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現(xiàn)強
?
樓蘭簡紙文書書法解析(三)
□ 黨現(xiàn)強
草書,是中國傳統(tǒng)書法的重要形式,篆書時代有草篆,隸書時代有草隸,進而發(fā)展為章草、今草、大草、狂草等不同類型。草書最初出現(xiàn),是為適應快速書寫的需要,后來發(fā)展為一種獨立的書體,以簡省和連帶為特征,空間對比強烈,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審美特征。早期的經(jīng)典法帖,賴諸石刻、唐人摹本和宋元刻帖傳世,墨跡少有傳世,而唐以前的草書墨跡尤為少見。因此,樓蘭簡紙文書在書法學習中,便彰顯出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
圖1
圖2
樓蘭簡紙文書保存下來的資料中,草書有兩類:典型草書和具有草書筆意的行草作品,其中章草作品數(shù)量少于行草作品數(shù)量。對此,西川寧博士從史的角度給予的解釋是:“草書的筆畫過于簡略,故往往容易引起誤讀,筆畫明確的隸書中不會有這一問題。而古老的隸書波發(fā),卻日益感到是一種過多的裝飾。王制的權威和古典主義開始崩壞,人的尊嚴開始覺醒,到了一個可謂由‘林下風’的自由精神走向自覺的時代。這種精神是自然的。草隸的波發(fā)走向集約,波發(fā)變小,新的行書開始形成?!彼慕忉?,對于我們理解書風衍變頗具啟發(fā)意義。而從史的角度理解它,對學習時的取舍大開方便之門。
《五月二日濟白帖》(圖1),字字獨立,有章草韻致,而省略波發(fā),第一行厚重沉實,第二、三行細膩輕盈,是章草向今草過渡的典型風格。與傳世名作陸機《平復帖》 (圖2)相比,此紙結字取橫式。而 《平復帖》禿筆書寫,點畫蒼茫,向左下拉伸的斜向效果明顯,字形多呈縱勢,也是字與字之間連帶少,與馬伯樂編號249的 《龍尺牘殘片》風格更近,只是《龍尺牘殘片》筆畫更為清雋一些。與二王一路的傳世刻帖相比,《五月二日濟白帖》表現(xiàn)出更多的相似性。以王羲之《十七帖》(圖3)來說,后者增加了縱向的部分字組,在開合幅度、疏密對比上更加強烈,較多地呈現(xiàn)出對空間形式的自覺探索。然而,在摩勒上石、鐫刻、錘拓等環(huán)節(jié)中,總是有細節(jié)丟失和后人的理解摻入,無論哪種刻帖都不能反映晉人風懷了。而樓蘭簡紙文書是刻帖最好的補充,要之,在于學習時候的比對與互參,從而達到融會貫通和觸類旁通。
《李柏文書》(圖見第一講)傳世有兩件,應為起草的文稿,所以在風格上表現(xiàn)出逸筆草草、不衫不履的特征,平淡沖和而線質樸拙,與大部分王帖不同,而與《姨母帖》(圖4)、《行穰帖》(圖5)筆法相通,由此可見東晉346年前后通行的書法風格,這對理解王羲之早期書風具有啟發(fā)意義。當然,王羲之一生書風前后差異大,古人評其一書一體,具有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那屬于王羲之個案討論的話題。這里,僅僅是以《李柏文書》為例,探討時代風格以及互為補充在學習晉人書法時的價值所在。
樓蘭簡紙文書,因時代跨度大和書手眾多表現(xiàn)出書風的多樣性,其中的行、草書可以根據(jù)不同風格分作不同的組別。如果學習時能與刻帖中的晉人法帖互參,對于走近晉人的書法世界,又多一津梁。
圖3
圖4
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