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唱到一半,就已淚流滿面。僅僅是為了這座圓明園廢墟上的校園,為了我們曾經燃燒的青春?
畢業(yè)前夕的小飯館里擠滿了畢業(yè)生,大聲嚷嚷著勸酒的,默默地一杯杯喝光的。酒是青春的象征。那些最撕心裂肺的話,是剛剛喝醉的時候從心里流出來的。
第一次喝醉酒。原來醉酒的滋味這么難受,睡又睡不著,站也站不穩(wěn),大腦像停止轉動的風車。
老板娘說,每年六月,都會出現這樣的場面,她已習以為常。而對這一屆畢業(yè)生來說,這是最后的狂歡。
剩下的錢剛夠點一盤花生米,那就來一盤花生米吧。
塵埃落定。把多余的自薦材料揉成一團,扔到角落。那些美麗的字句痛苦地呻吟著,它們的主人又爬到床上去了。床被書占去了一半的空間,剩下不到一尺。睡在簡陋的床上往往會做出美麗的夢來,因此我們將永遠懷念它們。
畢業(yè)生不再給家里寫信。每次在電話里,懶洋洋地應付幾句。這并不能說明他們不愛父親和母親了,他們只是找不到更好的表達方式。畢業(yè)生比新生更愛母親,新生最愛的是女朋友。而經歷過酸甜苦辣的畢業(yè)生們明白,最可愛的還是母親。
畢業(yè)生們更多地談論起故鄉(xiāng),無論回鄉(xiāng)還是不回鄉(xiāng)的,無論語氣是炫耀還是鄙薄。談故鄉(xiāng)好像在談校園,談校園又好像在談故鄉(xiāng),談著談著就談混了。校園,即將成為另一座島嶼,另一個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的小屋和校園的宿舍,兩張照片重疊在一起。哪里才是真正的家?
一生何求,這是陳百強的歌,更是畢業(yè)生的歌。
那么多的哲學著作,還是沒有解答這個問題。兩點一線間匆忙的日子里,也沒有時間思考這個問題。考試分數、名次、獎學金,這是一部分人的生活;及格、無所謂、糊弄過關,這是另一部分人的生活。
兩種生活都是一樣的。嘲諷對方不如嘲諷自己。試卷就像枯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叵肫鸾g盡腦汁向老師套題時的情形來,每個畢業(yè)生都想笑。
領到畢業(yè)證書之后,再看一眼校園,才發(fā)現校園陌生得像大觀園。
照不照一張穿學士袍、戴學士帽的照片?拍照時是莊重多一些還是滑稽多一些?
翻開那些讀過的書,密密麻麻的批語是自己寫的嗎?怎么自己也讀不懂了?
每本書都代表著某些時間、某些場合、某些心情。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兩個像“書”和“學生”一樣親近的名詞了,大學里,我們做過的事情中,相同的只有讀書。
清晨6點鐘,等待在圖書館的門口。一開門,便像一群瘋狂的股民沖了進去,其實里面不是阿里巴巴的寶庫,里面只有書和看書的座位。有一次,“嘩啦”一聲,門上的玻璃被擠得粉碎。
在圖書館的電腦前查自己的名字,查自己所借過的書的名字,像跟遙遠的老朋友打電話。借的第一本書是冰心的《致小讀者》。那一瞬間,淚眼蒙眬。
那輛騎了四年的自行車該傳給師弟們了,師弟們還看得上傷痕累累的自行車嗎?曾經坐在自行車后座上的女孩在天涯,天涯真的很遠,不是心靈所能包孕的距離。
自行車的輪軸發(fā)出悠長的聲音,像江南水鄉(xiāng)的槳聲。江南,江南,詩里夢里的江南,在北國凜冽的風中凝結成一塊透明的琥珀。
冬天,校園的小路上多冰雪,騎車摔跤是常事。有時,一長串趕去上課的學生摔成一堆。大家笑笑,爬起來拍拍雪花,又疾馳而去。
只是因為年輕。那些坐在高級轎車里的人,真的比我們舒服嗎?他們渾濁的眸子注視著這群在雪地上滾爬的青春的軀體時,心里會是怎樣的感受呢?是否也憶起了當年的青蔥歲月,書生意氣?
