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茉宮
看過一本書,大意是說,《西游記》之中藏著一個深刻的隱喻,隱喻著我們每個人想要最終到達西天,完成自己的夢想,就需要分別具備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這4種完全不同的內(nèi)在的人格力量。
比如孫悟空,他代表著我們處理難題所需的專業(yè)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才可以一路上見鬼殺鬼,見妖捉妖。這種十分了不起的超能力,常常讓人敬仰,就像和我同輩的每個小孩子,都渴望有朝一日變成孫悟空。
然后是豬八戒,它代表著我們苦中作樂的本事。這一點我很早以前就深有體會。享樂其實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們隨時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種美好。誰要是不信,可以設(shè)想一下,沒有豬八戒的《西游記》該是多么無趣。
然后就是沙和尚了。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很沒有存在感的角色,整部書里,他似乎只有“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這一句臺詞。但是他也很偉大。在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他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做著大大小小的閑雜瑣事。這種做好每件瑣事的人不容易。年輕的時候我不太懂,倒是最近的感觸越來越多——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哪里有那么多的大事?小事不小,總要有人去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那個白白胖胖的唐僧了。為什么他是整個團隊的最高領(lǐng)導(dǎo)?盡管他啥本事都沒有,一路上只會給大家增添麻煩。對此,書里面的解釋是,因為只有他心里有方向。西游的這個4人小組,如果沒有唐僧,估計早就解散了。但是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因為只有他敢于去想,敢于去憧憬一個看起來似乎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的夢想。
從小到大,我就是一個不敢想的“好孩子”。
每每談到夢想,我頭腦中立刻蹦出來若干個大人一遍又一遍“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耳提面命。不可以胡說,不可以吹牛,不可以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做成什么樣的大事,過上什么樣的好日子。
當(dāng)然,考慮到當(dāng)年的時代背景,我相信身邊這些總在教育我們的老師、家長,基本上都是出于一種很天然的好心,最不濟,也只是重復(fù)了一句他們自己也不怎么理解的廢話。客觀上講,這種從小養(yǎng)成的不自信,也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幫我避免了各種可能的“受傷害”——不去奢望自然就不會失望,這個道理我還是懂得的。
所以,一直到30歲之前,我的生活都十分被動:考大學(xué)的時候,隨隨便便報了一個肯定能考上的學(xué)校;大學(xué)畢業(yè),也根本沒有想過能留在北京,只盼望回家可以分配到一個穩(wěn)定的國有單位;寫稿子從來不問稿費,總覺得人家肯用就是莫大的肯定,真心覺得感激不盡……總之,套用自體心理學(xué)的名詞,很明顯缺乏“雄心”。
放在《西游記》的語境下來說,我就是心里太缺乏那個看起來什么都不會的唐僧。
去年年底,在Galli的戲劇治療課程上,我看到一個可愛的姑娘,在舞臺上表演她目前正面臨的一個困境:她想做一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費了一個周末寫好的第一篇文章,卻遲遲不敢點擊“群發(fā)”的按鍵。在她的頭腦中,滿滿的都是批評者的惡毒聲音,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嘲笑她自不量力。
看到舞臺上的她對自己無能為力,只會哭到癱軟。坐在觀眾席的我,心底也泛起很多漣漪,卻不完全是擔(dān)心或者憐憫。因為雖然難過,同時我也看到,在她的這個未完結(jié)的故事之中,她就和當(dāng)初的我一樣幸運,身邊還有好幾個一定會不斷給她鼓勵、為她加油的愛人和朋友。我相信,假以時日,她也一定會走出童年時遺留在她身上的那些“看看你有多少斤兩”的無聊詛咒。
我們都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唐僧”,也一定都會到達自己夢中想去的地方。
就算到不了,也比只是停在原地遺憾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