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愛兵++白恬
24歲的小玲,最近頻繁出現(xiàn)失眠,心情煩躁、心慌、頭疼、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不想上班、興趣喪失等癥狀,一到睡覺,總擔心又睡不著。醫(yī)生建議服用藥物,剛服藥時,有所緩解,但只要一想到要上班,又會反復出現(xiàn)難受情緒,到后來,即便是吃藥依然睡不著。睡眠不良影響她的工作表現(xiàn),上班更加“痛苦”,而這又加劇了失眠,朋友建議她接受心理治療。
【解惑】
小心情緒性失眠
廣醫(yī)三院精神醫(yī)學科主任醫(yī)師周伯榮分析,小玲是典型的“情緒性失眠”。主要表現(xiàn)為煩惱、憤怒、害怕失眠、擔心失眠帶來的后果,以“焦慮”情緒為主要特征,而她的焦慮正是圍繞睡眠問題。臨床經常遇到這樣失眠患者,他們形容自己患了“睡眠恐懼癥”,一到床上首先擔心的就是會睡不著,有的總怕半夜醒來難以再入睡,越怕就越清醒,越感到緊張。受情緒所影響,失眠越來越厲害。周伯榮說:“失眠本身的危害遠不如對失眠恐懼與擔心所造成的危害大?!比藗円驗閷κ叩目謶峙c害怕,產生了失眠—恐懼—緊張—失眠加重—恐懼加重—緊張加重—失眠更重的惡性循環(huán)。
【處方】
這些情緒,睡覺時不要有
情緒性失眠,既然因情緒而起,那么程度較輕的失眠者可以學會通過自我調節(jié)和管理情緒予以改變。周伯榮建議,睡覺時以下這些情緒不要有——
第一,負面的情緒。正常人想入睡,只要躺在床上保持安靜,心情平靜,讓大腦和身體逐漸放松下來,就會慢慢進入睡眠的狀態(tài)。而人如果情緒失控,持續(xù)性的處于這樣一些情緒狀態(tài),如緊張、擔心、害怕、懷疑、憤怒、憎恨、抑郁、焦慮等,整個大腦和身體始終無法放松,大腦就會一直處在一種高速運轉的狀態(tài),無法進入睡眠狀態(tài),有時勉強睡著,也睡得很淺,易醒來。
第二,不良心理暗示。最常見的引起失眠的暗示心理就是:害怕心理。人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兩個過程——興奮和抑制過程?!芭率?,想入睡”,本身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這一心理暗示本身卻會引起腦細胞的興奮,讓抑制的過程無法實現(xiàn)。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故而會加重失眠。
第三,期待。最常見的是因擔心睡過頭誤事,所以會出現(xiàn)早醒、睡得淺等情況。如第二天早上要趕火車易早醒;如面臨結婚、考試等大事時,會處期待興奮狀態(tài),激動得難以入睡。
第四,自責。有時會因一次無心的過失,感到內疚自責,睡前總是在腦子里重演過失事件,并懊悔當初沒妥善處理,總想著如果重新來一遍,自己該如何去做,糾纏在自己編織的故事情節(jié)中,久久不能入睡。
第五,沖突和矛盾。一些人由于童年時受到喪失重要親人、恐嚇等創(chuàng)傷刺激事件后感到害怕,因此出現(xiàn)了怕黑而不敢睡覺的情況,雖然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好轉,但成年后,只要受到突發(fā)事件刺激后,又會出現(xiàn)失眠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