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旌?馮鳴舒
(山西大學 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論罰金刑的適用
張?zhí)旌?馮鳴舒
(山西大學 法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罰金刑屬于財產(chǎn)刑范疇,相對于主刑而言,是從刑,其與主刑并列適用不僅具有補足主刑的作用,而且有調適主刑強度的功能;罰金刑單獨適用時,則具有主刑的性質,承擔著獨立均衡罪責的功能。罰金刑適用的根據(jù)是量刑情節(jié)和犯罪人的財產(chǎn)狀況,區(qū)分定罪事實和量刑事實,才能使罰金刑的適用更加合理并符合精細化司法理念的要求。適度肯定法官對罰金刑的自由裁量權,有助于發(fā)揮罰金刑預防犯罪功能和防止對犯罪人的過度懲罰,有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權的目標。
[關鍵詞]罰金刑;適用根據(jù);規(guī)范化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5.015
一、罰金刑的性質與功能
罰金刑的性質,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說明:一是相對于主刑而言,罰金刑與剝奪政治權利刑、沒收財產(chǎn)刑一樣,屬于從刑,在我國將它們稱為附加刑;二是相對于剝奪政治權利刑這種剝奪資格的刑罰方法而言,罰金刑僅涉及犯罪行為人的財產(chǎn)剝奪,因而屬于財產(chǎn)刑范疇。
關于罰金刑的功能,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獨立均衡罪責功能”。刑法典第34條第2款明確規(guī)定,“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當罰金刑獨立適用時,即承擔了均衡某一犯罪之罪與責的使命,實質上具有了主刑的性質,因而其獨立擔負均衡罪責使命的功能不容忽視。二是“補足功能”。由于罰金刑屬于法定的附加刑種類,按照刑法理論和司法實務,附加刑應當是主刑適用之后另行附加的刑罰措施,是主刑的補充刑,因而具有補足功能。三是“調適主刑強度功能”。罰金刑的附加適用可以適度克減主刑(自由刑)的強度,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刑法保障人權的目的。
刑法理論將我國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罰金的適用方式歸納為以下四種[1]241:一是選處罰金。罰金作為一種與有關主刑并列的刑種,由人民法院根據(jù)犯罪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用。此種情況下的罰金只能獨立適用,而不能附加適用。如刑法典第275條規(guī)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二是單處罰金。對犯罪分子只能判處罰金,而不能判處其他刑罰。單處罰金只對犯罪的單位適用。我國刑法分則凡是規(guī)定處罰犯罪單位的,都是規(guī)定對單位判處罰金。三是并處罰金。在對犯罪分子判處主刑的同時附加適用罰金,并且是必須附加適用。例如,刑法典第328條規(guī)定,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情節(jié)較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四是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罰金既可以附加主刑適用,也可以作為一種與有關主刑并列的刑種供選擇適用。例如,刑法典第140條規(guī)定,生產(chǎn)者、銷售者在產(chǎn)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chǎn)品冒充合格產(chǎn)品,銷售金額5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這里的罰金既可以附加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適用,也可以與有期徒刑、拘役并列供選擇適用。歸納起來,罰金刑無非單處和并處兩種類型①選處是指罰金可以與其他自由刑來選擇適用,如果選擇罰金而不選擇其他主刑,則實為單處。。
(一)罰金刑之“獨立均衡罪責功能”
