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霞
香港青春片《哪一天我們會飛》一直被比作“香港版《我的少女時代》”,二者在劇情、人設上都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不同于少女時代的甜膩浪漫,《哪一天我們會飛》更多地講述著一代人的追夢歷程。
彭盛華(林海峰飾)和余鳳芝(楊千嬅飾)相識于中學,他們結(jié)婚十年來,生活平淡似水,日益緊張。某天,余鳳芝在網(wǎng)上偶然發(fā)現(xiàn)舊同學蘇博文(吳肇軒飾)的博客,這喚起了他們?nèi)齻€人上學時的陳年回憶。
追夢不追星
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一開始便被冠上“香港版《我的少女時代》”的頭銜,看上去,其劇情人物都與《我的少女時代》有幾分相像。與《我的少女時代》一樣,這部由金像獎新晉導演黃修平執(zhí)導的青春片也是以男女主角回憶高中校園往事的形式講述一個青春故事。在劇情設置上,兩個片子均主打青春懷舊,不管是90年代的校園背景、大街小巷的流行音樂,還是懵懂的三角戀情、古板守舊的老師,兩部影片的相似之處頗多。但不同于《我的少女時代》的“追星”,《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核心故事是“追夢”。
90年代的臺灣,深受港臺娛樂文化的影響,涌現(xiàn)四大天王、小虎隊、瓊瑤小說、影視偶像等等文化標符,娛樂風潮大肆在校園竄行,少男少女的青春荷爾蒙也在一派欣榮中萌動。這也是《我的少女時代》中必不可少的故事背景。而反觀9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從不停止涌動,但更多地,是不同社會人群在主流大眾文化之中的生存與掙扎。中西文化接連夾擊沖撞,“回歸”前后的香港,在摻雜著“希望”“信心”“恐慌”“迷?!钡膹碗s情緒中摸索前行。在這樣背景下的香港校園中,教育像是遠遠發(fā)光的引路燈,又像是近身綁縛的戒嚴尺。學生滿懷未知的夢想,又恐于未知的現(xiàn)實。在《哪一天我們會飛》中,長大后的女主角講著“有夢想又怎么樣,反正幾年后我們都會成為社會的齒輪”,而二十年前的女主則認為“夢想是你停止了呼吸,仍想要做的事情”。這種展露夢想與現(xiàn)實的沖撞的臺詞雖過于臉譜化,卻恰恰構成了這部青春片的情感基調(diào)——除了講述年少的愛情,還要一本正經(jīng)地為夢想代言。
此外,《我的少女時代》作為一部浪漫愛情片,無時不在主張愛情的力量——多年后,林真心與徐太宇最終重逢成眷屬,影片甚至找來偶像劇出身的陳喬恩與言承旭飾演成年后的男女主,彰顯影片的浪漫氣質(zhì)。而《哪一天我們會飛》的男女主角分別由香港實力派演員林海峰、楊千嬅飾演,兩人的人物設置是一對人到中年、面臨婚姻危機的夫婦。夫妻倆在現(xiàn)實中緊張敏感的相處場景與回憶中青春懵懂的校園生活片段相互交織,不同時空下的兩個故事交匯在一起,透露出一代人在漫長的愛情與理想的追尋路途中不斷失落不斷振作的情愫。相比之下,影片《哪一天我們會飛》少了一點《我的少女時代》中的少女心與甜膩味,卻多了幾分堂堂正正的港式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