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
陜西省渭南博物館,不僅以“與華相宜”為主題肩負著傳承歷史人文、記錄文明的使命,也承載著啟發(fā)智慧、推動創(chuàng)新的時代擔當,是凝聚民族情感和氣質的重要紐帶,同時也讓積淀幾千年的文明基因煥發(fā)了活力。
2月27日,陜西省唯一列入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的大型國有博物館建設項目——渭南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 同日,具有“中西合璧盛清瑞寶”美譽的“圓明園獸首銅像特展”也在館內展露真容。這不但是國寶級文物首次在西部的展出,而且開啟了“與華相宜”渭南博物館之旅。僅2 月27 日至3 月24日短短27天時間,進入博物館參觀人數(shù)就超過25萬余人次,大大刷新了同期西岳華山等眾多知名5A級景區(qū)的游客人數(shù)。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月15日在西安博物院視察時曾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蔽寄喜┪镳^的開館,不僅以“與華相宜”為主題肩負著傳承歷史人文、記錄文明的使命,也承載著啟發(fā)智慧、推動創(chuàng)新的時代擔當,是凝聚民族情感和氣質的重要紐帶,同時也讓積淀幾千年的文明基因煥發(fā)了活力。讓公眾分享文化盛宴,讓文物回歸社會價值,是在“華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河圣地,人文渭南”、“渭你而來”、“趣渭南”等營銷創(chuàng)新上的再一次飛躍。
在渭南市委書記陸治原看來,渭南博物館建成開放是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增強發(fā)展軟實力的又一重大成果,它的建成開放將為弘揚渭南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品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渭南市市長李明遠認為,渭南博物館館藏豐富、設備完善、功能齊全,建設規(guī)模和功能走在地級城市前列,它用優(yōu)秀的文化歷史根脈滋養(yǎng)著渭南精神,是一座承載渭南深厚歷史的高雅殿堂和展示渭南美好形象的新“名片”。
“與華相宜” 凝聚渭南精神
地處陜西關中平原東部的渭南,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地形地貌多樣,秦嶺、黃龍山脈,玉屏側立;黃河、渭河、洛河,三水盤流;中部平原,廣袤坦蕩,一望無際。這里,亦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歷史,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濃縮了華夏兒女的艱辛輝煌,演繹著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講好渭南故事,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這是提給渭南博物館建設者們的一道難題。從2009年開始籌建,到如今的正式開館,“七年礪一劍”換來渭南博物館的靚麗登場。
走近渭南博物館,總投資3.88億元,占地90畝,總建筑面積達3.5874萬平方米的建筑厚重大氣,充分體現(xiàn)了渭南人剛毅硬朗的品質,是渭南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建筑藝術的有機融合,主體建筑共分四層,其中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其面積為陜西城市博物館之最。走進展廳,觸摸歷史余溫,一同聆聽渭南獨有的故事。從物華天寶——渭南的地理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到遠古尋根——史前時期的渭南;從先秦記憶——夏商周時期的渭南到京畿重地——秦漢時期的渭南;從龍興之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渭南到國脈所在——隋唐時期的渭南;從俗風和雅——宋元明清時期的渭南到烽火秦東——近現(xiàn)代的渭南,渭南博物館的展覽以“與華相宜”為主題,遵循“以人為本,展現(xiàn)文化,一條主線,突出特色,多個亮點”的思路,八個單元一改傳統(tǒng)展陳脈絡,以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階段為節(jié)點,以渭南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為主線,精選渭南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代表性事件、重大成就、重要文物,科學配置背景知識、輔助展品,以專題形式為主,“珍珠”串線,形象展示了鐘靈毓秀、古老神奇,與中華民族脈搏一同躍動的關中東府渭南。