罰金刑之“獨立均衡罪責功能”,是罰金刑在單獨適用時所具有的功能。罰金刑之所以單獨適用,而不是在主刑之后附加適用,或因為行為人的罪行輕微,無需適用主刑,否則適用主刑中的任何一種,都會導致刑罰的過度,對行為人造成不必要的權利侵害;或者是因為法律明文規(guī)定而不得適用主刑*如刑法規(guī)定的單位犯罪,對單位只能判處罰金,而不能適用主刑。。換言之,單獨適用罰金刑,完全可以實現(xiàn)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單處罰金,針對的對象是犯罪行為人或犯罪單位,而其判處罰金數(shù)額多少則是根據(jù)犯罪性質、行為人罪責大小、人身危險性大小等責任要素來決定。罰金數(shù)額與行為人的罪責大小成正比關系。從世界上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的刑法規(guī)定看,罰金被規(guī)定為主刑,我國臺灣地區(qū)刑法也將罰金規(guī)定為主刑。主刑的功能,是單獨承擔對犯罪的回應,而不需要其他刑罰措施加以補充,而且一個犯罪不能同時適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主刑。我國刑法雖然規(guī)定罰金刑為附加刑,但“可以獨立適用”的規(guī)定,使罰金刑具有了主刑的性質。換言之,針對輕微的財產(chǎn)性或者圖利性犯罪,罰金刑完全可以單獨承擔均衡罪責的重任。相比而言,在刑罰與非刑罰措施之間,罰金刑的單獨適用,使制裁犯罪的措施更具多元和靈活,也有助于促使輕微犯罪分子盡快復歸社會。
(二)罰金刑之“補足功能”
罰金刑之“補足功能”,完全基于其附屬刑的性質,即罰金刑只能與作為主刑的自由刑并科適用(或者只能附加適用),而不得單獨適用。之所以附加適用,是因為僅對行為人適用主刑,尚難以滿足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難以做到罪刑均衡,在不能適用更重的主刑(否則就會導致過度處罰)的情況下,以罰金刑這種財產(chǎn)性制裁措施來彌補主刑的不足,從而使所處刑罰與行為人的罪責相匹配。因此,并處罰金考量的內容是主刑之刑度的選擇與罰金數(shù)額的合理確定。首先,就主刑及其刑度的選擇來看,由于法律規(guī)定了有伸縮幅度的有期自由刑,如有期徒刑從6個月到15年,拘役從1個月到6個月,管制從3個月到2年。法官有充分的選擇余地,可以根據(jù)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具體情況和罪責大小等,選擇某一刑種和刑度,作出適當?shù)男塘P裁量。由于立法上規(guī)定了對某些犯罪“并處罰金”或“可以并處罰金”,可以認為,立法者推定一些犯罪在適用某種主刑后,仍有不能均衡罪責之嫌,要么要求司法者無條件地適用罰金,要么賦予司法者自由裁量權,根據(jù)犯罪人所犯罪行及犯罪人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適用罰金。但無論什么情況,只要并處罰金,該罰金刑的適用,只能理解為對主刑的補充*當然,在“可以并處”的情況下,如果該主刑完全可以滿足制裁犯罪的需要,能夠通過適用該主刑實現(xiàn)罪責衡平的功能,達到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之刑罰目的,則沒有適用包括罰金刑的必要。。其次,在主刑確定后,由于并處罰金是法律的剛性規(guī)定,法官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確定適當?shù)牧P金數(shù)額。當罰金數(shù)額相對確定時,法官在該范圍內裁量并最終判處行為人繳納一個確定數(shù)額的罰金;當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罰金數(shù)額,或僅規(guī)定“并處罰金”時,法官應以刑法第52條規(guī)定,自由裁量應當判處的罰金數(shù)額。
從刑法分則的規(guī)定看,罰金刑的附加適用有“可以并處”和“應當并處”兩種情況。其區(qū)別僅僅在于法官對罰金刑適用的選擇權不同??梢圆⑻?,即是否適用罰金刑,由法官根據(jù)懲治犯罪和預防犯罪的需要來自由選擇;而應當并處,則要求適用自由刑的同時,必須適用罰金刑,法官沒有選擇的余地*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0]45號《關于適用財產(chǎn)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一條:刑法規(guī)定“并處”沒收財產(chǎn)或者罰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對犯罪分子判處主刑的同時,必須依法判處相應的財產(chǎn)刑;刑法規(guī)定“可以并處”沒收財產(chǎn)或者罰金的犯罪,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案件具體情況及犯罪分子的財產(chǎn)狀況,決定是否適用財產(chǎn)刑。。