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翎
根據(jù)工作安排,我近期到革命老區(qū)百色市凌云縣泗城鎮(zhèn)腰馬村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精準扶貧工作。進村之前,我百度了當?shù)厍闆r,認真?zhèn)渥懔速Y料,但心中還是存有疑惑,離縣城不過7公里的村莊,為什么會是國家一級貧困村?
進村上山蜿蜒的盤山公路一邊是石壁,另一邊是懸崖,帶路的司機熟練地開著車,不時插上幾句,介紹當?shù)氐娘L土人情。路邊見到背著籮筐疾走的瑤族婦女,還有開著摩托車從我們車邊呼嘯而過的瑤族青年。偶爾遇到對面開來的農(nóng)用卡車,車上裝滿了大石頭,嘎吱嘎吱地開著。山路上有泥石流滑坡時留下的巨石或泥土,讓本來就很窄的山路變得更加狹小,每次會車時雙方車輛都是相互貼身而過,讓我膽戰(zhàn)心驚,緊緊握住車上的扶手。
車開了近一個小時,好不容易來到坐落在半山的腰馬村村委會,四層的小樓,在當?shù)匾云椒繛橹鞯拿裾杏蕊@突出,一打聽,原來是自治區(qū)交通廳援建。
腰馬村的村民主要是瑤族的分支——高山瑤,全村共有15個屯,屯與屯之間相隔看似很近,相互間的走動,必須要翻山越嶺,印證了“看山跑死馬”這句俗語。
高山瑤,顧名思義就是住在高山上的瑤族同胞。選擇與高山為鄰,那是瑤族與世無爭的特點。千百年來與世無爭的民族習性,造就了高山瑤的純樸特性,盡管高山里生存條件十分惡劣,生活不易,致富更難,但他們并不愿離開他們世祖居住的大山。近年來政府鼓勵并協(xié)助他們在山腰上建房,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展開,政府現(xiàn)又出資在山腳下幫他們集中建房,讓他們整屯整村從山上移居到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但他們對此并不十分愿意。
隨著工作的展開,我們開始走家人戶進行調(diào)查,村民們都很淳樸,對我們各級來的干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都很配合,問什么都會熱情回答。村民們很多都是小學文化,他們早早就不讀書了,也很早就結婚生子,很多人家都沒有結婚證。一是當初沒有到領證年紀,擺酒后就算嫁人男方家里。二是到城鎮(zhèn)里去辦證也覺得麻煩。村民們用電都很節(jié)省,很少開燈,只有孩子們偶爾會打著手電筒在村口的山路上追逐打鬧。山上村里的人家,大部分住房很破爛,下雨時,有的村民家里屋頂還在漏雨。
村民每家都養(yǎng)了豬,少則一兩頭,多則四五頭。村民們把這些豬叫年豬。整整養(yǎng)一年,過年的時候把豬殺了,制成臘肉留在家里,成為家里這一年的主菜。記起我的大學老師說過:“臘肉在我國不少農(nóng)村依舊是財富的象征,如果到了八九月份,這家還掛有臘肉,說明家里比較富裕?!比缃袷辉鲁趿耍覀兛吹降?,也只有一兩戶條件稍好的家里還掛著臘肉。
我們在核查村民的土地證時,看到每家大都記錄著自家旱地的數(shù)量,但村民都說旱地的登記不符,因為旱地不種農(nóng)作物了,大都改種經(jīng)濟林,村里到現(xiàn)在存有不多的水田,但田里并沒有看到更多的農(nóng)作物。村里的田地上,種有一些蔬菜、玉米,山坡上主要種的是油茶或杉木。
到村里之前,我曾看到過一篇文章,談到中國農(nóng)村的田地即將荒蕪。因為農(nóng)村勞動力的限制,農(nóng)村的耕種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水田當旱地種。二是旱地改種茶葉、煙葉或油茶等。三是土地的種植方式不再是人工的耕耘,以除草劑和農(nóng)藥為主。四是田地周圍的各類物種科目開始吞噬農(nóng)田。對照以上四條,腰馬村的情況是不是有點相符?村里農(nóng)活主要勞動力就是老人,他們離世后誰來打理這些土地?如果全國的農(nóng)村都這樣會成什么樣的結果?想到這,我的內(nèi)心涌起一陣淡淡的憂傷,
土地種上經(jīng)濟林后,村里的農(nóng)田活漸漸減少,為村民外出打工提供了便利。高山瑤的男人,空閑的時候也陸續(xù)外出打工。盡管他們并不像其他地方的農(nóng)民工一樣,熱衷于長期的外出務工,但他們能邁出這一步,本身就是不小的進步。高山瑤的婦女一般待在村里,走得最遠,也不過農(nóng)閑時到縣城打打零工。
村里的人都說,留在村里待著,靠這點農(nóng)田和山林的收入,掙不到錢。而外出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又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以親屬、老鄉(xiāng)帶隊的打工團隊,錢同樣也不好掙。更何況高山瑤族同胞天性的純樸,外出打工時,面對社會的復雜,怎樣去防范黑中介、黑包工頭等的欺詐行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村民在一起時喜歡談彩票,常常議論哪家哪戶的房子是中獎后建起來的,他們有時會拿打工掙來的錢去買些彩票,期待一夜暴富后生活的改善。有時聽著他們興奮的議論,我都插不上一句話,對于他們才剛剛解決溫飽,就想通過買彩票致富的思維方式,我總在思索我們的政府及社會應怎樣去正確引導?
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了,村民還總覺得孩子讀書是家庭較大的負擔。全村目前能學成畢業(yè)的,只有一個大專畢業(yè)生,那就是村支書的兒子。他說,之所以選擇畢業(yè)回到大山里,是想為生他養(yǎng)他的村莊出一份力,帶大家脫貧致富。
離開村莊,我們來到山腳下,到腰馬村新的定居點,已有兩戶村民搬到這里。這里的水、電都基本到位,自然條件和路面硬化都相對較好,村支書說近期山上還會有四五戶搬遷到這里。離開時,村民拉著我們的手,要我們向縣里呼吁,盡快在這新的定居點修建一個垃圾池。因為隨著村民陸續(xù)搬人,早點建好垃圾池,能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
山里的村民能有這樣愛小家、顧大家的意識,也是區(qū)黨委和政府實施的“美麗廣西、清潔鄉(xiāng)村”活動產(chǎn)生了效果。在腰馬村新的定居點上,我看到勾機、挖土機都在轟轟作響工作,腰馬村的村民們正忙碌建設自己的新住宅,我的精準扶貧工作剛剛開始,今后的路還很漫長,但我相信,在政府的主導下,辦法總比困難多,腰馬村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