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葉
2016年大年初八,是個吉祥日子,恰巧天氣也配合,太陽早早出來掃蕩了前一日的陰冷。這些喜人的征兆對于一個待嫁的準新娘以及她的家庭而言是很重要的,我的表妹將在這一天完成訂婚儀式。
我與表妹的生日只差了幾個月,從小一起長大,日后離家讀書才接觸漸少。記憶中還是小姑娘模樣的表妹,與現(xiàn)在這番紅裙綽約的景象多少有些交錯,我的小表妹竟然也長大成家了。引人感慨的是,這中間的經(jīng)歷并非一路平坦,按長輩們的說法,或許總是好事多磨,更何況是婚姻這樣一輩子的大事情。
什么樣才算是“匹配”
表妹的大學在紹興,第一段戀愛就在古老的紹興城展開。大學期間的戀情大多隱匿在校園內(nèi),難以為家長們捕獲。表妹的“小秘密”是在畢業(yè)以后才被細心的舅媽于諸多的端倪中探測出來。
對方是紹興人,父親從事布匹生意,家產(chǎn)豐厚,對表妹也很喜愛,美中不足的是,男方父母感情不和,兩人雖未離婚,但夫妻關系基本名存實亡。對于表妹的戀情,舅舅、舅媽并沒有馬上表態(tài),而是邀請了男孩來家里吃飯。說是吃飯,實則是考評,好在男孩禮數(shù)周全,待人接物都妥帖有禮,舅媽對男孩是很滿意的。
反對意見主要來自舅舅,舅舅疼愛女兒,覺得去紹興還是離家遠了,男孩的家庭背景也過于復雜,怕性格溫和的表妹難以應付。表妹與男孩相戀多年,顯然不會輕易被父親說服,仍與男孩保持電話聯(lián)系,并不時見面。舅舅雖未直接勒令他們停止來往,但時不時就苦口婆心地勸阻,并拒絕了男孩的再次來訪。夾在中間的表妹掙扎了半年,最終還是屈服于家庭的壓力,斷絕了與男孩的往來。
在這段磨人的戀愛結(jié)束以后,表妹接受了家里安排的相親。不過也許是還沒有從前一段戀愛中緩過勁來,盡管男方對表妹很中意并追求了一段時間,表妹還是拒絕了。
最后出現(xiàn)在訂婚儀式上的男孩,與表妹同齡,兩人是在車友會上相識的。這一次,無論是表妹還是雙方的家長對于這段愛情都是極為滿意的。在硬件條件上,男孩自己在外貿(mào)公司就職,他的父母則是本地小企業(yè)的管理層,家境小康。在外表上,男孩一米八幾的個子很得表妹喜歡;兩個人的性格也都活潑開朗,非常談得來。因此,在交往兩個月以后,表妹就去了男方家里,并且得到了其父母的認可。舅舅這邊,也相當支持,多次請男孩過來吃飯,顯然,這樣的吃飯就不是什么考驗,而是真正的招待了。今年我去舅舅家吃飯的時候,男孩也在,他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相當自如了,在飯桌上講的笑話更是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父母是一種“過濾器”
表妹生活在浙江東部一個不大的縣級市內(nèi)。該市以工業(yè)為主導產(chǎn)業(yè),算是全國較早富起來的地方之一。在當?shù)?,婚姻的締結(jié)主要有相親與自由戀愛兩種形式,但兩者呈現(xiàn)出一定的一致性與趨同性。
婚姻的構(gòu)筑大多依靠親朋這張關系網(wǎng)絡,配對介紹也相對謹慎,只有家庭、外貌、性格等多方面匹配,父母才會應允子女前去。
相親比自由戀愛的目的明確,情感表露也更直接,但很少有一錘子買賣。相親更像是牽線搭橋,男女認識之后仍然有較為漫長的情感培育期,更為重要的是,成不成最終要看男女雙方是否對彼此有感覺。
自由戀愛是年輕人自主擇偶的結(jié)果,但它同樣要遭遇父母的考驗。第一次上門是一次實打?qū)嵉目简灒改傅膶徤髋c不動聲色,年輕男女的緊張與拘謹,都構(gòu)筑出吃飯時的微妙氣氛,大抵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溫柔情感都轉(zhuǎn)變成了說不清對錯的挑剔眼光了。