無論可以并處還是應當并處,其所配置的主刑,一般都是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由此,就形成了一定幅度的主刑與一定數(shù)額的罰金刑的配比關系。從中,我們可以列舉出并處罰金時主刑與罰金刑之間的四種典型的配比模式:(1)主刑上限+(必須的)罰金刑最高數(shù)額;(2)主刑下限+(必須的)罰金刑最低數(shù)額;(3)主刑適度+(必須的)適度罰金數(shù)額;(4)主刑適度+(可以的)適度罰金數(shù)額。
前兩種模式是并處罰金的極端模式,而且,罰金刑總是作為對主刑的補充而存在。舉例來說,某一犯罪被法官判處有罪,按照刑法規(guī)定某一犯罪的法定刑(主刑)最高為三年有期徒刑,且應當或者可以并處罰金。由于該行為人的罪責重大,法官必須適用最高的主刑(即三年有期徒刑),而且即使如此,尚不能達到罪責均衡,因而尚需法定罰金的最高額來補充。此為第一種并處罰金模式的結果。與此相反,在第二種并處罰金模式中,法官本可以只判處某一法定刑(主刑)的最低刑(如拘役一個月)即可均衡罪責,由于并處罰金是法定事由,法官無從選擇,只好判處罰金的最低額,以完成對該行為人的量刑過程。第三種模式是并處罰金的“溫和模式”,法官對主刑和罰金刑的裁量均有較大的權限。法官在選擇了有幅度的自由刑刑種后,擁有較大的刑度選擇權;雖然必須判處罰金,但對于有法定下限、上限數(shù)額的罰金刑,法官仍然擁有確定罰金數(shù)額的較大選擇余地。第四種模式可謂并處罰金的“自由模式”,法官不僅對于主刑的選擇(包括刑種和刑度)均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而且對于是否判處罰金具有決定權。但是無論“溫和模式”,還是“自由模式”,如果法官適用主刑的同時,選擇了“并處”或者“可以并處”罰金,該罰金都對主刑具有補足功能。
(三)罰金刑之“調適主刑強度功能”
罰金刑之“調適主刑強度功能”,基于罰金刑的附加刑屬性和法官自由裁量權。如前所述,無論“溫和模式”還是“自由模式”的罰金,對于主刑都具有補充功能。但是,由于法官對主刑的選擇有足夠的自由這一前提,決定了這兩種罰金刑適用模式還具有調適主刑強度的特殊功能。
眾所周知,現(xiàn)代刑法不僅注重保護法益,而且注重保障人權,在二者可能沖突的場合,更傾向于后者。刑罰的設置并非以單純制裁為目的,更非以剝奪自由為主要取向。盡管當今的刑罰體系仍然是以自由刑為中心,但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也不過是無奈之舉而已。如前所述,罰金刑具有主刑的功能,對于那些罪行輕微的行為人單獨適用罰金,可以起到懲罰和預防再犯的作用。在并科罰金時,除罰金刑適用的兩種“極端模式”外,“溫和模式”與“自由模式”均可以在主刑與罰金刑二者之間形成某種張力。換言之,罰金刑的適用可以形成對主刑的某種制約。這里,我們同樣可以組合出主刑與罰金刑的如下四種比例關系:(1)主刑重+罰金刑重;(2)主刑重+罰金刑輕;(3)主刑輕+罰金刑重;(4)主刑輕+罰金刑輕??梢钥闯?,除了第(1)外,其余三種關系中,主刑與罰金刑均可互換調節(jié),法官完全可以根據(jù)犯罪人的客觀危害和主觀態(tài)度等實際情況,考慮犯罪人復歸社會的需要,通過罰金數(shù)額的增減,適度克減監(jiān)禁刑的長度,弱化主刑的強度,減少監(jiān)禁刑的副作用。這種做法不僅可以達到適用刑罰的預期目的*許多國家的刑法(包括我國臺灣地區(qū)刑法典)中,罰金已然屬于主刑之一種。對犯罪人財產(chǎn)權的剝奪也可以達到刑罰目的,已經(jīng)逐漸成為各國的共識。,而且會大大減少監(jiān)獄的壓力,減少犯罪人因長期監(jiān)禁帶來的負面效應,最大限度地保障犯罪人的人權*理論和實踐均已證明,對犯罪人關押時間越長,監(jiān)獄的安全壓力越大,犯罪人復歸社會的難度也越大。同時,自由刑長度與罰金數(shù)額可以調節(jié),從而減少對犯罪人的關押長度,也是對犯罪人人權的保護。。
二、罰金刑的適用根據(jù)
我國刑法第52條規(guī)定:“判處罰金,應當根據(jù)犯罪情節(jié)決定罰金數(shù)額?!眱H僅從法條看,犯罪情節(jié)是適用罰金刑的事實根據(jù)。但是,由于罰金刑適用是一個量刑問題,罰金刑的適用根據(jù)當然只能是量刑情節(jié),而不可能是法律規(guī)定的“犯罪情節(jié)”。所以區(qū)別犯罪情節(jié)與量刑情節(jié),并將量刑情節(jié)置于罰金適用根據(jù)的地位,就是一個前提性問題。
