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源于學
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高級中學 吳海燕
記得在一次培訓中,一個講課專家犀利地指出受培訓者的通病:聽課時思想火花不斷閃現,熱血沸騰,下了課聊聊天、喝喝水,火花熄滅,最終帶著一堆火花的遺跡回到學校,一切歸于舊軌道。這或許就是培訓雖多卻見效奇慢的原因之一吧。
今天聆聽錢理群教授講中學魯迅作品教學,其中他談到,要讓魯迅作品吸引學生的關鍵所在就是:“要找到魯迅生命和學生生命的契合點、連接點,構建學生與魯迅作品的精神通道?!蔽矣纱讼氲搅伺嘤枺绻軌蛘业綄<抑笇c“我”的教學實踐的契合點、連接點,構建“我”與專家引領的通道,是不是我們就能夠真正做到將所學運用于實踐、指導于實踐進而達到完善實踐的理想境界呢?
學習錢教授在中學教魯迅的做法,我首先分析“我”的教學實踐:目前最困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什么?“基于學生的學來設計教”是我贊成力推的教研思想,可是“學生的學”到底指什么?如何來設計“教”?這些問題在很多老師心中是模糊的。那么就讓我結合我的教學感悟,來做一下這方面的梳理吧。
“學生的學”就是學情,從學情的角度說,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閱讀習慣、情感需求和成長需求,由此可以確立“教”的設計思想。
基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語文教學要體現梯度設計。溫儒敏教授指出,由于種種原因,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忽視梯度,導致了單元之間缺乏語文學習的邏輯遞進關系、高一就進行高考備考等怪現象。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上看,如果所學知識不能體現循序漸進的層進關系,早學和晚學,甚至學與不學都關系不大的話,那么學生自然會產生學習興趣的弱化,這也是目前我們很多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溫教授提出以課標為依據、重新整合教材的建議。教師們可以發(fā)揮各自的創(chuàng)造性,對現有教材作必要調整,基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自己所在學校及學生情況,對教材單元結構進行重組,遵循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來安排語文學習的某些基本要素,盡量回到語文學習與訓練的框架上來安排課程。
基于學生的閱讀習慣,課堂上要多一些學生自主體驗、涵泳體悟的時間。高中生的閱讀習慣是什么?在新課程開始之前,我們的高中課堂上大多采取的是學生的默讀方式,而新課程開始之后,課堂上開始追求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上讀書聲多了,討論聲多了,看上去熱鬧了,可是過多的朗讀和討論真的適合高中生的閱讀習慣嗎?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班上有2/3的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所有的課文都大聲朗讀尤其是齊讀,他們說真正的思考往往是在自我默讀體驗時發(fā)生的;而又有一半的學生表示討論流于了形式化,華而不實。溫教授指出:新課標強調語文能力的綜合培育,理解、感覺、體驗、察悟,包括語感,主要靠在大量閱讀中去逐步習得,這就是“涵泳”。浸潤式習得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佳境界。集體朗誦有必要,但不能取代個人的默讀,更不能取代個人的閱讀體驗與個性化閱讀。
基于學生的情感需求,課堂上要善于尋找學生學習語文文本的契合點。從初中到高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害怕甚至討厭魯迅的文章,可是當聽到或讀到一些言辭犀利、針砭時弊的文章時,他們一樣會激動會興奮。并非我們的學生情感冷漠、思想膚淺,而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出了問題。錢教授因此提出了尋找契合點的建議:找到魯迅生命和學生生命的契合點,構建學生與魯迅作品的精神通道;尋找“文”與“心”的契合點,用語文的方式學習魯迅?;蛟S魯迅的時代距離學生是遠的,但魯迅生命中的堅守與摒棄、魯迅文章中的人性與民族精神,時至今日依然有其恒久的生命力,這是今天的學生們在其生命歷程中不可回避的。語文的課堂就是要以語文的方式,尋找最切合學生情感需求的契合點,來達成學習的最佳效果。這不僅僅是學習魯迅作品要關注的。蘇教版魯迅的《拿來主義》以后在授課時我們就應該遵循這些。
基于學生的成長需求,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高中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上大學,更重要的是要健康地面向社會,面向未來。所有的專家學者都在強調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所有的語文界專家都在強調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其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一個有責任心、有使命感的語文教師必定是著眼于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來面對教育,這就不僅要關注課堂上學了什么知識,更要關注養(yǎng)成了怎樣的閱讀習慣,發(fā)展了怎樣的情感,關注學生的課外語文生活。把閱讀當做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來培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讀書習慣,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語文教學不能太功利,一味功利的教學不僅會讓學生失去學語文的興趣,更可怕的是會導致情感的冷漠、思想的蒼白。
教源于學,基于學生的學來設計教,是對學情的研究與尊重,是對學習規(guī)律的探索,這樣的“教學”才是科學的,是具有持久的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