在這里,游客能夠全方位了解到渭南的地理地貌、山水資源、歷史人文等。走進“遠古尋根”單元,我們仿佛聞到了以“大荔人”為代表的原始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的氣息?!爸腥A文字之祖”字圣倉頡,被后人尊稱為“亞父雷公”的雷祥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都成為博物館文化密碼的精華。先秦記憶單元凸顯了夏商周三代文化在渭南的印記,先秦文化在渭南的輝煌成就?!€有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楊虎城、習仲勛等革命事業(yè)的踐行者們可歌可泣的事跡……在渭南博物館,參觀者像親身穿越歷史千年,身臨其境;每一個單元都像拜讀一部非常豐滿的歷史巨著。渭南博物館主題“與華相宜”凝聚了文化精髓,形成了古韻新風橫跨千年的文明磁場。
走進博物館,參觀者不僅能夠感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洗禮,亦可感受現(xiàn)代全新的設計展陳理念。在依托現(xiàn)代聲光電技術而布局的“全景渭南”規(guī)劃展示廳,人們可以任意欣賞城市和各區(qū)市縣的現(xiàn)代風貌、發(fā)展規(guī)劃和未來愿景,還特別采用科技手段對如今渭南的古鎮(zhèn)、名村進行圖像立體還原;而旅游的展示、服務、體驗功能則貫穿于整個博物館中,民眾可以在自駕游體驗館里感受自駕渭南山水的樂趣,也可以在自然風物成像體驗區(qū)內選擇華山、少華山等任何一處著名景觀前身臨其境的留下倩影。
對于渭南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和博物館對于弘揚渭南歷史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慕名而來的渭南市青少年發(fā)展研究會會長、渭南文化名人祁吉壽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座博物館對500多萬渭南人民而言不啻為一個福音。渭南博物館匯聚了渭南歷史文化的亮點,讓人感受到了歷史的脈搏。祁吉壽感慨地說:“渭南博物館創(chuàng)造了一個對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進行梳理的很好的平臺,可以讓我們重溫歷史,從中汲取營養(yǎng)和力量,讓我們進行自我‘精神補鈣’?!?/p>
還景于民 打造文化盛宴
3月9日,渭南氣溫驟降,飄零而落的雪花讓人真切感受了一把倒春寒的威力。但在渭南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瑟瑟寒風卻擋不住眾多“文物迷”的熱情,博物館的入口處仍然排起了長隊,連值勤的保安老李都覺得佩服:“這么冷的天還有這么多人來參觀,博物館的魅力還真是大!”
如何讓新建的博物館不再走入許多地方常見的雖具歷史文物薈萃,文化藝術殿堂之地位而民眾卻敬而遠之的傳統(tǒng)運營模式,渭南市委、市政府對此有明確的要求:新建城市博物館既要全面展示渭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承擔城市文化“會客廳”的角色,又要承載市民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展示中心的職能,使文化活靈活現(xiàn)走進民眾,讓游客在這里能夠輕松享受便捷的“渭南服務”。簡言之,就是還文化于民眾,還景觀于游客,全面盤活博物館資源,使其成為渭南旅游文化的又一景觀和新的市場亮點。
為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按照渭南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要求,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先后走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國內文物單位,并請國內外眾多旅游機構和知名專家作指導,創(chuàng)新式開啟了“博物館+旅游”獨特的運營模式。
何為“博物館+旅游”?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局長霍文軍認為,就是依托博物館場地和文物資源,整合大眾的文化訴求和游客的服務需求,使其成為城市歷史文化展示、文物研究、文化體驗、旅游促銷、游客服務和民眾觸摸現(xiàn)代城市風采的大型綜合運營體,通過發(fā)揮現(xiàn)代技術優(yōu)勢,實現(xiàn)所有功能靈動、互補、交叉與相映增輝,讓靜態(tài)的文化活起來,讓書本上的人物動起來,讓渭南的山水走進來,讓游客對渭南的印象立起來,讓民眾與博物館全面互動起來。
從正式建成開館后就向社會大眾免費開放,到博物館500輛車位全部免費泊車;針對殘疾人和無人陪伴的孤寡老人,開辟有專人引導的綠色通道;館內提供免費講解、免費飲用水、專業(yè)咨詢臺等多種服務;特別開啟了預約參觀、聾啞人群特殊手語講解等服務,長達數(shù)百米的排隊等待,通常只需20分鐘便可進館參觀,也讓人著實感受到了以旅游人性化服務運營城市博物館的熱情與細微之處。
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長張澤告訴記者,下一步,渭南博物館還將進一步完善休閑服務和游客集散等功能項目,為做實“博物館+旅游”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實踐,努力讓城市博物館成為渭南實施全域旅游戰(zhàn)略的金色名片,為正在到來的大眾旅游時代發(fā)揮更好地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