(一)量刑情節(jié)
何謂犯罪情節(jié)?在我國,犯罪情節(jié)實際是個比較含混的概念。如統(tǒng)編教材認為:“犯罪情節(jié)是表明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的各種事實?!盵1]242同時,又指出:“犯罪情節(jié),是指犯罪構成要件事實之外的其他能夠影響犯罪社會危害程度及犯罪人人身危險性大小的各種具體事實情況?!盵1]252根據(jù)前者,犯罪情節(jié)包含了犯罪構成事實,是犯罪構成事實(或定罪事實)與量刑事實的總稱;根據(jù)后者,則犯罪情節(jié)是犯罪構成事實之外的量刑事實。至于由犯罪情節(jié)衍生出來的情節(jié)犯問題,以及犯罪情節(jié)對于犯罪成立的功能究竟為何,更是在理論上聚訟不斷*具體研究成果或論述,可參見李翔著:《情節(jié)犯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陳興良:《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罪量要素》,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3年秋季號,等等。,在此不贅述。在筆者看來,刑法第52條規(guī)定的犯罪情節(jié),應當是指后一種意義上的情節(jié)或者事實*“情節(jié)”的定義具有多樣性,無論指稱為情況和環(huán)節(jié),還是情況或細節(jié),均可以“事實”概括之。所以,本文將情節(jié)與事實在同一意義上使用。,即犯罪構成事實之外的量刑事實的總稱。立法上的籠統(tǒng)規(guī)定,并不能成為理論上和司法上對定罪事實和量刑事實不加區(qū)分的理由,因為如果對定罪事實與量刑事實加以混淆,就不僅會導致定罪與量刑兩個階段的混亂,與精細化司法理念和實踐相背離,而且可能造成對行為人量刑的不公正。
一般來說,犯罪案件發(fā)生后,該刑事案件中存在著一系列的事實。根據(jù)事實的范圍和認定犯罪的實體、程序或證據(jù)的不同需要,大致可分為案件事實、定罪事實(或犯罪構成事實)、量刑事實三種。所謂案件事實,是指與刑事案件有關的一切事實情況。包括能夠證明犯罪存在與否的事實;刑事案件中的加害、被害當事人的事實;定罪所需要的基本事實;影響量刑輕重的事實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事實。所謂定罪事實,即認定某一犯罪是否成立的基本事實,換言之,也就是能夠滿足法定的犯罪構成要件的那些事實。這是刑事案件的核心事實,一切刑事司法活動都首先要查明該核心事實是否成立。如果這類事實不存在,則刑事訴訟即行終結*定罪事實與定罪情節(jié)或犯罪情節(jié)不完全相同,但在學術界并非有統(tǒng)一的認識。如趙廷光教授為定罪情節(jié)下定義:“定罪情節(jié),是指據(jù)以認定被審理的行為充足犯罪構成四個方面諸要件要求,而為該行為成立某種犯罪所必須的主客觀事實情況?!眳⒁娳w廷光:《論定罪剩余的犯罪構成事實轉化為量刑情節(jié)》,載《人民司法》2004年第12期,第40頁。而陳興良教授則認為:“定罪情節(jié)是犯罪構成共同要件以外的,影響定罪的一系列主觀與客觀的事實情狀。”參見陳興良:《本體刑法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393頁。。所謂量刑事實,是指排除了作為案件存在與否的程序性事實和認定犯罪是否成立的事實以外的僅僅影響量刑的那些事實或因素。所以,在確定量刑事實時,不僅要區(qū)分案件事實與量刑事實,而且要區(qū)分定罪事實與量刑事實*趙廷光教授從犯罪發(fā)生過程的角度,將量刑情節(jié)分為罪前情節(jié)、罪中情節(jié)和罪后情節(jié)。,否則,就會犯重復評價的原則性錯誤。
然而,無論在司法實踐中,還是在刑法理論界,對于量刑事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認識。司法實踐中,在“重定罪、輕量刑”的錯誤理念指導下,往往將一個事實作雙重評價,即將一個事實,既作為定罪根據(jù),又作為量刑根據(jù)。曾有學者認為:“量刑情節(jié)與定罪情節(jié)既有重合,也有交叉。重合、交叉的情節(jié),既是定罪也是量刑情節(jié)?!?,以殘忍的手段故意殺人或傷人,手段是犯罪方法,手段的殘忍程度是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兩方面實際同時體現(xiàn)在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定罪時它是構成要件的情節(jié),量刑時,它是從嚴處罰的情節(jié)。這種情形,不可能截然分割定罪與量刑情節(jié)?!盵2]在罰金刑適用方面,如罰金數(shù)額的確定上,理論界基本是不分定罪事實與量刑事實的,如在談到作為罰金刑適用根據(jù)的犯罪情節(jié)時認為,這里的“犯罪情節(jié)包括犯罪手段、犯罪對象、犯罪的后果、犯罪時間、地點等方面的情況”[1]242。
