變質(zhì)、變形及高溫融離作用而形成現(xiàn)在的條帶狀外貌。
片理化變質(zhì)玄武巖:巖石呈灰綠~灰黑色,定向性明顯,片理化特征清楚。具殘晶結構、片狀構造。原生礦物幾乎全被黑云母交代,僅殘留斜長石微晶假象,且含量稀少,約5%左右。黑云母呈鱗片狀,定向~平行~緊密排列,構成明顯的片理化。變質(zhì)杏仁玄武巖:巖石具杏仁構造,基質(zhì)為微晶間粒間隱結構。杏仁體含量5%~10%,斜長石斑晶含量極少,基質(zhì)含量90%~95%。由斜長石微晶組成的間粒、間隱結構格架;填隙礦物為粒狀碳酸鹽、綠泥石,綠簾石集合體以及變余玻璃質(zhì)構成。由斜長石微晶30%~50%;碳酸鹽10%;玻璃質(zhì)、綠泥石、土狀綠簾石35%~40%;鐵質(zhì)2%組成。杏仁體呈橢圓形,1~1.4mm大小。由綠泥石充填其中。
3.1.2蝕變玄武安山巖巖石特征
全蝕變交代巖:巖石呈灰綠色,具蝕變交代結構,巖石由綠簾石(90%),次閃石(8%)及少量石英等礦物組成。該巖石為全蝕變交代巖,以綠簾石礦物為主體,呈細?!毦睿淮我V物為次閃石,充填于綠簾石的間隙中;少量石英顆粒也散布于綠簾石礦物之間。其原巖可能為玄武安山巖。
3.2巖石化學特征
3.2.1蝕變玄武巖巖石化學特征
蝕變玄武巖SiO2最低含量46.52%,最高含量48.88%,平均值48.02%,極差僅2.36,變化范圍很窄(表1)。作為巖石酸性度衡量的重要標準,看來相對較穩(wěn)定,全部在基性巖范圍之內(nèi);Al2O3含量在11.84%~14.99%之間,變化范圍在三個百分點左右,平均值13.34%,也是較穩(wěn)定的元素之一,比世界拉斑玄武巖平均值略低,不具有高鋁玄武巖的特征;此外FeO、MgO等元素含量也較穩(wěn)定,與世界拉斑玄武巖平均值比較,均十分接近。巖石多屬正常類型的玄武巖(圖1)。值得注意的是Na2O最高含量可達3.64%,最低僅1.72%,平均值2.98%,大小相差達二倍多;K2O含量變化在0.21%~0.80%之間,大小相差近四倍而且含量很低。堿元素作為巖石中的活動組分,可能在變質(zhì)作用過程中發(fā)生了一定的流失,體現(xiàn)在CIPW標準礦物含量上則見Or含量極低(表2),導致SiO2含量消耗過少,使得在基性巖中出現(xiàn)不少的標準礦物“石英”而易使人發(fā)生誤解。
圖3 A-F-M圖
3.2.2蝕變安山玄武巖巖石化學特征
荒田組火山巖上部的蝕變玄武安山巖,SiO2含量在53.66%~56.49%之間,平均值55.08%,剛好在中性火山巖的范疇內(nèi),而且十分標準,巖石類型屬正常類型。Al2O3含量13.67%~13.40%,與中國安山巖平均值相比,明顯偏低,但是在CIPW標準礦物中卻出現(xiàn)剛玉,顯鋁過飽和特征。這可能與巖石中K2O含量丟失有關。僅從Al2O3分析數(shù)值看,基本與巖石類型相吻合,而且含量十分穩(wěn)定,變化范圍很小。而FeO、MgO、MnO也相對較穩(wěn)定。Na2O含量變化范圍在2.46%~2.53%之間,平均值2.37%,與中國安山巖平均值相比則偏低,但變化范圍小。K2O含量為0.33%~0.46%區(qū)間內(nèi),平均值0.40%,與中國安山巖平均值(2.01%)相比,偏低近五倍,相對而言可能流失更為嚴重。
該組火山巖蝕變強烈,原生礦物幾乎蝕變飴盡,在火山巖分類命名中又非常依賴巖石化學成分的情況下,對分類命名有無影響呢?肯定是有的。如CIPW標準中出現(xiàn)“石英”,而且含量還較高,最大可達22.5%,什么概念?進入流紋巖的范疇,而該蝕變玄武安山巖的SiO2含量最高也才56.49%,是標準的中性巖,由此可見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此外在標準礦物中又出現(xiàn)“剛玉”等極不正常的現(xiàn)象都表明有著較大的影響。但是從TAS分類圖解上的投影點來分析,還是基本符合實際情況的。巖石屬于正常成分類型的玄武安山巖(圖2)。
3.2.3巖石化學成分類型劃分
該火山巖蝕變強烈,在CIPW標準礦物中出現(xiàn)石英,剛玉等極不正常的情況(表2),采用(De.La.Roche等的)R1~R2和CIPW標準礦物含量。作Q-A-P分類命名方案都不適合,故使用IUGS推薦的TAS分類圖解。由圖可見:荒田組火山巖分別處于蝕變玄武巖(B)和蝕變玄武安山巖(01)區(qū)(圖1),二者均屬亞堿性系列火山巖。
因巖石在變質(zhì)作用過程中發(fā)生了物質(zhì)流失,在使用SiO2(Wb%)-
圖4 鹽邊安山玄武質(zhì)巖石Nb/Y-Zn/P2O5分類圖
圖5 Ab-An-or圖解
劃分結果為:蝕變玄武巖為亞堿性拉班玄武巖系列普通類型;后者為亞堿性系列的玄武安山巖,貧堿的為正常巖石類型。
