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定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38-02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給課堂上的師生雙方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一方面,它要求學生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yōu)橹鲃犹骄?、自主發(fā)現(xiàn)、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必須隨之發(fā)生變化,教師不再直接告訴,不再包辦代替,而是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促進者。那么,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促進者,就應該把什么帶進學生的課堂呢?
一、把懷疑帶進課堂
有一種現(xiàn)象不得不引起教師的反思:那就是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和知識積累的逐漸增多,而學生提出的問題卻越來越少,甚至都不再提出問題了。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曾經(jīng)有無數(shù)的為什么,那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對世界的新奇與迷惑。后來他們讀書了,知識填充了他們的大腦,他們記住了許多問題的答案,卻逐漸變得沒有了問題,他們眼中求索的火花已經(jīng)漸漸熄滅。然而,學貴有疑。只有敢于懷疑,才可能去推翻舊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認知,創(chuàng)造出新的更完善的知識體系。一味因循守舊,只能是固步自封。假如達爾文不去懷疑,迦利略不去懷疑,哥白尼不去懷疑,王充不去懷疑,我們今天的生活就會大相徑庭。因此,課堂應是懷疑與思辯的地方。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懷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希望,才有個性,才有進步。所以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會問學生:“你有什么疑問嗎?”,鼓勵他們大膽懷疑,向教材、教師挑戰(zhàn)。在學習《西湖》一課時,有學生提出“一群群白鷗飛掠過湖面”這一句中,去掉“飛”字更恰當,讀起來也更順口。因為白鷗掠過湖面,肯定要飛的,何必再重復這個“飛”字?我接受了他的看法,表揚了他的鉆研、質疑精神。
二、把思考帶進課堂
新課程使教師認識到,學生的大腦不是一個盛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應點燃的火種。教師應該點火,而不是灌水。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分析,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要說出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態(tài)度。要讓學生敢想,敢說,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意見,傾聽不同的聲音。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交流的氛圍,學生可以自由討論,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鍛煉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最后的葬禮》時,我引發(fā)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巴西總統(tǒng),你會在葬禮上發(fā)表怎樣的悼詞?假如你是那條瀑布,你會對人們說什么?聯(lián)系到我國的滇池,你會想到什么?學生有感而發(fā),爭搶著回答,惋惜傷痛之情溢于言表。
三、把發(fā)現(xiàn)帶進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文本,潛心體會。去發(fā)現(xiàn)自己最感動的地方,最受觸動的地方。只有通過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學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級震撼”的。然后師生、生生、文本之間才有可能進行對話,交流。對話的前提是師生雙方必須都有“底氣”,要有自己的認識和想法,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教師不能再握著底牌,拼命地把學生往自己的預設上去引導,不容學生有“異想天開”。而應該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一起感動。因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學生和教師的知識水平不同,生活經(jīng)歷不同,情感體驗不同,審美經(jīng)驗和個性特點不同,所以對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體驗強加給學生,只能懷著一顆童心,從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課文。所以教師要學會傾聽,欣賞學生的“真情告白”或者“奇思怪想”,允許“百花齊放,各抒己見”。
如我在教學《恐龍》時,出示思考題:你最喜歡那種恐龍?請自己讀課文第二、三節(jié),然后說出它的樣子。學生紛紛介紹自己喜歡的恐龍。突然有一個學生大聲嚷道:“老師,錯了,魚龍和翼龍不是恐龍!”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有的反駁他,有的贊成他。我叫他說說他的理由,他說:“書上說,魚龍和翼龍只是恐龍的親戚,如果魚龍和翼龍是恐龍的話,咋不直接介紹是恐龍卻介紹說是恐龍的親戚呢?可見魚龍和翼龍同恐龍是有區(qū)別的,而有的同學也把它們當恐龍介紹了,所以我認為他們錯了。”沒等我說話,學生們就議論紛紛,反對他的說:“是恐龍的親戚,就不是恐龍了,那我們每個人的親戚難道就不是人了嗎?”一時間各持己見、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爭論雙方約定各自去查閱資料尋找正確答案,把我這個老師都給晾在了一邊。而我卻用欣賞的目光看著他們爭辯,至于問題本身的答案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孩子們已經(jīng)學會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才是我最想要的答案。
四、把探究帶進課堂
學生都具有探究的天性。他們常常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會樂此不疲地去探究未知的問題。這種興趣、渴望,正是最寶貴的學習動力。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的自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探究,成為一名探究者。教師則以幫助者、合作者、參與者的面貌出現(xiàn),給他們出謀劃策,指導方法。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求知的樂趣。如語文課學了《鳥語》、《燕子》,科學課學了《鳥》,思品課學了《和鳥兒交朋友》之后,我就讓學生把他們結合起來,并根據(jù)環(huán)境保護的內容,開展一個綜合探究活動。學生們興味盎然,他們分成小組,擬訂課題,選舉組長,分配任務。有的去圖書室借書,有的去上網(wǎng)找資料,有的去林地里調查鳥的種類,有的則調查鳥的生存現(xiàn)狀。通過調查、分析,他們很吃驚,告訴我說:現(xiàn)在在城市的早晨幾乎聽不到鳥叫了,農村林地里鳥的種類也很少,他們真切地為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感到擔憂。
新課程要求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xiàn)代生活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所以,引導學生善于把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并形成超文本的信息量,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在過程中享受,是教師的本職。
五、把時尚帶進課堂。
新課程提倡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所以,教師要鍛煉并形成課程開發(fā)的能力,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夢想與激情。讓學生在詩歌中沉醉,在散文里漫游,讓語文成為學生成長的心靈雞湯。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結合課文,拓展內容,目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文學的窗口,熏陶、感染他們。如在學了《荷花》后,我會給學生讀冰心的《紅蓮》,給他們讀楊萬里和席慕容的詩。因為課本是一個例子,我必須把它引申,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里了解文學時尚。有時候我會讓課堂流淌著音樂,如《白鷺》配上抒情的古箏,《生命的壯歌》配上雄渾的鋼琴曲;有時會就國際國內大事如利比亞戰(zhàn)爭、敘利亞危機、釣魚島爭端等事件叫學生討論,寫隨感日記。讓他們關注社會,關注國家的前途,理解戰(zhàn)爭與和平,體會生命的脆弱。讓他們學會既要善待他人、善待生命;更要清楚地知道,只有有了強大的祖國,才有幸福的人民。
六、把生活帶進課堂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這一理念在新課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把從文本的感悟和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使靜態(tài)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的心中跳蕩起來,變成動態(tài)的畫,變成充滿活力的生命畫卷。如教學《燕子》的時候,我用多媒體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把學生引入到他們生活中的春天,領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在作文課,描寫你最敬佩的人時,我引導學生用相機、攝像機拍下正在備課的教師、值勤的交警、掃垃圾的清潔工、蓋房子的工人、田野里勞動的人們,再現(xiàn)了他們辛勤的畫面,使學生受到感染,心中激情勃發(fā),化作文字流淌。
“人才不是課堂里教出來的,而是在一種文化氛圍里熏陶出來的?!边@句話,應該引起語文教師的深思。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對課堂需要是不斷變化的,教師要時時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樹立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意識,把懷疑、思考、發(fā)現(xiàn)、探究、時尚、生活帶進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碰撞的場所,成為學生享受學習快樂的樂園,成為心靈放飛的天空,真正使他們在課堂上凸顯個性,張揚本真,自主創(chuàng)新,從而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