在筆者看來,定罪事實與量刑事實的適度分離,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可能的。刑法的任務是對行為人的行為正確定罪和量刑。定罪是量刑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定罪,或者定不了罪,量刑就無從談起;同樣,在正確定罪之后,量刑能否適當、合理或者可接受,就是實現(xiàn)刑罰目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定罪依據(jù)的是犯罪構成事實,在定罪后,剩余的事實就成為影響量刑的事實了。將定罪的事實再次拿來決定刑罰的輕重,或者相反,將影響量刑的事實提前用于定罪過程,都是違反責任原則的。之所以強調兩種事實的適度分離,是因為法定刑是為犯罪設置的,所以,犯罪的成立是法定刑適用的前提。換言之,沒有犯罪就不可能有法定刑的適用。但是,當確定了適用某一法定刑之后,具體適用何種刑度或者選擇法定刑的何種刑種,就只能根據(jù)案件中的量刑事實來加以確定。罰金數(shù)額的確定也是如此。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某一犯罪,如果法定刑中包含了罰金(單處或者并處),即可認為,立法者將罰金的單處或者并處作為該構成犯罪的事實(定罪事實)的對應的法律效果,只要構成該罪,即可以或者必須判處罰金。至于判處多少罰金數(shù)額,則由量刑事實來決定。刑法第52條的規(guī)定,是關于罰金刑適用的規(guī)定,當然屬于量刑的法律依據(jù),而不涉及定罪問題。因此,其中的“犯罪情節(jié)”只能解釋為量刑事實,而不能得出“包括定罪事實和量刑事實”的解釋結論。
事實上,我國司法實踐中,對犯罪分子判處罰金,也基本是依據(jù)量刑情節(jié),而不是犯罪情節(jié)。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財產(chǎn)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四條規(guī)定:“犯罪情節(jié)較輕,適用單處罰金不致再危害社會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單處罰金:(一)偶犯或者初犯;(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xiàn)的;(三)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四)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的;(五)被脅迫參加犯罪的;(六)全部退贓且有悔改表現(xiàn)的;(七)其他可以依法單處罰金的情形。”對未成年犯從輕、減輕判處罰金以及罰金數(shù)額最低500元的規(guī)定,也不是綜合考慮犯罪情節(jié)和量刑情節(jié),而是僅僅考慮“未成年人”這一量刑情節(jié)的結果。
(二)犯罪人的經(jīng)濟狀況
除了量刑情節(jié)作為適用罰金的根據(jù)外,學術界普遍認為還應當考慮犯罪人的經(jīng)濟狀況。判處罰金,僅考慮犯罪情節(jié)而不考慮犯罪人的財產(chǎn)狀況,就有可能造成罰金的判決難以執(zhí)行的困窘[3]。 “因為罰金是判處犯罪人向國家繳納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在決定罰金數(shù)額時必須考慮到所判處的罰金能否執(zhí)行的問題,而被判處的罰金是否能得到執(zhí)行,則取決于犯罪人的經(jīng)濟狀況?!盵1]242所以,犯罪人的經(jīng)濟狀況或者犯罪人繳納罰金的能力,無疑是罰金刑適用的重要根據(jù)。
根據(jù)犯罪人的經(jīng)濟狀況來決定罰金數(shù)額,也有充分的法律依據(jù)。盡管刑法第52條中沒有“犯罪人經(jīng)濟狀況”的字眼,但只要結合刑法第53條關于罰金繳納方式的規(guī)定*罰金的繳納分為:一次繳納、分期繳納;人民法院的強制繳納、隨時追繳;經(jīng)濟困難的延期繳納或減免繳納等。,就完全可以得出罰金刑適用必須考慮犯罪人的經(jīng)濟狀況的結論。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僅僅考慮犯罪人本人的經(jīng)濟狀況,還是同時考慮犯罪人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如何理解犯罪人親友代其繳納罰金的問題?罰金的適用會否導致刑法面前不平等、株連無辜、罰不當罪等結局?
