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懿玨++張承祖++張順生
【摘 要】本文通過對美國當代電影《紐約,我愛你》里中國人形象與當今中國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差異化分析,解讀隱藏在影片形象里西方社會對中國的深層次誤解,分析外國影片里中國人以此形象出現(xiàn)的原因,幫助人們更清醒地了解這一現(xiàn)狀,并從外部環(huán)境及自身角度出發(fā),提出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以便中國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
【關鍵詞】《紐約,我愛你》;中國人形象;曲解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36-02
自好萊塢電影發(fā)展以來,中國人的形象就不斷遭到貶損。里克·屈爾(2008:53)認為:“一直以來,好萊塢對中國都有著偏見式描述?!焙萌R塢電影是復雜歷史文化過程的匯聚,早期影片便體現(xiàn)了美國眼里的中國人形象,如1933年拍的《尹將軍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中貪污腐敗的中國軍閥。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人在美國熒幕上的形象也有所改觀,但是被曲解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2008年拍攝的《紐約,我愛你》(New York, I Love You)便是一例,本文將基于該片聚焦中國人形象被曲解這一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統(tǒng)計表明:在全片展現(xiàn)以“愛”為主題的11個片斷中,三則經典片斷顯示了對中國人形象及中國的思想文化缺乏了解或持有偏見。
《紐約,我愛你》的第一個片斷講述的故事是兩位手段高明的扒手之間的競爭,兩人表面上不露聲色,實則暗中爭斗,各顯神通,最終年輕扒手輸了,但他輸?shù)舻牟皇清X,而是一個女孩的心。其中,該片斷的男主角Ben在與女士搭訕時,酒吧的背景音樂為崔健的《花房姑娘》(Flower Room Girl)。這樣的設計本來是很難讓人關注到的細節(jié)(由于不能妨礙男女主人公的對話,音樂的音量很?。?,但是導演姜文故意將這一中國元素擴大化了,可以說為中國流行音樂作了一次宣傳。Ben對歌詞的吟誦再加上背景音樂那若有似無的曲調使得觀眾對這首中文歌印象深刻。接下來的對話中,女主人公的男友問道:“這是印度歌曲嗎?”而女主人公則認為這是一首日本歌,Ben隨后向他倆普及說這是一首中文歌。
眾所周知,《花房姑娘》是中國當代搖滾樂領域的領軍人物崔健的成名歌曲之一,這幾乎是一首人人傳唱的歌曲,從這一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對于中國流行音樂、流行文化或者說是中國當代的流行發(fā)展趨勢及特征并不了解,他們將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文化混淆并認為這些文化是比較類似的,從這一細節(jié)我們可以得知:西方社會眼中的中國人形象及其文化還是和現(xiàn)實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影片的第二個片斷也是如此。雖然該片斷中沒有出現(xiàn)真實的中國人形象,但是通過對白讓美國人對于中國人仍然存有的偏見展露無遺。該片斷講述的是一個猶太裔女孩和一個印度珠寶店老板相遇相知相戀的故事,凸顯了美國這個移民國家中存在著種族、年齡、宗教的巨大分歧。其中,當新娘與老板談及自身的宗教信仰及食物禁忌時,她說道:“基督徒,他們什么都吃,就像中國人一樣。他們在吃這件事情上似乎不大挑剔?!崩习寤卮鸬溃骸斑@就是為什么在鉆石這行當里沒有基督徒,你怎么能夠相信一個什么都吃的人?”雖然這兩個人物表面上批評的是基督教徒,但實際上暗諷的卻是中國人,指責中國人沒有信仰,沒有很多忌口,辦事沒有原則和底線。為什么他們會將這兩者聯(lián)系到一起呢?原因就是在影片中,新娘提及自己是猶太教中的哈西德派,而信仰這個派別的信徒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清規(guī)戒律:不僅對食物種類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而且已婚婦女更要剃光頭發(fā)戴上假發(fā)。與之相反的是,中國人對這些,尤其是食物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因此他們認為中國人的靈魂不純潔。但是,這其實是對中國人形象的一種誤解,首先,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國家,其中雖然漢族人占了總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但是少數(shù)民族眾多,他們的信仰也是自由的,同樣有著禁忌和戒律。這些少數(shù)民族人民同樣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成員,因此女主人公對“中國人什么都吃”的論斷是片面的。其次,雖然中國人自古講究“民以食為天”,但即便是漢族人,忌口也很多,如佛教徒一般只吃素等,因此該結論從這個角度而言也是不正確的。再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因飲食文化不同而將他者歸為“非我族類”顯然有失公允。從這兩句短短的對白中,我們便知美國人對于中國人形象的曲解有多么深。
第三個涉及中國人形象的片斷則講述了一位住在唐人街的窮困潦倒的畫家邂逅藥材店打工妹(舒淇扮演),并對她一見傾心,表達了自己想要畫她的意愿。當時打工妹并沒有答應他,而是在事后拿著畫家留下的地址尋到了他的住處,但沒有想到的是,房東先生告訴她,畫家已經去世了。打工妹看到了畫家為自己畫的畫像并將自己照片上的雙眼粘貼在畫像上雙眼的空白處,以此作為紀念。其中有三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第一,出演女主角的是中國影視圈中當紅的影星舒淇,舒淇的相貌在西方人的眼中是東方女性美的代表。雖然她沒有濃眉大眼、櫻桃小口這些在中國女性審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西方人認為她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女性,因此西方社會對中國女性之美的理解與國內還是有所不同。第二便是女主角的含蓄,面對畫家想要以她為模特的訴求,不像熱情直接的美國女孩會歡天喜地地接受這一邀請,而是表現(xiàn)出了中國女性內斂矜持的一面,拒絕了請求。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符合美國人對中國女性的定義的。但是中國女性在外國影視作品中的形象一直是以受到種種壓迫、摧殘的勞動婦女為代表的,在這部影片中這樣的形象雖然有所美化,但是女主角的身份仍然是一個被老板剝削的打工妹,還是屬于社會底層的一個人物形象,因此中國女性的形象還未從根本上 “脫困”、“脫貧”,窘迫的局面依然未改變。
