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were many who went in huddled procession,
They knew not whither1);
But, at any rate2), success or calamity3)
Would attend all in equality.
There was one who sought a new road.
He went into direful4) thickets5),
And ultimately he died thus, alone;
But they said he had courage.
許多人成群結(jié)隊地擁擠在一起,
不知道要走向哪里;
但無論怎樣,成功或者災難
將是他們共同的命運。
有人選擇了一條新的道路。
他走進了危險的灌木叢,
最終死在了那里,孤零一人;
但人們說他很有勇氣。
斯蒂芬·克萊恩(Stephen Crane,1871?1900),美國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家,在短暫的一生中,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包括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壇不可動搖地位的長篇小說《紅色英勇勛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此外,斯蒂芬還是一位詩人,他的詩作擺脫了傳統(tǒng)詩歌對于音節(jié)與韻律的束縛,寫法自由,風格質(zhì)樸、簡潔,常常通過寓言式的意象來揭示某種深刻的哲理,且充滿了想象力,其代表作包括詩集《黑騎者》(The Black Riders and Other Lines)和《戰(zhàn)爭是仁慈的》(War is Kind)等。
斯蒂芬曾說過,他寫詩是為了表達對人生的看法,因此,他的詩歌重在給人以思想的啟迪而不是情感的激發(fā)。在表現(xiàn)手法上,詩人喜歡采用寓言式的場景來表達深刻的哲理。本詩通過兩個簡短的敘事場景創(chuàng)造了兩個寓言式的意象:普通的從眾者和勇敢的先驅(qū)者。人的一生總是要面對許多選擇,對于從眾者來說,選擇一條多數(shù)人行走的道路就行,無論這條道路有多么擁擠。這些人只是隨波逐流,沒有明確的方向,反正大家走的路都一樣,命運也大致相同,要成功都成功,要失敗都失敗。但對于先驅(qū)者來說,他們喜歡探索,不愿走尋常路,甘愿獨闖險境,最終往往付出生命的代價。對于這類敢于探索的先驅(qū)者,詩人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贊賞的,就連那些“隨大流”的人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很有勇氣”。詩人正是通過這兩個意象,揭示了普通人的從眾心理,表達了對勇于探索的先驅(qū)者的敬仰之情。
1. whither [?w???(r)] adv. <古> <詩>往何處;去哪里
2. at any rate: (強調(diào)下文)總而言之,反正
3. calamity [k??l?m?ti] n. 痛苦,苦難
4. direful [?da??(r)fl] adj. 不祥的
5. thicket [?θ?k?t] n. 灌木叢;樹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