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元
?
長征路上的錘煉
■柴春元
2006年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為了紀念長征、宣傳長征、弘揚長征精神,充分展示長征沿線檢察機關公正執(zhí)法的精神風貌,傳遞更多的基層聲音,檢察日報社編委會研究決定,從當年9月上旬開始,開展“現(xiàn)在出發(fā)——走訪長征路上的檢察院”活動。
那年8月底,得知報社組織這次大型采訪活動的方式是“海選”,要公開“招募”記者參加,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報了名,很快,丁海東和我幸運地被選中,擔負起這一榮耀而艱巨的大型采訪任務。于是,我們告別家人,收拾行囊,開始了兩個月繁忙而有意義的采訪經(jīng)歷。自9月8日啟程,11月5日結束采訪返回(其間國慶節(jié)休息),整個采訪過程歷時近兩個月,采訪基層檢察院41家。
10年之后,回頭看看,一路上的見聞、喜悅乃至艱辛、勞頓,酸甜苦辣,都成了美好回憶,成了一份沉甸甸的人生經(jīng)歷和收獲。
此次活動,報社確定的報道計劃是:秉承“傳承長征精神,見證檢察風貌”的主旨,兩位記者將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歷史,描寫人物,挖掘典型,反映我國檢察干警真實、奮進的精神風貌。
這樣一個宏大主題要通過記者的具體采訪活動獲得落實,采訪活動剛剛開始不久,我們就體會到了其中的艱難。
采訪模式大體是這樣的:兩名記者沿著長征路采訪沿線基層院,每個院完成一篇新聞報道,節(jié)奏上基本上是每天走訪一家,一人寫稿,一人調整,當天發(fā)稿次日見報,勞動強度可想而知。幾十家檢察院,情況各不相同,工作各有特色,如何在奔波勞碌中通過短暫的采訪活動準確抓住亮點,將其生動傳神地寫出來,成了系列采訪活動最大的難題。
采訪開始十來天后,我們就面臨著這樣的困惑:
一是寫稿方法問題。現(xiàn)在才走了十來個院,就已經(jīng)在為避免內(nèi)容和寫法重復而費腦筋,后面還有75%的路,這樣勢必造成難度越來越大。這個問題不得到解決,最終只能是兩個結果,要么難以為繼,要么越寫越枯燥。
二是著力點問題。這次采訪的主要對象是基層檢察院。我們每天寫東西,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取向為指導?是稱頌,那么稱頌什么?怎么稱頌?是談困難,那么如何談?怎么挖?是揭露問題,那么怎么揭露?
三是體系化問題。走了幾十個院,寫了幾十篇稿,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效果是:回頭看看,一盤散沙,根本沒有一個主線做支撐。這樣的話,這次采訪的意義就只不過是“幾十篇稿子的工作量”了。我們想達到的效果是,每篇稿子雖然只是一枝一葉,但最后湊成一提,讀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基層檢察院、檢察工作、檢察干警的全貌。而要做到這一條,只是每天機械地低頭采寫是不夠的,必須有一個比較宏觀的思路。
帶著問題上路,邊實踐邊思索和總結。到了10月中旬,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越走越有信心,越寫越有心得了。我們體會到:各地方檢察院的多彩特色與工作成績是我們完成采寫活動的堅實基礎。有的檢察院體現(xiàn)為先進的基礎設施和執(zhí)法理念,有的體現(xiàn)為在相對艱苦環(huán)境中的堅韌努力,有的體現(xiàn)為針對獨特地方特征的突出工作,所有這些,都是我們采訪中試圖關注和抓住的點。
醞釀主題尤為重要。在四川的采訪中,除去行路和接洽,采訪一個檢察院的時間有時候不足兩個小時,如果沒有地方檢察院的事先準備,順利采寫是很難進行的,遑論寫出特色和深度。因此,對于采寫內(nèi)容的事先設計十分重要。例如采訪若爾蓋的頭一天,知道北京將要舉行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胡錦濤總書記將發(fā)表重要講話,因此事先就想到了和諧這個主題。而第二天的采訪中,恰巧這個地方是多民族聚居區(qū),檢察機關在促進、維護社會和諧方面相當有成就和心得,這樣雙方一碰,火花就出來了,采訪相當順利,寫稿也只用了不到兩個小時。