理論上講,一個人只能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責,而不能對他人犯罪行為承擔責任,這是罪責原則的要求。據(jù)此,罰金只能針對犯罪人適用,如果犯罪人有經(jīng)濟能力,則法官依法可以判處罰金;如果犯罪人沒有經(jīng)濟能力,則法官對其判處罰金,就沒有實際意義。不考慮犯罪人經(jīng)濟能力而盲目“空判”的做法,只會導致罰金刑執(zhí)行難的窘境。若如此,對于沒有經(jīng)濟能力的未成年犯罪人、已經(jīng)喪失了勞動能力且經(jīng)濟困難的老年犯罪人和經(jīng)濟的確困難的犯罪人,是不應該適用罰金刑的。否則,這種刑罰就既不符合人道精神,也不符合罪責原則,不具有正當性。此外,由于金錢的可分性,犯罪人經(jīng)濟地位或能力的差異,罰金刑適用于不同經(jīng)濟條件的犯罪人具有不平等性,違反了刑法平等原則;無差別地適用罰金,也會導致無支付能力的犯罪人的親友承擔本不該有的負擔,產(chǎn)生株連效果,等等*關于罰金刑的副作用的論述,參見王瓊著:《罰金刑實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6頁。。
我國刑法充分考慮了犯罪人的經(jīng)濟狀況和繳納罰金的可能性,對于不同經(jīng)濟狀況的犯罪人規(guī)定了不同的繳納方法。如不能一次繳納的,可以分期繳納;不能全部繳納的,可以先繳納部分,其余部分人民法院可以隨時追繳;對于“由于不能抗拒的災禍等原因繳納確實有困難的,經(jīng)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繳納、酌情減少或者免除”。這些規(guī)定,既維護了罰金刑作為刑罰措施的強制性、嚴肅性,又顧及了犯罪人的實際情況,避免了罰金刑適用可能導致的不平等性、罰不當罪和株連無辜等現(xiàn)象。
但是,對于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適用罰金,仍然不具有正當性。未成年人因其尚不能靠自己的勞動所得自養(yǎng),對犯罪的未成年人適用罰金,實質上是對其監(jiān)護人適用刑罰。同樣,老年人大多喪失勞動能力而沒有生活來源,即使有生活來源的,也主要用于養(yǎng)老,所以,對犯罪的老年人適用罰金,將違反中華民族矜老恤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罰金刑適用失去道德根基;若令其子女代為繳納罰金,則又違反罪責自負原則。而對于那些因貧困實施犯罪的人適用罰金,則不僅執(zhí)行困難,而且同樣也會導致懲罰過度、產(chǎn)生刑罰株連效果,從而造成量刑的不公正。
最高法院在對未成年犯罪人罰金的司法解釋中,盡可能地貫徹了刑法謙抑原則。如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人實施刑法規(guī)定“并處”罰金的犯罪,應當依法判處相應的罰金;對于未成年人實施刑法規(guī)定“可以并處”罰金的犯罪,一般不判處罰金。同時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允許未成年罪犯的監(jiān)護人或其他人自愿為其代墊罰金*參見法釋[2006]1號《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是值得肯定的。事實上,在司法實踐中,為數(shù)不少的罰金都不是犯罪人本人能夠繳納的,而是犯罪人的親友代犯罪人繳納的。代繳罰金對于通過親友督促犯罪人改過自新雖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不可否認的是,代繳罰金混淆了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的界限,等于親友代為受刑。因為它畢竟不同于附帶民事賠償。罰金是對犯罪人犯罪行為的懲罰,罰金最終進入國庫,是罪責的結果,由犯罪人的親友代為繳納,會株連無辜;而附帶民事賠償是犯罪人因自己的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的補償,受益的是被害人,是侵權之債的清償,由犯罪人親友代為交付,形成的是新的債權債務關系。所以,司法解釋應當對老年犯罪人、因貧困而侵犯財產(chǎn)的犯罪人如何罰金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以避免罰金刑適用的負效應。
