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連梅
很多人在藥物劑量的認識上存在誤區(qū)。雖然藥物說明書上白紙黑字地寫著一天幾次,每次幾片,可他們才不管,而是誤以為增加用藥劑量就會增強藥效,于是在深受疾病折磨時給自己“下猛藥”,本該吃一片的他吃兩片,本該吃兩片的他就吃三片。也有人覺得“是藥三分毒”,吃一點藥減輕癥狀就可以了,干嗎讓身體承擔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我認識的一個哺乳期媽媽就這樣。她生了病很著急,但不敢吃藥,擔心吃了藥會對寶寶產(chǎn)生影響,所以,她自作主張減少劑量,認為這樣身體清除藥物的速度就會快點,能早一點繼續(xù)哺乳。
藥品通常是按克、毫克、微克等單位來計算劑量的,不同的藥物劑量差別很大。例如,葡萄糖、氯化鈉等藥是以克為單位計算劑量,嗎啡、安定等藥是以毫克為單位計算劑量,而左甲狀腺素鈉、舒芬太尼等藥是以微克為單位計算劑量。服用藥物的有效劑量是根據(jù)大量的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得出來的,非常精確。若患者隨意增加劑量,可能會因服用過量中毒;若患者隨意減少劑量,又可能達不到治療效果。
比如,對乙酰氨基酚的常規(guī)劑量是500毫克,也就是每次服用500毫克的對乙酰氨基酚就能達到治病的效果。如果你每次服用超過1000毫克,它就可能給你的肝臟造成損傷。然而,如果你擔心它的副作用,把每次的服用劑量減少到200毫克,就沒有療效了,即使吃藥也可能白吃了。(摘自《中國人應(yīng)該這樣用藥》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