與各地記者站同志密切配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記者站同志熟悉當?shù)貦z察院的人員、工作亮點與特點,另外像路程、路況、本地特別注意事項等,他們都處于很大的信息優(yōu)勢地位。
報社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和張弛相濟的安排是采訪能夠順利堅持的根本保障。我們在前方采訪,總部總是事先做好了前面的路程設計和行程安排,為了保證采訪的順利進行,領導多次指示注意安全、注意休息;特別是在四川瀘定,在我們采訪進入最關鍵的時刻,在四川邛崍開會的李雪慧副總編(現(xiàn)任檢察日報社長)百忙中抽時間特地趕到瀘定看望我們,為我們打氣,這樣的精神鼓勵客觀上為我們增添了極大的勇氣、信心和力量。
我們意識到了自己要寫的究竟是什么。它可以歸結為兩個字:檢魂!寫當代基層檢察院的精神風貌,寫檢察人員忠于檢察事業(yè)的各個側面。比如,基層檢察院女干警的實際狀況、現(xiàn)實問題,她們的苦惱和樂趣;還有檢察院新進大學生、老同志、檢察長等等,他們的困惑、快樂、堅守。如此,幾十篇稿子寫出來,回頭一看,可以歸類為“人物篇”“業(yè)務篇”“改革篇”“發(fā)展篇”等幾個大側面,基層檢察機關的形象,基層檢察干警的精神也就比較好地展現(xiàn)出來了
這樣一來,整個采訪活動也就不再是“無意識的延續(xù)”,而成了一個主動而生動的過程了,我們還總結出一些具體的采寫方法和心得:
關于描寫側面,可以分為檢察人(檢察長、中層、女干警、新人等);檢察業(yè)務(各個業(yè)務領域的困難和經(jīng)驗);檢察改革(司法考試、經(jīng)費改革等等);檢察院建設(兩房、信息化等);等等。
采訪過程,應堅決摒棄削足適履的做法。不以被采訪對象填充自己的既定框架,而是抓住每個檢察院最生動、最有代表性的一面去寫。
為了增強報道效果,豐富報道層次,在采寫新聞報道的同時,丁海東和我都開通了“長征博客”,在繁忙勞碌的采訪過程中每日更新。
由于博文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和更廣的包容性、互動性和趣味性,圖文并茂形式不限,得到了報社同仁、全國檢察干警和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例如,2006年10月14日,我們從云南祿勸出發(fā),準備渡過金沙江趕往四川會理。金沙江北岸的一段山路,是我們出發(fā)以來所歷經(jīng)最險峻的路段。山高坡陡,而且完全是“原始”的石頭路,車子沿山繞行,腳下就是水流湍急的金沙江,28公里的路,居然走了兩個多小時。路越高,谷越深,向下看去越加眩暈,我們依然堅持從車窗抓拍沿途的圖片,車子顛簸不已,我們的快門也“工作”不止。在四川若爾蓋,我們真正見識了以前聽說的“草地天氣”,走在松潘草地,天氣陰冷,來到巴西會議舊址,陽光明媚。半個小時后在若爾蓋縣城午飯,突降冰雹,下午又下起雨來。深夜,又下雪了……這些采訪中的經(jīng)歷和見聞,都圖文并茂地在博文中體現(xiàn)出來。
此外,采訪活動結束后,我們還形成了一篇《長征沿線基層檢察院現(xiàn)狀調查報告》,從檢察工作開展與執(zhí)法形象、辦公條件和經(jīng)費保障、基層院編制與檢察干警待遇狀況、《檢察官法》與《公務員法》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實施問題等幾個大方面,理性詳實地對基層檢察院的現(xiàn)實生存狀態(tài)進行了分析與總結,為研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搜集整理了第一手鮮活的素材。
參加這次大型采訪活動的經(jīng)歷使我深深意識到:走出去,接觸、采寫鮮活而多彩的當代現(xiàn)實生活,是一名記者必經(jīng)的歷練過程。像重走長征路這樣長時間、大范圍、多角度的采寫生活,更是作為一名記者不可多得的寶貴人生財富。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總編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