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青
洞口祠堂是邵陽洞口地區(qū)人們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當?shù)鼐坝^建筑文明發(fā)展的見證物,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采用新的觀點和方法研究舊城鎮(zhèn)景觀的改造設計,使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觀文化得以保護和延續(xù)。
洞口祠堂概述
洞口祠堂所在地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邵陽市、雪峰山東麓、資水上游、湘黔古道要沖,地阜物豐,經(jīng)濟繁榮。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歷史演變,這里發(fā)展成一處處血緣型村落,宗族對宗祠的修建尤為重視。特別的人文、地理、經(jīng)濟環(huán)境,造就了洞口祠堂的獨具一格、卓爾不凡。歷史上最盛時期洞口縣有古祠堂300余座,現(xiàn)保存下來的古祠堂仍有40余座。
洞口祠堂歷史淵源
在我們的文化歷史中,對祖先的恭敬和崇拜由來已久,宗祠的建造源于此。周時就有了《周禮》,但是早期為祖先建立廟堂卻是普通人家不能做到的,在西漢人追記的《禮記·王制》里說,“庶人祭于寢”,也就是普通百姓人家不可以建祖廟,只能在家里祭先人。直到漢代出現(xiàn)了“祠”這個字,不過由于受禮法限制到宋代仍發(fā)展不多。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乞詔天下臣工建立家廟”,這個時候普通百姓逐漸開始建立宗祠,用來祭祀祖先,祈求家庭和順,子嗣延綿,平安幸福。
洞口祠堂的公共景觀藝術特色保護和發(fā)展
洞口宗祠的選址無不刻意講究風水,均為依山傍水而建。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應數(shù)蕭氏宗祠,它位于縣城城區(qū)西南平溪江中的伏龍洲上。洲頭古木參天,祠堂華彩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流水中,一靜一動,相得益彰,輝映成趣。
洞口宗祠建筑群主要包括蔡鍔公館、金塘楊氏宗祠、鐘元帥廟、譚氏宗祠、王氏宗祠、黃氏宗祠、廖氏宗祠、尹定公祠、潘榮公祠、肖氏宗祠、曾八支祠、曲塘楊氏宗祠等文物保護單位。洞口祠堂公共空間景觀有其獨特的民俗風采和地域特色,其外形恢宏奇?zhèn)ィ棚L肅然;內(nèi)飾精美靈動,素樸大氣。洞口宗祠采用石刻、木雕、泥塑、彩繪等各種形式,不拘一格,匠心獨運。江潭王氏宗祠的木雕裝飾,既有雕梁畫棟的大氣磅礴之作,也有玲瓏剔透的微雕小品,還有祖先堂內(nèi)神主牌位門樓的“雙龍搶寶”、“百鳥朝鳳”、“八仙過海”、“獅象麒麟”等木雕造像,是湖南民間木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頂級精品。這些宗祠群還以實物的形式記錄了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的輝煌歷史,彌足珍貴。1935年12月,紅二軍團主力途經(jīng)洞口,司令部和主力宿營地就設在伏龍洲蕭氏宗祠。如今,在祠堂西面圍墻上清晰可見“開展抗日反蔣的群眾運動,紅軍為勞苦大眾求解放”、“跟著賀龍鬧革命,打倒土豪和劣紳”兩幅紅色標語?,F(xiàn)代祠堂建筑群及其公共空間也得到了相應的保護,對其傳承和保護,對于進一步研究其歷史文化,以及民族文化融合產(chǎn)生的公共空間景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筑建筑形制源于徽派建筑,遵循漢族家法的禮制,例如王氏宗祠,前臨黃泥江,后倚月形山,是一座由三進正房、二側廂房組成的四合院。院落座西朝東,平面為長方形,臺基依山而建,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戲樓、看戲坪、中堂、后堂,兩側為廂房。面闊39.4米,進深56.5米,占地面積2226.1平方米。蕭氏宗祠在洞口縣洞口鎮(zhèn)江中伏龍洲上,建筑整體系磚木結構四合院,座北朝南,前后五進,通面闊46米,通進深76.82米,占地面積3533.72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戲樓、中堂、寢堂、閣樓、聚義堂,兩側為廂房、鐘鼓樓及其他附屬建筑。祠前并聯(lián)三座磚石結構牌樓門,上面飾有龍鳳、八仙、山水、花鳥等泥塑和彩繪。符合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以內(nèi)院為中心的向心性組織,所有建筑物均面對中心,背靠外圍,形成一個舒適安定的環(huán)境。
洞口祠堂保護發(fā)展的探索
在小城鎮(zhèn)或者鄉(xiāng)土景觀中,景觀裝飾成為祠堂建筑與其公共空間裝飾的重要手段,彰顯祠堂的精美、大氣、特色,體現(xiàn)其地域特色和建筑特色。洞口祠堂是邵陽洞口地區(qū)生活在一個或幾個村落一個姓的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是當?shù)鼐坝^建筑歷史、文明發(fā)展的見證物,是地域文脈的延續(xù),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洞口的歷史和傳統(tǒng)滲透于祠堂公共空間景觀之中,給人類帶來了心靈及精神上的慰藉,它們所形成的獨特性帶來的不僅僅是祠堂文化和當?shù)亟?jīng)濟的雙重發(fā)展,更重要的是使當?shù)匚幕靡匝永m(xù),本土文明得以弘揚。因此,祠堂景觀個性與特色的塑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何塑造個性、保持祠堂特色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祠堂文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向。
在公共文流空間中人們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觀看景觀了,人與人的交流,人與建筑的交流,人與植物的交流等在公共空間中也有會成為另外一種景觀,被別人欣賞,也變成了被展示的內(nèi)容。洞口祠堂公共交流空間的日益缺失,對于公共空間環(huán)境景觀設計, 研究重點不應僅僅停留在對物質(zhì)技術和設計風格上,主要通過舉例、列表、歸納等方法,而是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人們行為的適應上,使之更加人性化。同時,又運用現(xiàn)代保護傳承手法重新整合各種祠堂要素,以形成新的帶有地域特色的祠堂公共空間景觀,并且運用到新的景觀設計中去。
洞口祠堂公共景觀是寶貴的歷史文化景觀遺產(chǎn),它的保護不僅包括對著名古跡的保護,更要保護其裝飾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文化特色都加以保護的綜合概念,讓古建筑在現(xiàn)代生活中煥發(fā)著生機和活力。人們深刻地認識到祠堂特色景觀在實用、經(jīng)濟及藝術方面的經(jīng)久價值,開始采用新的觀點和方法研究舊城鎮(zhèn)景觀的改造設計,使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觀文化得以保護和延續(xù)。
(作者單位:邵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