三、罰金刑適用的規(guī)范化
我國刑法分則中,與罰金刑有關的犯罪占所有罪名的將近50%[4]。罰金刑數(shù)量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可見一斑。但是,由于立法上規(guī)定了無限額罰金制,完全賦予法官自由裁量。加之長期以來,作為附加刑的罰金刑適用規(guī)范化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即使在全國法院量刑規(guī)范化的改革中,罰金刑適用的規(guī)范化問題也并未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罰金適用的隨意性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大致相同的罪行,罰金數(shù)額相差懸殊的判例不在少數(shù),更有甚者,少數(shù)司法人員利用罰金刑適用中的自由裁量權大搞權力尋租,不僅導致罰金刑的嚴重失衡,而且嚴重損害了司法公信力。罰金刑適用的規(guī)范化勢在必行。
(一)對無限額罰金制的具體化
刑法關于罰金刑數(shù)額的規(guī)定有比例制、倍數(shù)制、比例兼倍數(shù)制、特定數(shù)額制、和抽象罰金制等五種情形[1]241-242。前四種罰金數(shù)額均有上限和下限,因而也稱之為限額罰金制;后一種由于沒有上限、下限的限制,因此被稱之為無限額罰金制。無限額罰金制賦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容易造成罰金刑適用的權力濫用,不利于不同個案間罰金刑適用的均衡和個案的公正。為此,應當在總結審判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確定罰金刑的最低額和最高額,防止不合理超高罰金對犯罪分子造成新的負擔。
(二)確定減免范圍及減免幅度
如前所述,雖然司法解釋對未成年人罰金作了規(guī)范,但是并沒有對什么情況下應當減免作出規(guī)定,使得未成年犯罪人在主刑得到減輕或者免除時,罰金刑仍然不能相應得到減免。同樣,對于沒有勞動收入的老年犯罪人、欠缺支付能力的其他犯罪人在何種情況下可以減免也沒有相應的規(guī)范,容易使罰金刑適用出現(xiàn)僵化的結局?!缎谭ㄐ拚?九)》雖然規(guī)定了“延期繳納”和“減免繳納”的條件,但是,立法上的條件仍然有待于司法的具體化,特別是減免條件、減免幅度的具體化。只有根據(jù)犯罪情節(jié)并同時考慮犯罪人的罰金繳納能力作出的罰金判決,罰金刑的適用才具有合理性與可接受性。
(三)適度擴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使僵硬的立法適度柔化
無論在定罪還是在量刑中,法官擁有自由裁量權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法官正當行使自由裁量權,不僅可以使僵硬的法律規(guī)范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而且可以使案件的處理更符合公正原則,有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權的目標?,F(xiàn)實中的刑事案件五花八門,被告人的情況也千差萬別,在犯罪已經(jīng)證成的基礎上,對于犯罪人如何量刑,不僅關系到與罪責的均衡問題,更關乎犯罪人的人權是否得到切實的保障。盡管刑事訴訟法設置了控辯對抗、不同訴訟角色參與審判的民主機制,但是,法官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無可替代的。因而只有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其在主刑與罰金刑之間根據(jù)具體案件情況進行綜合權衡,并以保障人權為指引,案件的處理結論才有可能合理。比如,A臨時受雇于B,幫B搬煙箱,僅僅從中賺取了100元錢勞務費。法院認定B構成非法經(jīng)營罪,其違法所得數(shù)額共計47.5萬元。A顯然是B的共犯。那么,怎樣確定對B、A的罰金數(shù)額呢?如果按照刑法第225條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B的行為屬于非法經(jīng)營罪的“情節(jié)特別嚴重”,依法應當“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也就是說,對B的罰金額應當在47.5萬元以上237.5以下決定具體應當執(zhí)行的罰金數(shù)額。