3.3巖石稀土地球化學含量特征
3.3.1蝕變玄武巖稀土地球化學特征
蝕變玄武巖稀土總量一般在52.71~97.80ppm之間,個別樣品∑REE含量為155.56ppm,均值89.14ppm,一般含量均在基性巖豐度值(k·圖爾基安·1961)附近變化。盡管個別樣品的稀土總量變化較大,但稀土配分模式圖形態(tài)相似,配分曲線近于平行(圖6)。只不過稀土總量高的處于圖的上方,低的處于下方,彰顯出結晶分異的演化特征。
δ Eu和δ Ce值均為1.03,十分接近于“1”,示Eu和Ce無異常,表現(xiàn)在稀土配分模試圖上,則見Eu和Ce處呈直線延伸(圖6)??傮w觀之,稀土配分模式圖呈微微右傾斜的富集模式,體現(xiàn)在LREE/HREE比值上,則見其大于1(平均值2.54)。
圖7 蝕變玄武安山巖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分布型式圖
蝕變玄武巖的稀土模試圖粗看與Lerce的洋脊玄武巖的一種(李昌年)[6]相雷同,于是使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是否為古老的蛇綠巖套組成部分,實際上更像是“T型”洋中脊玄武巖。但LaN/YbN特征值在1.49~2.53之間,示配分模式圖具輕微的重稀土虧損。顯富集型特征。
3.3.2蝕變安山玄武巖稀土含量特征
蝕變玄武安山巖則與之相差甚大,稀土總量平均值211.45×10-6,比蝕變玄武巖的稀土總量平均值高出兩倍多,不但比中性巖的豐度值高,甚至超過了上地殼的平均含量(黎彤·1976)。如果稀土有向酸性巖和堿性巖中富集的趨勢,而這里的玄武安山巖,其酸性度不高,同時也是貧堿的普通巖石類型。LaN/YbN比值平均為3.20,比前者高出1.7倍,配分模式曲線右傾斜更為顯著。δ Ce值平均1.02,基本無異常;δ Eu值平均為0.89,具負異常特征,而且比蝕變玄武巖明顯偏低。表現(xiàn)在稀土配分模式圖上,在Eu處具有下陷特征,顯示具有一定的分異(圖7)。
綜上可見,蝕變玄武巖與蝕變玄武安山巖在巖石學、巖石化學方面有些差異,而稀土地球化學上的差異則十分巨大,尤以稀土總量最為顯著。二者呈上下關系緊緊相鄰,按理應是同一構造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即使要變也是漸進性的。如果差異巨大則另有原因,才能圓滿解釋。
3.4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3.4.1蝕變玄武巖含量特征
火山巖中的相溶元素“釩”含量281~329ppm之間,平均值298.8ppm(表4),顯示該元素在巖石中含量穩(wěn)定,變化范圍小。與基性巖豐度值相比明顯偏高149%;而Ni元素含量則不同,含量區(qū)間在5.29~317ppm之間,含量變化起伏巨大,二者相差近60倍,平均值53.38ppm,與基性巖豐度值比較,最高含量可高出近2倍,最低含量低出近30倍。這種含量變化特征揭示巖石在地史演過程中,發(fā)生了Ni元素的遷移或流失。而Cr和Co元素的含量則與基性巖豐度值相近(表4),符合基性巖的特點。這就是整個相溶元素的含量變化特征。
大離子親石元素銣,含量在5.51~15.5ppm之間,平均值9.67ppm,比基性巖豐度值明顯偏低;Sr、K、Ti與Rb具有同樣特征,僅Ba元素含量與豐度值相近。在微量元素配分圖(蛛網(wǎng)圖)中,Rb,Ba等大離子親石元素表現(xiàn)為峰值,整個模式圖呈現(xiàn)富集型的分配形式。其中Nb、Ta含量較低呈低谷深陷(圖8),表示虧損明顯。惰性元素“鋯”的含量平均值121.02ppm,與基性巖豐度值接近;Y、Hf等元素雖然比豐度值略高,且含量相對較穩(wěn)定(圖9)。
圖8 蝕變玄武安山巖微量元素N-MORB標準化蛛網(wǎng)圖
圖9 蝕變玄武安山巖微量元素N-MORB標準化蛛網(wǎng)圖
3.4.2蝕變玄武安山巖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該火山巖中的相溶元素Ni含量9.3ppm,它們不但比荒田組蝕變玄武巖低,也比基性巖、中性巖的豐度值都要低;Co元素含量平均值20.2ppm,間于基性巖和中性巖豐度值之間;而V元素含量平均值223.5ppm,盡管比蝕變玄武巖含量低但卻比基性、中性巖的豐度值都要高。在微量元素配分圖上Rb、Ba大離子親石元素呈峰值。整個模式圖呈富集型的分配形式,其中Nb、Ta含量較低呈低谷深陷,與蝕變玄武巖含量相近,即顯示出同源巖漿的共性,也體現(xiàn)了不相溶元素的低含量。
