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傳統(tǒng)與當代
——朱樂耕環(huán)境陶藝展研討
呂品昌(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朱樂耕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了一個更廣闊的社會空間里,把原來一個靜態(tài)的東西做活了?,F(xiàn)在他從表現(xiàn)形式到展示方式,包括所有的技法和材料的運用等都大大地拓寬了,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些年來,他對陶瓷界的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把當代陶藝與公共空間環(huán)境緊密的結合起來。這種貢獻不僅是中國當代的陶藝界,乃至對世界當代陶藝界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貢獻。朱樂耕把陶瓷材料的特性很好地表達出來了,又很好地結合了具體的場地。這是一種非常復合性的表達形式。從這個角度來講,朱樂耕先生實現(xiàn)了一個很好的身份轉換過程。同時,朱樂耕先生的東西又是屬于他自己的,是他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也是東方的,也是中國的,也是這個時代的東西。
丁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瓷器這樣的運用徹底改寫了我們之前對瓷器的理解。原來的生活用品,某個器皿,因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而變成了建筑的一部分。陶瓷變成了跨藝術的存在。同時,瓷器也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朱老師作品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國際的平臺上來顯示中國陶瓷的魅力。另外,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的風格語言是非常鮮明的??梢哉f,藝術家把陶瓷藝術的概念改寫了,而且這個改寫的過程幾乎展示了一種無限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從時間上解讀,是區(qū)分現(xiàn)代之前的,這是特別廣義的。另外還有相對比較狹義的概念,是反傳統(tǒng)的、前衛(wèi)的、先鋒的概念。如果是以這兩種概念來定義朱老師的作品,我覺得都不完全能夠定義,特別是后面一種方式,說它反傳統(tǒng)嗎?它不反傳統(tǒng),它充滿了東方傳統(tǒng)的意味,有很多是技藝上的、手頭上的東西。并不能以他做的方式鑒定它是不是當代的屬性。今天說的當代藝術,更重要的維度是國際的共享的一種文化形象,這大概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國。一個國家強大的本身伴隨著一種文化的自信。這個文化自信的確證,就是我們的作品能夠在超出本土以外的地方贏得大家的承認與贊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朱老師的藝術是走到了這一步的。
楊會來(《中國美術》主編):作者把陶瓷應用到建筑空間中,讓我很震撼。尤其是看到韓國的音樂廳里的那個作品,把陶瓷應用到音樂廳那么恢弘的一個建筑空間,完全已經(jīng)超越了觀賞的功能,包括到了視聽的環(huán)境里去了。這可說是一個創(chuàng)舉。其次,朱老師的陶瓷作品從表現(xiàn)形式到展示方式,都是非?,F(xiàn)代的。他的藝術形式是跨界的。
王明賢(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我看了朱樂耕先生將陶瓷作品跟環(huán)境空間相結合的作品,有一種很新奇的藝術感受。我想到兩點:第一,朱樂耕先生將作品介入環(huán)境空間的布局。他對空間感受非常好。20世紀90年代末,他開始提出環(huán)境陶藝的概念,探討如何將環(huán)境藝術與陶藝相結合。到了21世紀初,他已完成了非常精彩的作品,如韓國的這一建筑。同時,朱樂耕先生很認真地考慮空間,在展示上別具一格。第二,目前中國的這種城市建筑環(huán)境需要朱樂耕先生這樣的陶藝作品。中國城市近年來的發(fā)展,一個很遺憾的結果就大量的歷史建筑物被拆掉了,丟失了城市環(huán)境的詩意。如果我們的城市建筑中有著像朱樂耕先生這樣的陶藝作品,我們就可領略到城市的詩意,并進一步發(fā)展公共藝術。
劉巨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朱樂耕先生的當代陶藝完全是跨界的,超越了我們以前對陶瓷藝術的認識。朱樂耕把陶瓷藝術的有界變成了無界,視覺也進入了無界的狀態(tài)。他從一個點,一條線,一片地或者是一塊土放射到無限的地方。他的作品又是一種能量的釋放和交換,他將自己的生命和泥土的生命、自然的生命相互交融。他是從生命的角度體驗冥想、歌頌生命的無限性。同時,他的作品不是單個的,而是以空間為單位的。這個空間也是一種精神能量的映照和釋放。而他的當代性又來自于與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他立足于傳統(tǒng),產(chǎn)生于時代,又超越了時代,這才是一種永恒性。
責任編輯:蔡郁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