A作為共同犯罪,依照“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也應在此數(shù)額范圍內進行罰金或者按照從犯處理的規(guī)定,可以減輕處罰。此時,如果法官沒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對于A的處理結果可能就是不盡合理或者難以接受的。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喻偉.刑法學專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300.
[3] 張明楷.罰金刑若干問題的再思考[J].中國法學,1992(2):103.
[4] 王瓊.罰金刑實證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01.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ne Penalty
ZHANG Tianhong,FENG Mingshu
(LawSchoolof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Fine penalt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roperty punishment, and it is the supplementary punishment relative to the principal punishments. When it is applied together with the principal punishments, it has both the function of supplementing the principal punishments and the function of adjusting the intensity of principal punishments. When it is applied separately, it has the nature of the principal punishments, bearing the function of independently balancing the crim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he ba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fine is the circumstances of sentencing and the property status of the offender.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the convicted facts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sentencing in order to make it more reasonable to apply the fine penalty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judicial idea of specifying. It will help to exert the function of the fine penalty to prevent crime and to prevent the excessive punishment of criminal offences if the judges be given more discre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fine.
[Key words]fine penalty;applying ground;standardization
[收稿日期]2016-03-08
[作者簡介]張?zhí)旌?1962-),男,山西陽城人,山西大學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刑事法學。 馮鳴舒(1990-),女,山西呂梁人,山西大學刑法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85(2016)05-00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