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
雖然對《康熙來了》的落幕早就有了心理準(zhǔn)備,但當(dāng)蔡康永完美地退場,一個背影,一番告別的話,依舊還是把很多人都說哭了。
毫無疑問,蔡康永是娛樂圈最會說話的人之一。
正如小s所說,蔡康永最會說話的地方在于絕對不會有意或無意地刺傷你,同時還附帶一兩句小夸獎逗得你心花怒放。難得的是,做出這一切的時候,他還能讓人感覺那么真誠而并不滑頭。
會說話并不在于是否準(zhǔn)確地表達了自我,那僅僅是善于演講罷了,讓聽話的人高興并愿意做出反應(yīng)才是最終目的。所以蔡康永強調(diào),他關(guān)心的是說話之“道”,而不是說話之“術(shù)”。聽眾高興了,接下來發(fā)生任何事情就都順理成章了。
“把說話練好,是最劃算的事?!辈炭涤廊缡钦f。
想像蔡康永一樣會說話嗎?
那么,請記住這四件事:
“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你去簽離婚協(xié)議書的時候穿什么衣服”“你怎么會沒有小開追”“18歲才初夜是不是太晚”,這些令人尷尬而不失尖銳的問題,換一個人說那就是“惡毒”,但為什么一旦被蔡康永說出來就永遠顯得那么斯文,那么理所當(dāng)然呢?
首先他的信念是“適度的挑釁,絕對能讓談話熱絡(luò)”。
尖銳并不一定是壞事,就算是文藝青年,也未必不想辯論他是否在寫論文時作弊,就算是60歲的路人叔伯,可能也很想聊第一次性經(jīng)驗。
自以為善意的體貼,反而可能令他們因為錯過了難得成為話題中心的資本而感到失落。否則,“惺惺相惜”“顧影自憐”這些詞是為了什么存在的呢?
換位式的說話,遠遠不是機械的一句“你的苦我都知道”能詮釋的,真實情況是,你真的很難“了解另一個人所受的苦”,而如果你不能了解,寧可不要這樣說,還顯得更加真誠。
諸如:“你最近是不是因為離婚壓力很大,所以才會吸毒的?”迂回式的尖銳,可以說是討巧,也可以認為是貼心的,事先留出了余地的。
然而大多數(shù)人會容易忘記要給對方留余地,因為他們總把說話當(dāng)成比賽,一定要有上風(fēng)下風(fēng),一定要分出個你死我活。一旦遇到對方提出一個爛話題,戰(zhàn)斗全體們會興奮地覺得終于抓住了錯漏,糾結(jié)著不放。
而蔡康永則會認為,這其實就像是,聞到有人放了一個屁,你通常都是怎么做的?最得體的辦法或許就是默默地讓它過去吧。
說話中無所謂的勝利,就讓給對方好了。
每次想說“我”字時,都改成“你”或“他”
“初次跟別人碰面,約見的地點墻上是有鏡子的,我會盡量讓對方坐在可以照鏡子的位置,這樣就可以看看對方在和你談話的過程中,是對你比較有興趣,還是對鏡子里面的自己比較有興趣。”蔡康永這樣解釋他的環(huán)境個性論。
一般人的直覺是,既然對方對自己沒興趣,還有必要繼續(xù)交談下去嗎?但問題是,說話中到底是“我”比較重要,還是“你”更重要?
很多時候,你必須承認自己就是個聽話的角色,向你傾訴的人也許需要你給他一點建議,但并不一定會喜歡另一個人也不斷地插話進來,宣稱“我也有過類似的故事”。
如同你總是覺得自己的故事最重要,自己的話題最有趣,讓對方聊自己,他也會更有說話的興趣。
不斷把話題丟給對方的時候需要把自己當(dāng)作足球比賽里的后衛(wèi),懂得自己的最大責(zé)任是傳球,可參考的實用技術(shù)包括:“自己的問題要短,讓對方的回答更長。問得越具體,回答的人越省力,回答的人越省力,就越有力氣和你聊下去?!?/p>
這是說得好話和會說話的最大區(qū)別,前者能做到聽眾連晚上做夢都全是你,而后者,就像蔡康永說的,你需要懂得,你不是英國女王,離場時不必驚動大家。
做自己和沒禮貌只有一線之隔,永遠不要吝惜贊美
“每次聽到別人說:‘我這個人說話就是比較直,我就開始冒汗,因為接下來一定會有一些被他歸類為直接其實挺刺耳的話出現(xiàn),比如‘你今天氣色怎么這么差‘最近胖嘍‘怎么還不結(jié)婚。”這話聽著真不像是百無禁忌的小s會抱怨的。
但事實是,做自己并不是可以不懂禮貌的借口。
蔡康永說他喜歡研究說話,是為了從中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guān)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別人在想什么,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論語》說“不因言舉人”,對話令人格的無所遁形在于,除了語言的技巧,它不可避免地要暴露出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相對于人的情感交鋒;有道無道十分明顯。
“別人罵你一句,你回罵他一句,這就叫吵架。別人贊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贊美,這就叫社交?!?/p>
蔡康永是無條件贊同贊美在說話中的重要性的。
在他看來,故意去捏造贊美那當(dāng)然虛偽,但如果是真的聽說過,就算是轉(zhuǎn)了三四手的贊美,也一定要不吝傳達給當(dāng)事人,這樣不僅會讓聽的人很高興,而且比你自己一味說一些空洞的贊美,要可信很多。
應(yīng)酬不是打牌,不用全力以赴或填太滿
英文中有句話叫“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說話討人喜歡,數(shù)量和頻率并不是關(guān)鍵。
覺得寡言就等于不會說話,以及害怕冷場是連許多靠說話吃飯的主持人都會患上的說話綜合征。他們不能接受談話的中間存在空當(dāng),他們無法擺脫一個話題陷入僵局的噩夢,他們?nèi)⒓优蓪?,永遠是從頭到尾都在炒熱氣氛。蔡康永形容說,“好像網(wǎng)球發(fā)射機,只顧發(fā)射沒感情”。
而對以為談話遇到瓶頸,多講笑話總是沒錯的人,他則評價說,講笑話像翻跟斗,翻得好不好姑且不說,但其實很少人喜歡跟一個沒事就翻跟斗的人一起走路的。
處理一個死結(jié)最快的方法是什么?正確答案是:直接把結(jié)剪掉。
同樣,一個談不下去的話題,其實根本不必用力挽救,另開一個話題即可。
“如果在相聚的兩小時里面,你有三次讓對方開心地笑,那對方應(yīng)該是絕對不會記得你曾經(jīng)提過幾個無聊的話題的。”
事實上,說話中的適時停頓和空隙也是一種技能。
另一個以會說話出名的臺灣作家吳淡如說過一個故事,有位企業(yè)家很不喜歡某一種員工:在他講話時為了表示積極肯定,一直說“對,對,對”,問題在于“對”得不對節(jié)拍,反而給人一種企圖打斷談話的感覺——對得不是時候,也是錯了。
But,我們?yōu)槭裁匆獙W(xué)習(xí)說話的技巧?
說好的做自己呢?不是說不合群也沒關(guān)系嗎?
唔,蔡康永曾經(jīng)出過一本《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他自己是這樣推薦這本書的:“讓已經(jīng)很討人喜歡的你,在未來會更討人喜歡?!?/p>
就是這樣,誰又真的會討厭被人喜歡呢?
這家伙果然很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