不難看出,盡管順序上有差異,但無論是相親還是自由戀愛,要成功都必須經(jīng)歷子女與父母兩道關卡。對子女來說,更多的是情感關,講究兩個人合不合得來,是相互之間具體的互動與相處。對父母來說,更多的則是基礎性的硬件條件,包括家庭條件、學歷、外貌等方面。
父母與子女的標準誰的權重更大,則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系:
一是性格的區(qū)別。兩代之間哪一方性格強硬,更加執(zhí)拗,通常也就能夠換來另一方的妥協(xié);二是根據(jù)代際的成就,如果父輩的經(jīng)濟基礎優(yōu)越,顯然就更有發(fā)言權。如果父輩的社會成就普通,而子女受過的教育比較高,子女則可能更加掌握話語權,對婚姻有更大的自主權;三是青年男女情感的牢固程度,情感越是牢固,父母的標準所能立足與離間的縫隙就越小。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父母與子女的立場是相互對立的,兩者的標準通常是相互重疊、彼此滲透的,父母的標準會對子女的婚戀觀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年輕人很難完全逃脫父母的標準,這一趨勢,隨著青年男女的年齡越大,結(jié)婚的目的越明確,而越發(fā)凸現(xiàn)出來。
“門當戶對”下的情感鎖閉
由于學習的緣故,我離開生長的小縣城已8年有余,作為局外人,簡單地評價這種婚配模式的好與壞是沒有意義的,尤其是父母的介入到底是無理專制還是老一輩的智慧與經(jīng)驗,年輕一代有限制的情感投入到底是俗不可耐的世故,還是對待婚姻合理的理性態(tài)度,本身就是很難完全說清楚的。
我更愿意去分析它的來龍去脈:從根本上來說,當?shù)貎?yōu)越的經(jīng)濟條件使婚戀逃脫了功能性的設定,而邁向了更高的對于情感的追求,但是,經(jīng)濟的分層又一次次將情感從空中拽回地面,使其面對現(xiàn)實的考驗?;閼俚钠ヅ錁?gòu)成了類似市場化的等價交換,男女雙方依據(jù)其占據(jù)的資本待價而沽,只有買賣雙方在資本相對匹配的情況下,情感才被允許。
在這種情況下,兩代之間的互動即是情感與經(jīng)濟之間的交織,兩者之間或是順從或是反抗,或是匹配或是背離,上演著形形色色的愛恨情仇。
我老家的婚配模式并非是偏居一隅的獨特形態(tài)。作為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著一定時間內(nèi)的整體趨勢。網(wǎng)上諸多關于“鳳凰男”與“孔雀女”的討論,其指向的事實上正是這種情愛與經(jīng)濟條件之間的沖突。他們試圖在情感與經(jīng)濟條件之間找到一定的解決方案,但這種解決方案最終必然是提倡“門當戶對”,走向的是經(jīng)濟上的分化加劇與不同階層之間的情感鎖閉,而個體也將變得更加保守與世俗。
我曾聽一個23歲的姑娘說自己的擇偶標準,除了帥就是家庭條件必須好,當時她的母親說,如果男孩足夠優(yōu)秀,條件一般也行,房和車自己家里也能供得上。女孩當即反駁了她的母親,并堅定地說:“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條件必須要好,不然你要幫他幫到什么時候!”
一個大學剛畢業(yè)的年輕小姑娘嚴肅地說出馬克思的經(jīng)濟基礎決定論,并以此作為自己擇偶的依據(jù),說實話真不知該讓人說些什么。(艾 清摘自《南風窗》2016年第5期,本刊有刪節(jié),黎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