根據(jù)巖石化學成分換算的李特曼組合指數(shù),采用A.Rittmann圖解判別,絕大多數(shù)樣點處于穩(wěn)定的板內(nèi)環(huán)境(圖10),包括蝕變玄武安山巖在內(nèi),均為非造山環(huán)境中生成;采用久野久的(K2O+Na2O)-SiO2圖解,蝕變玄武安山巖在島弧拉斑玄武巖區(qū);而蝕變玄武巖則處于鉀玄巖(島弧大陸一側)和高鋁玄武巖(島弧中心的鈣堿性系列)界線附近,很明顯該巖石的堿、鋁含量均不高,即都不合適。如果說這種巨大的反差是常量元素在變質(zhì)作用過程中發(fā)生了物資遷移造成的,那么采用微量元素惰性組分換算之后來投圖判別又如何呢?
圖10 板內(nèi)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
蝕變玄武巖中的火山巖在Zr/4-Y-Nb*2圖解(圖11)中,為正常洋脊玄武巖(拉張背景),玄武安山巖亦同在D區(qū),仍然是正常洋脊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在Th-Nb/16-Hf/3的構造判別圖解(圖12)中,在正常洋中脊玄武巖內(nèi)及其與島弧拉斑玄武巖的過度帶,即微量元素惰性組分判別也屬正常洋脊玄武巖,從LuN/ybN值分析,荒田組火山巖的變化范圍在1.49~3.29之間,既不在洋中脊玄武巖(0.35~0.11)范圍內(nèi),也明顯不同于地幔柱洋中脊玄武巖(4.3~6.8)的標準[6]。從微量元素蛛網(wǎng)圖呈富集型分配形式,Nb、Ta的虧損顯示具有火山弧環(huán)境的巖石特征。
圖11 鹽邊群玄武質(zhì)巖石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
圖12 鹽邊群玄武質(zhì)巖石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
總而言之有肯定的有否定的,在大地構造成因環(huán)境中莫衷一是。從穩(wěn)定的板內(nèi)環(huán)境到洋脊的擴張環(huán)境,和島弧的擠壓閉合環(huán)境均有之。同樣的一套巖石組合,不同的判別圖解、判別方法,則具有極大的差異,有很多不同的產(chǎn)出環(huán)境。如果說玄武巖的產(chǎn)出環(huán)境過于復雜,而中-酸性鈣堿性系列的火山巖卻是比較公認的擠壓環(huán)境產(chǎn)物,那么將荒田組兩種火山巖(火山巖巖石組合)聯(lián)系起來考慮,蝕變玄武巖也應該屬于擠壓環(huán)境。杜利林等(2013)[7]據(jù)鹽邊群碎屑巖的巖相學研究也表明,物源區(qū)來源于島弧或活動大陸邊緣;潘桂棠等也明確指出“揚子陸塊西部邊緣中-新元古代是一個活動邊緣”[8]等等觀點,經(jīng)過我們的分析,現(xiàn)在比較傾向于島弧成因的觀點。同時還有以下理由。
從區(qū)域上分析,在長達400km[9]的康滇前震旦雜巖中,有大量的元古代中-酸性火山巖和“I型”花崗巖類(同構造期的造山花崗巖)的存在,它們的存在不支持鹽邊群蝕變玄武巖形成于洋中脊,而更多的佐證其為島弧環(huán)境。加之鹽邊群,會理群等前震旦變質(zhì)地體的存在以及明顯的近于直交的構造線方向等特征,可見晉寧期攀西地區(qū)是處于褶皺造山運動中的大變動時期。據(jù)耿元生等(2007)研究變質(zhì)礦物組合、溫壓估算表明體系具有碰撞后隆升的特征[10]等,也間接表明揚子(晉寧)造山運動(中國地層表·2012)的存在,而事實上也確實存在著這樣一期造山運動。它是區(qū)域低溫動力變質(zhì)作用,巖漿作用和褶皺造山作用同步進行的產(chǎn)物。既不是穩(wěn)定的板內(nèi)非造山環(huán)境,更不是洋脊型拉張背景,也不是古老的接合帶巖石,抑或地幔柱的產(chǎn)物[11],而是前震旦紀龍門山-攀西島鏈帶上火山弧的組成部分,是閉合邊沿的擠壓環(huán)境產(chǎn)物,是形成古“中國地臺”的地球演化歷史階段中的擠壓環(huán)境產(chǎn)物。
綜上可見,很多判別圖解并不適用于該區(qū)火山巖的實際情況。地質(zhì)現(xiàn)象是豐富的,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巖石演化有它獨特的巖相學特征,它們都是地球歷史演化的真實記錄,都有著它們的來龍去脈。僅僅靠幾個數(shù)據(jù)、幾個判別圖解就能決定巖漿的形成環(huán)境,就能解決復雜的地質(zhì)問題,也未免把不同地質(zhì)構造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巖石組合,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地球巖石演化搞得太簡單、太單純。它們不是幾個模式,幾個經(jīng)典所能涵蓋的。書籍文章中的經(jīng)驗總結,只能代表它那個特定環(huán)境中的巖石特征,具不具有普遍意義還需要進一步的求證。
