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成波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193-01
關于數學課堂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帶著課標進課堂
課程標準是一科教學的指導思想,如今的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學思想,積極探索,把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精心備課。新的教材、新的教學方式、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等多方面都對現在的數學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因此只有置身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zhàn),去理解和感受,去總結和反思,才能有所突破。
2.精巧教學
"精"是指教師課前要精心備課,要做好本節(jié)課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師必須要明確本節(jié)知識與前后知識的聯系,心中有清晰的知識脈絡和體系。課堂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主陣地,我既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fā)展,既學習知識,又感受生活。在教學活動過程當中,突出知識生成過程,注重學習效果,因此又要突出一個"巧"字,實際教學中,有經驗的教師未必會按照課前的備課去教學。"巧"的另一層意思就是教師要提高教育教學藝術。比如,當聯系到生活實際問題時,語言或風趣幽默、或夸張搞笑,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要點,重視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選好切入點,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思想也受到熏陶。
3.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1 語言幽默,態(tài)度和藹。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態(tài)度和藹可親方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繪聲繪色才能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例如,在教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我一邊板演,一邊給學生總結了口訣:"先去括號,后排隊,分別相加,再相減。"這樣的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啟迪思維,巧設提問。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實施啟發(fā)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思維、開發(fā)智力。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指出:"盡量通過問題的選擇、提法和安排來激發(fā)讀者,喚起他處理各種各樣的研究對象。"例如,在講指數時,我讓學生猜想:將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折50次將有多厚?學生通過一系列小問題的思考并逐一解決,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因此,巧設提問,可以較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3.3 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引用一些學生熟悉、比較直觀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簡明。例如,數軸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講數軸前,我先介紹溫度計的讀數,再由溫度計抽象化成數軸。絕對值是學生很難理解的一個概念,他們大多只是機械地記憶當a<0時,|a|=-a,但當x<2時,卻不會化簡|x-2|。因此,在教學時,我以具體的數來分析并加以引導,如當x=1.9時,|x-2|=|1.9-2|=|-0.1|=-(-0.1)=0.1;當x=1時,|x-2|=|1-2|=|-1|=-(-1)=1。由此推斷出:當x<2時,x-2<0,因此,|x-2|=-(x-2)=2-x。如此深入淺出的描述,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
3.4 趣味教學,增加吸引力。初中數學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課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試一試"、"談一談"等欄目,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對求知欲旺盛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誘惑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動腦、觀察、想象的能力。如"勾股定理"中介紹勾股定理的歷史和中外古代數學家探索和發(fā)現勾股定理的趣事;畫圖中介紹"哥尼斯堡七橋問題"、高斯十七等份圓周。事實證明,趣味教學穿插于課堂,不僅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統(tǒng)一知識體系,做到舉一反三
總復習的第二階段,要特別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初中數學知識加以系統(tǒng)整理,依據基礎知識的相互聯系及相互轉化關系,梳理歸類,分塊整理,重新組織,變?yōu)橄到y(tǒng)的條理化的知識點。例如,初三代數可分為函數的定義、正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數、二次不等式;統(tǒng)計初步三大部分。幾何分為4塊13線:第一塊為以解直角三角形為主體的1條線。第二塊相似形分為3條線:(1)成比例線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3)相似多邊形的判定與性質;第三塊圓,包含7條線:(4)圓的性質;(5)直線與圓;(6)圓與圓;(7)角與圓;(8)三角形與圓;(9)四邊形與圓;(10)多邊形與圓。第四塊是作圖題,有2條線:(11)作圓及作圓的內外公切線等;(12)點的軌跡。這種歸納總結對程度差別不大、素質較好的班級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共同去做,即由學生"畫龍",教師"點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級由教師歸類,對比講解,分塊練習與綜合練習交叉進行,使學生真正掌握初中數學教材內容。
5.分類思想、分類方法的滲透
數學學習離不開思維,數學探索需要通過思維來實現,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逐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既符合新的課程標準,也是進行數學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入點。
分類討論思想,貫穿于整個中學數學的全部內容中。需要運用分類討論的思想解決的數學問題,就其引起分類的原因,可歸結為:①涉及的數學概念是分類定義的;例如,在學了有理數的有關概念之后對數的歸類,要注意引導選擇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②運用的數學定理、公式或運算性質、法則是分類給出的;例如,含絕對值的問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問題。③求解的數學問題的結論有多種情況或多種可能;如動點問題。例:點A(2,0),點B(0,-1)問在y軸上是否存在一點P,使得⊿APB為等腰三角形。④數學問題中含有參變量,這些參變量的取值會導致不同結果的。應用分類討論,往往能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分類的過程,可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周密性,條理性,而分類討論,又促進學生研究問題,探索規(guī)律的能力。分類思想不象一般數學知識那樣,通過幾節(jié)課的教學就可掌握。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生在學習的各階段的認識水平和知識特點,逐步滲透,螺旋上升,不斷的豐富自身的內涵。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通過類比、觀察、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對分類思想的主動應用。
6.加強操作,讓學生感受知識地形成過程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開放是在手指上的。"足可見操作的重要性。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操作使外部活動向內部活動轉化的杠桿,順應了兒童好動的特點,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嘗到了學習活動的樂趣,獲得了成高能夠的體驗,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不斷地增強學習興趣,提高理解能力。
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輕視學習過程,這是傳統(tǒng)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導致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的匱乏和學習興趣的低下,同時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即死記硬背。只注重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學習知識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顯降低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要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我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進行多種形式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加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fā)展多種思維方法和多樣的有了多個模式學習方式。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發(fā)展了思維能力,增加對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