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鶴
●古代趕考之路可以說很艱辛。清人龔煒在赴京趕考時,路上既中暑,又暈船,最后干脆不考了,半路返回,甚至為此不再想當公務(wù)員。
●古時鄉(xiāng)試、會試都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考生吃喝拉撒全在考場里面??滴跞辏?697)的狀元李幡,家里窮,考試時籃子里帶的是36個饅頭。
●唐末舉子包誼文采不錯,但得罪了主考官劉太真。劉太真發(fā)誓不讓包誼考中,第一場考試過后,劉太真想第二場考試再將包誼黜退,讓他多高興會兒。第二場考試后,劉太真放他到第三場,想讓他再高興一會兒。第三場考試后劉太真沒錄取包誼,拿著名單去找宰相。時值“朱泚之亂”不久,名單中有個姓朱的,宰相不高興,讓劉太真換人。驚惶之下,劉太真已經(jīng)想不起其他舉子的名字,只記得包誼,結(jié)果包誼高中。
●唐朝人才輩出,但唐朝的選才標準有點怪?!哆x舉志》提出的標準是:一曰身,就是體貌豐偉;二曰言,就是言辭辯正;三曰書,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優(yōu)長。這四條標準,一是看長相,二是看語言表達能力,三是看書法,最后才看文章。詩人羅隱就為此吃了虧,他詩寫得不錯,但長相讓人不敢恭維,因此屢試不第。
●王維參加科考,想走后門無門,聽說公主喜歡音樂,于是穿上花花綠綠的衣服,打扮成樂師,抱著琵琶去見公主,被公主相中,一舉而登第。
●韓愈19歲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次,次次不中,到第四次才考中。別以為這下光明了,要成為公務(wù)員,吏部那里還要考一次,韓愈又連考三次,次次不中??疾簧暇妥吆箝T,給宰相寫信,連續(xù)三封石沉大海。又登門拜訪,三次上門次次被轟回來,走后門不行,回來接著考,32歲時,考上了。
●歐陽修國考那天,有個姓李的考生生病,趴在桌子上不動。歐陽修就把李考生拽起來,給予精神鼓勵,還把自己的試卷傳給那位考生看,讓他參考。李考生就抄襲了歐陽修試卷的一半,結(jié)果和歐陽修一起考中。李考生后來成為官員,找人專門雕塑了歐陽修的塑像,放在家里供著。這北宋的國考監(jiān)考怎么這么松?。?/p>
●宋真宗時期的晏殊,從小天資聰慧,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薦到政府。后被推薦去見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面試進士,就讓他也參加。晏殊一見試題,就說:“這題目我?guī)滋烨白鲞^,您還是換個題目吧?!彼握孀跉g喜得不得了。誠實不僅是美德,還是能力。晏殊就這樣進入政府高層,成了宰相。
●明朝人鮑無雄一生潦倒,懷才不遇,常常夢想能金榜題名。一天他在西湖喝醉酒后,忽然低頭照見水中自己的身影,大聲慟哭道:“大丈夫三十歲了還是這樣的腦袋嗎?”(指沒有官帽戴)
●明末人邢昉很狂,考試時的文章寫得超級狂??脊傧仁窃谠嚲砩吓疤瘛?,后來越看越窩火,批道“更狂”,直接把邢昉的試卷扔垃圾桶里去了。邢昉不以為意,戲曰:“當官有什么好,人生在世,得一狂名就夠了?!?/p>
●福建同安縣的劉望齡,在明朝末年參加公務(wù)員考試,中了福建省鄉(xiāng)試第34名,后因故被革。進入清朝后,再次參加福建的鄉(xiāng)試,他又是中了第34名。隔朝兩中舉人,名次相同,這個概率比今天中500萬元的彩票大獎還低。
●清時,廣東流行科舉賭博。每當開科考試時,某些大富商就設(shè)賭局,預(yù)先擬出榜上考中的每姓有幾人,彩頭大到成千上萬兩銀子。等考試揭曉后,按是否猜中決定輸贏。所以,姓越冷僻越是有人投注。
●寫《聊齋志異》的作家蒲松齡,有次參加公務(wù)員考試,拿到考題時,覺得這題太簡單了嘛,奮筆疾書,書完一看,“越幅”了,就是第一頁做完后,直接翻到了第三頁做,這是沒法補救的。糟了,又考不上啦。
●唐光化四年(901),經(jīng)皇上特批,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五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一同登第,號稱“五老榜”??婆e考試中最年輕的狀元是明朝洪武年間的丁顯,福建建陽人,考中狀元時只有17歲。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科鄉(xiāng)試,考生中年齡最小的11歲,最大的99歲,差距很明顯。
摘自光明日報出版社《段子里的中國通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