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雜技的最大特色是古樸大方,道具簡單、技巧動作簡明卻突出難度,不像西方雜技那樣依賴聲光器械,全憑表演者的功夫,即力量、技巧與靈活性。因此,傳統(tǒng)的中國雜技,演出比較輕便,三五成群就可闖蕩江湖,結(jié)伴撂地演出,這也是中國雜技的生命力所在,在遭受挫折與磨難中能久經(jīng)不息、得以綿延,獲得今天的發(fā)展與輝煌。
【關鍵詞】中國雜技;藝術;起源;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8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39-01
一、雜技藝術的起源
我國的雜技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用石器、木棍模仿狩獵的游戲?!肚f子·徐無鬼》中記載了我國最早的雜技表演。說的是在一次楚宋交戰(zhàn)中,“宜僚披胸受刃,于軍前弄丸鈴,一軍停戰(zhàn),遂勝之”,宜僚的高超勇越的弄丸技術,令宋軍驚呆忘戰(zhàn),讓楚軍唾手取勝,實為歷史趣聞。弄丸是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雜技節(jié)目。戰(zhàn)國時代從平民百姓到政客要人,身懷雜技的不乏其人?!读凶印ふf符》就記載了兩個會雜技的“蘭子”,一個會表演輕身功的燕戲,一個會表演高蹺飛劍,所梱綁的高蹺比表演者的身子要高出一倍,還要在不斷的奔馳跳躍中拋接寶劍,七把劍有五把在空中飛舞,足見此技之高難度。是對當時對不知姓名的普通人的通稱。被秦王扣留作為人質(zhì)的孟嘗君由于帶去的門客會縮身術和雞鳴口技而得以逃遁,因自己會“仰天嘆息,烏頭變白,俯身咨嗟,馬頭上角”的幻術和雞鳴口技得以脫禍;伍子胥舉鼎奪魁而名聲大震,這些都是人們熟悉的歷史故事。由此,先秦雜技可見一斑。
二、雜技藝術的盛行時期
雜技到漢代已很盛行,遺存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為我們保留下了當時許多雜技節(jié)目的形象資料。其實,當時流行的角抵戲就有許多雜技成分,戲曲史常提到的《東海黃公》就是一例。張衡《西京賦》總稱的“百戲”中,有許多便是雜技或摻有雜技成分的角抵戲和舞蹈。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一次邀請外國客人的宴會上,舉行了盛大的雜技樂舞演出,其中安息國王使者帶來的埃及魔術家表演了吞刀、吐火等節(jié)目是中外雜技在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交流。雜技在漢代已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受到人們的普遍青睞,促使雜技藝術取得了卓越成就。從藝術角度看,漢代是雜技盛世。
漢代以后,雜技一直呈上升趨勢,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禪宗、道教煉丹、玄學興起,使幻術興盛并增添了神秘色彩,各民族建立的政權交替更迭形成了各民族雜技的一次大融合。唐代是個開放的朝代,雜技也因此增加了新的色彩,技藝也得到進一步提高。唐太宗親自編導的樂舞《秦王破陣樂》,其中武技就有很明顯的雜技色彩,而一位名叫火胡的少數(shù)民族女藝人頂著百尺高竿,由五個女童手持刀戟在竿上支有的五根竿弦上表演《破陣樂》,更是雜技奇觀。唐代是我國各民族雜技大交流的時代,雜技藝術豐富多彩。我國的雜技自唐代開始傳入印度、朝鮮、日本等國,日本的《信西古樂入道圖》繪有唐代傳入的雜技、樂舞畫圖,故又稱《唐舞繪》。宋代與唐代一樣,雜技表演十分活躍,《東京夢華錄》等筆記雜錄里所記載的瓦舍勾欄演出的項目中,雜技占有較大比例。由開國皇帝趙匡胤親自制定并主持的一年一度寬赦罪犯的宣赦大典上,雜技《金雞竿》是盛會中重要而醒目的一項活動,《夢粱錄·明禋禮成登門放赦》記載說:“丈竿尖直,上有盤,立金雞,銜紅幡,上書‘皇帝萬歲,盤底以紅彩索懸于四角,令四紅巾百戲人爭沿索而上,先得者執(zhí)金雞高呼謝恩?!?/p>
三、雜技藝術輝煌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周恩來總理就親自過問組建國家雜技團的事宜,1950年11月,文化部組織舉辦了第一次大型的雜技匯報演出,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稱贊,中國雜技團應運而生。而后,雜技團似雨后春筍一般發(fā)展,至1963年,全國有雜技團三百多個,從藝者五萬余人,堪稱第一雜技大國。進入歷史新時期,雜技進入輝煌階段,正如國際雜技權威人士、法國巴黎世界“明日”雜技節(jié)創(chuàng)始人多米尼克·莫克萊爾所說:“無論在靈活、柔軟及平衡各方面,中國雜技都堪稱一流?!?986年底中國代表隊在第十一屆世界雜技錦標賽上獲得二十二塊金牌以來,中國雜技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因此國際友人稱贊我國是“金牌雜技國家”。
雜技與人們的生產(chǎn)勞動及日常生活有著明顯的直接聯(lián)系,飛刀、飛叉一類的雜技顯然與古時狩獵、捕魚有關,如隋朝已有的雙竿對跳表演,至今尚可找到它源自生產(chǎn)勞動的痕跡。如今,江西省的竹民大多懷有高招,能利索地爬上竹梢,并能從一根竹梢跳到另一根竹頂。諸如《頂碗》《晃梯》《蹬桌》《?;ǜ住返瘸R姷碾s技節(jié)目,所用道具也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器皿用具;后來興起的自行車車技,用的更是人們普遍利用的交通工具;至于像《抖空竹》這樣的娛樂性節(jié)目,也是我國人民傳統(tǒng)的游戲活動。因此,雜技是讓人們倍感親切的一門藝術,深受民眾的喜愛和歡迎。
參考文獻:
[1]陳煉.以新思路觀照中國雜技藝術的發(fā)展——談雜技藝術在文化變革中的前瞻意識[J].雜技與魔術,2011(05).
[2]王進潮.淺談中國雜技的發(fā)展與規(guī)劃[J].活力,2015(08).
[3]華紫云.淺談中國雜技的藝術特色[J].藝術時尚旬刊,2014(02).
作者簡介:
蘆劍秋(1966-),男,大專學歷,現(xiàn)就職于黑龍江省雜技團,從事雜技表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