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峰
讀出美感讀出人物
——《木蘭詩》教學設計舉例
?李占峰
以讀為主,通過反復的誦讀、品味,讓學生在學習詩歌之后對人物形象有一個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對詩歌的語言風格有一點粗淺的理性感悟,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其質疑釋疑的能力。
誦讀;品味;花木蘭;質疑
教學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詩歌學習的有關要求主要有:“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些要求中突出強調了誦讀在詩歌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強調了學生閱讀學習中與文本“對話”以及個性體驗和解讀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的重要性。
我關注到課文導讀中有這樣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值得教學者思考,“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從文學欣賞的角度評價這首詩歌顯然不適合作為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目標,但通過反復的誦讀、品味,讓學生在學習這首詩歌之后對人物形象有一個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對詩歌的語言風格有一點粗淺的理性感悟,我以為還是本課教學目標的題中應有之義的。
結合以上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以下幾點:一、讓學生學會用準確的語音、恰當的語速和語調,熟練朗讀以至能當堂背誦詩歌,要能讀出詩歌不同部分的情緒變化;二、通過賞析精彩語句,學生能概括、評價出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品質和性格特點,并學習其身上表現出的美好品質;三、學習、了解互文等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教學的重點在第一個目標,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掌握基本的讀古詩文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能背誦全文。為此,我將不斷變換朗讀引導的方式方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模仿讀、個人自由讀、男女生分段讀、全班齊讀等方式,全面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讓課堂上充滿朗朗的讀書聲。而互文修辭手法的學習以及結合詩文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的品質和性格特點則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自主探究學習理論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學習的基礎是自主,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因此,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導性的問題:盡管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給我們最直接的感受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英雄”的形象,但本文其實主要還是把木蘭作為一個女性形象來刻畫的,這從詩中哪些描寫能表現出來呢?這個問題把學生頭腦中建立在民間故事基礎上的木蘭形象和詩歌中的木蘭形象一下聯系了起來,使抽象的人物有了語言描寫的依托,為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搭建了思維的橋梁。當然,這個問題離開對詩文的深入品讀是難以解答到位的,這就在無形中將教學的主體地位還給了學生,我也將重點放在了激發(fā)學生質疑、辨疑的意識,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方面,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活動和空間,讓他們想說敢說,尋求個性的解讀和情感體驗,并要反觀自身,把學習的收獲和體驗用于指導自身生活。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故事導入。由木蘭替父從軍的民間故事和美國迪士尼動畫大片《花木蘭》引入,讓學生談為什么千百年來人們喜歡木蘭這一形象,你認為她身上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質?
(這一環(huán)節(jié)恰恰是課后練習四所提出的問題,把它放在課前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先建立對木蘭形象的感性的粗放認識,學生的閱讀期待被激發(fā)起來,為接下來通過詩歌文字對人物的二度解讀做好了鋪墊。學生可能會說出諸如勇敢堅強、聰明機智、善良孝順、善解人意等品質)
二、初讀詩歌。承接上面的對話,讓學生結合書上注釋,自由朗讀一遍詩歌,然后試著復述一下故事情節(jié)。同時讓學生說說故事分為哪幾個部分。
(復述的方式是:先讓學生同桌互相復述,然后檢查個別學生復述情況)
三、美讀詩歌。教師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及時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讀詩方法,包括準確的語音,恰當的語速、語調,變換的節(jié)奏等,要讀出不同故事情節(jié)所表現出的情緒變化。朗讀的方式要多樣,通過方式的不斷變化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fā)朗讀的欲望。
(古人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僅在于方法指引,更在于興趣的引導。因此本課的朗讀方式將是多樣的,主要有教師范讀、學生模仿讀、教師領讀、學生自由讀、男女生分段讀、全班齊讀等,為了增強朗讀的趣味性,增加學生對詩歌韻律的體驗,教師可以提供配樂)
四、品讀詩歌。在以上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對詩歌內容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此時再讓學生談談:反復讀詩之后,印象中的木蘭和原先故事中的木蘭形象是否有所不同了?此刻你印象最深的又是木蘭的哪一種形象和品質?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詩文談自己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詩歌中的木蘭形象和我們原先民間傳說甚至美國動畫大片中木蘭的“英雄”形象似乎有些距離,詩歌為什么沒有著力去表現她“英雄”形象這一點呢?順勢引導學生思考詩歌對情節(jié)詳略的剪裁處理的用心所在,即思考:為什么對木蘭去參軍和回家鄉(xiāng)兩部分內容寫得詳細,而對戰(zhàn)爭的過程卻寫得很簡略呢?得出結論:顯然本詩主要是從突顯木蘭的女性形象的角度來刻畫的。接下來安排學生從文中找出這樣的詩句,并說說是如何突顯其女性特點的。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發(fā)言,及時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體會詩歌語言的特點。(包括互文、對偶、排比、比喻、夸張等大量修辭手法以及重復、排比、連鎖、重疊等句式的利用,甚至民歌語言韻律和諧富于變化等特點,都可能涉及。當然,教學過程是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解互文、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這幾種修辭中又以互文為主,這從教材課后練習二的設計便能看出編者意圖,其他內容均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意向、知識和能力基礎來定,教師不必強行引導)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讀文本,親近文本語言,透過語言挖掘隱含在其背后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對于木蘭女性形象的突顯這一點進行的分析,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上升到了文學欣賞的層面,這一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貼近學生的探究興趣,在不知不覺中不但使木蘭這一形象“站立”起來,也使學生受到啟示、熏染和教育。)
五、“我愛詩歌”。主要進行兩項活動,一是鼓勵學生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大膽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大家共同商討解決;二是進行當堂詩歌背誦比賽,學生可以選取自己最喜歡的詩歌部分進行背誦展示,看看誰背得熟練,背得最有味道。教師順勢結課并布置作業(yè)。作業(yè)形式為:試著用第一人稱,以木蘭的口吻將詩歌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本環(huán)節(jié)的兩項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讀書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品質和熱愛吟誦古典詩文的美好感情。古人說,讀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绷_素則說:“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闭n標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因此,我認為一堂課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是十分重要的,這種思維應該成為教師的習慣。以背誦的方式結束本課學習,是想讓誦讀貫穿課堂始終,以此給學生強化這樣一種認識:要學好詩歌,就應該反復吟誦,舍此別無良策。)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實驗中學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