燕園里,“老人”只有西校門的銀杏樹,它的年齡肯定比這座學校還要大。從什么時候起,它就在天空與大地之間抖出一片燦爛的輝煌?銀杏葉的那種舒展流暢的生命本色,比黃金不知要動人多少倍。
畢業(yè)生們都要到銀杏樹下拍照。人是名,樹是影。人的名是虛幻的,花名冊一年一換;樹的影是真實的,這是天空對大地的給予。什么叫作“成熟”,到銀杏樹下去找答案。銀杏樹還會燦爛下去,因為還會有夏天;畢業(yè)生們還會燦爛下去,因為他們的心里裝著這個校園。
我們擁有的只有青春,但這足夠了。
青春意味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那是李大釗的青春。魯迅卻說,青年中也有混蛋,有懦夫,有叛徒??磥?,青春也值得懷疑。
他們的青春在昏睡著,他們自稱“九三學社”——上午9點起床,下午3點起床。宿舍里各自為政,找不到“公共空間”。唯有睡覺能夠達成默契。在痛苦的哲學家與快樂的豬之間,他們往往選擇后者,鼾聲組成一曲澎湃的大合唱。我短暫的睡夢,時常被鼾聲驚醒。
畢業(yè)生們睡眼蒙眬地坐在樓前。負暄瑣話,只談舊聞,不談新聞,大家只對舊聞有興趣,即使只是一些平淡得像白開水的往事。畢業(yè)前夕的日子宛如在夢中。畢業(yè)生不屬于校園,也不屬于他方,兩處茫茫皆不見,腳下踏的是一塊浮冰,浮冰正在融化。
電影院和錄像廳里,有一半以上是畢業(yè)生,無所事事的畢業(yè)生。
坐在電影院里和錄像廳里,并不意味著他們喜歡看電影,只是氛圍投合心情罷了。在黑暗中,軟弱的部分都被精細地包裹起來,屏幕上有一個玫瑰色的世界。故事本身編造得很拙劣,但畢業(yè)生們已不再像大一時那樣挑剔地批評。如果他們能體味出導演的無奈。他們是導演,他們也會這么拍。
在黑暗的、封閉的空間里,時間不存在了。凝視著活動的畫面,心里卻在想著自己。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轉眼零落成泥?電影里的主人公在笑、在哭、在愛、在殺戮,而畢業(yè)生們靜靜地觀看,坐成古代英雄的石像,臉上沒有什么表情。那些表情,留給告別的那一天。弘一大師坐化之前,揮筆寫下“悲辛交集”四個字,畢業(yè)生們離開之前,臉上的神情也可以用這四個字來形容。
當圖書館前面的大草坪被抹掉后,歌者們移師到靜園里。在那些沒有繁星的夜晚,畢業(yè)生們圍成一圈,在角落里自彈自唱。
記得剛到北京時,還能看到滿天繁星。后來,日漸稀少,到了畢業(yè)的時候,居然一顆也沒有了。不是繁星消失了,而是心靈蒙上了塵埃。怎么擦也擦不去。
今夜,有月皎然,他們在唱卡朋特的歌。我坐在另一個角落,歌聲從草尖上傳來,這首歌從大一聽到大四,從進校聽到畢業(yè)。也許只有逝者能如此準確地把握生命的本質,也許只有畢業(yè)生才會真正眷戀這座已經不可愛的校園。
《舊約·傳道書》說:“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往南刮,又往北轉,不住地旋落,而且返回轉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何處?!?/p>
這是畢業(yè)生們唯一的信念。 (風吹麥浪摘自豆瓣網,連培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