參考文獻:
[1]四川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局.四川區(qū)域地質(zhì)志[M].北京: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1991.645.
[2]李繼亮.川西鹽邊群伏地槽巖石組合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院報第8號[M].1984,21~36.
[3]李繼亮.攀西地區(qū)某些寒武系巖石銣—鍶年齡[D].貴陽: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1982.361~363.
[4]李復漢,等.康滇地質(zhì)的Anz系[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1~396.
[5]杜利林,等.揚子地區(qū)西緣鹽邊群玄武質(zhì)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SHRIMR鋯石μ-pb年齡[J ].地質(zhì)學報,2005,Vo1.79,No6,805~813.
[6]李昌年.火成巖微量元素巖石學[M].北京:中國地質(zhì)大學出版社,1992.
[7]杜利林,等.揚子西緣鹽邊群時代及構造環(huán)境來自碎屑沉積巖的約束[J].巖石學報,2013,29(2)664.
[8]潘桂棠,等.青藏高原及周邊地質(zhì)大地構造格局及演化特征,青藏高原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
[9]四川地質(zhì)礦產(chǎn)局.攀西裂谷地質(zhì)考察指南[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10.
[10]耿元生.天寶山組成時代和形成環(huán)境—鋯石SHRIMRμ-pb年齡和地球化學證據(jù)[M].地質(zhì)評論,2007,53(4)P556~563.
[11]李獻華,李正祥,等.川西新元古代玄武質(zhì)巖漿巖的鋯石U—Pb年代學、元素和Nd同位素研究,巖石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意義[J].地學前緣,2002,9(4)329~338.
Petrology and Petrogenetic Setting of the Yanbian Group
ZHOU Xiao-bo Jü Tian-ying
(No.108 Geological Team,BGEEMRSP,Chengdu 611230)
Abstract:The Yanbian Group is a part of folded basement of Sichuan.The present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dicates that the Yanbian Group is igneous rock formed by regional low-temperature dynamic metamorphism and magmatism other than ophiolite during the Jinning period when this region lay in the magmatic arc of the Longmenshan-Panxi island chain.
Key words:igneous rock; folded basement; basalt; Yanbian
作者簡介:周曉波(1970-)男,四川省仁壽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區(qū)域地質(zhì)礦產(chǎn)調(diào)查工作
收稿日期:2015-02-25
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6.01.002
中圖分類號:P58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995(2016)01-0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