通過對《紐約,我愛你》中國人形象的分析,我們應當認識到中國形象遭到曲解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雖然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與各個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這一問題也會隨著人民之間的交往而逐步得到緩解,但是我們也應積極應對,對外國影視作品中的這一問題予以重視。
首先,從外部環(huán)境角度來看,當今國際影視界應倡導以寫實為主的拍攝風格,還原真實的中國。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Siegfried Kracauer,1889-1996)(1987:12)曾說:“電影按其本質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樣,跟我們的周圍世界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近親性。當影片記錄和揭示物質現(xiàn)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币虼?,影片應與它所記錄的某個特定歷史現(xiàn)實相符,不應脫離現(xiàn)實。然而,如今國際電影市場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商業(yè)電影,使得真實反映現(xiàn)實的電影無法獲得高票房、高人氣。只有參加國際著名的影展,如戛納電影節(jié)、柏林電影節(jié),并斬獲獎項,才能讓那些真正反映現(xiàn)實、反映真實中國形象的優(yōu)秀電影脫穎而出,改變中國人一直以來留存于外國觀眾、外國媒體心中的刻板印象,使中國逐步國際化的形象走向世界。
其次,從自身角度出發(fā),中國在加強政治、經濟的發(fā)展的同時,也應重視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得到更多國際話語權。有學者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電影在輸出過程中,其實就是一場爭奪話語權利的過程。(劉珍,2013:62)而話語權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縮影,文化軟實力體現(xiàn)國家價值的滲透力,文化軟實力提升話語權的輿論控制力,促進話語權的影響力。對此,我們應努力增強中國話語權和價值觀的影響力,弘揚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增強媒介的傳播力,以公共外交提升話語權,加強中國文化國際競爭力和中國話語權在世界的力量和影響空間。(王越,王濤2013:143)而在影視領域,我們必須加大文化產業(yè)的輸出力度,與跨國公司加強合作,增加國際市場中中國影視作品的市場份額,提高核心競爭力,讓全世界的觀眾都可以重新認識中國以及中國人民的形象。近年來,《瑯琊榜》等一系列國產古裝電視連續(xù)劇在海外走紅。這一現(xiàn)象說明,制作精良、高度還原歷史面貌的電視連續(xù)劇也能夠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然而,由于意識形態(tài)、文化習俗的巨大差異,這些獲得好評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只風靡于日、韓等亞洲國家,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影視劇近年來的成就仍然知之甚少。此外,在海外熱播的影視作品題材單一,外國觀眾愛看的中國影視作品大多集中于功夫片和古裝劇,這使得外國觀眾當談及中國以及中國人民的形象時只局限于“功夫”、“古老而神秘”等字眼。2013年度“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調研報告項目課題組組長、資深電影學家黃會林教授說:“中國電影在用影像描述中國形象的時候,應當突出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主流,肯定中國發(fā)展成就,用影像影響外國觀眾對中國的評價?!保ㄠ嵞?,2014)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以功夫片、古裝片來迎合外國觀眾的喜好,只拍攝他們想要看到的中國,而應該真正地以當代中國的形象來影響全世界,向世界人民展示真實的、經濟文化都高速發(fā)展著的中國。具體來說,便是要在影視作品中頌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當好萊塢電影無時不刻地宣揚自己山姆大叔式的英雄精神和美國夢時,我們也應在影視領域加強愛國主義宣傳。
其實一百多年來,外國影片中國人形象遭到曲解這一問題絕非是能夠用語言不通、文化差異來搪塞解釋的,面對這一沉重的現(xiàn)實,我們需沉下心來,以綜合國力、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力、文化滲透力等各方面的穩(wěn)步提升來積極融入國際社會,以實際行動來逐步消除誤解,《紐約,我愛你》中的中國人形象作為中國當代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也將逐漸湮沒在時代變遷之中,見證著中國人形象從愚昧到進步的變革歷程。
參考文獻:
[1]里克·屈爾.上?!笆謩荨保汉萌R塢全球市場輸出與“扭曲”的中國形象[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3):53-57.
[2]劉珍.從好萊塢電影看“中國人形象”的危機及其對策[J].電影評介,2013,(9):60-62.
[3]王越,王濤.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話語權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9):143-146.
[4]鄭娜.中國電影,外國人怎么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3-07(第7版).
作者簡介:
孫懿玨(1994-),女,江蘇蘇州人,蘇州科技大學外語學院英師1312在讀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張承祖(1980-),男,江蘇泰興人,碩士,蘇州科技大學外語學院黨委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思想政治;
張順生(1963-),男,江蘇泗陽人,碩士,蘇州科技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應用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重點項目“外國影視作品中對中國文化的曲解問題和解決策略”(項目編號:201410332025Z)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