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文?張慶順
引言
在歐洲,曾經一代又一代工匠不遺余力、奉獻畢生建造一座精美絕倫的人神對話之所——基督教堂。人們總是在教堂神秘變幻的光影中體驗著教堂的神圣、接受上帝的洗禮。隨著宗教教義的發(fā)展,教堂內部空間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從十字拱頂到繁復的飛扶壁、尖券等結構,每一次變化都是營造者為更好體驗空間,感受神圣,追求光影變幻的竭力探索。
神圣的空間
任何建筑空間都是以人為中心才變得有意義,而教堂正是一個需要極度注重人體驗感受和需要渲染氛圍的空間。空間中的光影對知覺和體驗的影響深刻而令人難以忘懷,空間因為光線而得以展現,教堂也因有了光線而獲得生命。
眾所周知,與人相關的內部空間尺度極大地影響著人的情感和行為。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點、線、面、體等幾何元素在人的知覺中有一定的表現品質,這種形式不是邏輯推理的產物,而是人們心理空間與環(huán)境空間的一種呼應。鄭時齡在“體驗與交融——領悟建筑空間”一文中說:“那些令人愉快的建筑空間大都是因為他們在尺度、形式、特征上與他們所要服務的主旨相適應。”而尺度、特征等因素恰恰是人們所能感觸到結構形態(tài)在室內所帶來的點、線、面的直觀呈現。光影所形成的氣氛需要所視、所感的綜合體驗。教堂結構形態(tài)所帶來的內部結構構建豐富了光的氣氛和人的感觀,使其靈動生活,結構形態(tài)和光影則成了教堂生命的載體。陽光射入教堂遇到空間中的結構構建發(fā)生改變,或被阻擋,或被過濾,也或被反射。教堂內部的結構形態(tài)帶給人難以忘懷的感官體驗。建構材料所帶來的質感、營造的空間虛實、透明度等在光線的作用下更加生動清晰。教堂內部形式、空間輪廓在強烈的光線下有了明亮色度和深沉陰影的比照,它們在光與影的交界處和轉折處被明確限定。此時,光線、陰影、肌理、空間質感等物質與時空交融,給在此空間中的人獨特體驗。這就是教堂空間的獨特之處,它通過色彩、質感等極力渲染某種空間氛圍,讓人寂靜地沉思冥想,這種永恒的感覺沉淀在朝拜者的記憶深處。
羅馬時期的教堂,無論是萬廟式的穹頂結構還是有兩排石柱結構的教堂,其光線大多來源于教堂上部,室內神秘而昏暗。進入中世紀以后,哥特式教堂連續(xù)的尖拱和纖細的石柱已讓教堂形式煥然一新,大量扶壁柱、尖拱券等豎向視覺感觀構件使教堂具有強烈的升騰感,人神關系更加疏遠神秘了。光線成了鞭撻哥特教堂技術改進的永恒主題。為了采光自由,工匠們一次次改進哥特教堂的結構,使其更輕盈靈活。在技術與藝術的反復磨合下,繁重的外墻上可以開啟高大的側窗。而哥特教堂的骨架劵等內部結構構件正是在側高窗傾斜進來的光線中越發(fā)清晰、明確,給人強烈的感觀體驗。
光與建構技術
新結構、新技術以及新建筑形態(tài)層出不窮,然而現代教堂對光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終如一。新技術帶來多變的教堂空間,現代教堂不會再有歐洲傳統(tǒng)教堂那些繁復的結構構件了,多樣新奇的結構形態(tài)使得現代教堂空間氛圍靈活多變——歡快明亮、莊嚴肅穆、神秘迷幻、柔和溫馨,它們代替了傳統(tǒng)教堂單一冷峻莊嚴的氛圍。
教堂不同的建構形態(tài)使得內部空間出現了各異的結構構架,有的建筑師會基于某種出發(fā)點極力渲染這種構筑物,將其運用為教堂整體的構成元素。不論是出于什么原因,從教堂整體建構形態(tài)著手所帶來教堂內部的建構形態(tài)的影響是奇妙的、豐富感知的。
因建構形態(tài)帶來奇妙光體驗的典型教堂是位于西雅圖大學的圣.伊格內修斯教堂。建筑師霍爾從建筑形態(tài)入手,使其表現出一種自然的意向,光線通過該教堂基座上的7個“光瓶”射到室內,彩色玻璃在光的作用下將體量分解,對立的色彩波動塑造出具有強烈宗教氛圍的空間。
霍爾對光線的迷戀表現在此。他使用了不同透明度的玻璃窗來逐漸模糊人們的視線。沿著行進路線,人們從能清晰看到外部景色,到透過半透明玻璃窗看到模糊景色,再一直到最后光線通過彩色玻璃窗的分解透射到室內墻面。這些精心的設置都表達一種從室外到室內,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活躍到沉思的轉變。他還利用各種彩色玻璃和涂有色彩的垂壁將自然光分解散布在室內空間,表現出一種自然的意向。建筑空間在白天與夜晚恰好翻轉,白天的實體在夜里消失,而夜晚各種人造光源營造了流動絢麗的空間,凸顯了白日里透明的體量。
在“色彩空間”概念中,色彩是通過光的照射反射到人眼睛而產生的一種視覺效果?;魻栒J為光影從來不說單純的顏色,而是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圣.伊格內修斯教堂中,光線投射在教堂粗糙的混凝土地面和拋光的白墻面上,隨著時間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理性地營造出神秘感,拉近了人和神的距離。在其懺悔室中,紫色反射光中漫射的橙色光芒引起人強烈的情感共鳴。屋頂的光線投向不同方向, 通過色板的反射透過屋頂照亮夜空,呈現出建筑師所追求空間中光的戲劇性力量,召喚著人們來參加晚間儀式。
瑪麗奧.博塔設計的伊夫利大教堂位于法國伊夫利新城,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 能容納1230 人。這座教堂形體非常自律,其主體體量是一個敦實粗矮的圓柱體,柱頂是一個傾斜的截面,原本沒有方向性的圓柱體因而有了主次辨識度。教堂建筑的表面處理是博塔本人極具代表性建筑語言,考究的紅磚砌筑形成了富于韻律的圖案紋理,隱約傳遞出一些古典氣息。傾斜的屋頂是伊夫利大教堂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在該斜切面的內部鑲嵌著一塊巨大的玻璃頂棚,頂棚上是很有特色的金屬勒劃分圖案:一根金屬勒從中間自高向低把頂棚的玻璃分為兩半,兩邊分別有很多金屬勒自低向高呈 45 度角從中間一根斜插出來,并且平行排列。這種頂棚的處理和圖案的劃分,使得大斜面屋頂像一個日晷,不同方向的陽光穿過屋頂產生的影子使你立刻明白了自己的方位。光影與教堂內部的條紋不斷變化著相交的角度,光影隨時間移動,室內氛圍變幻靈活,給禮拜者豐富的感官體驗。
小結
因建筑建構形態(tài)帶來教堂內部空間豐富變化的教堂層出不窮。其豐富的建構技術使得內部空間獲得豐富的層次及非常的尺度感,當光線入射其中,便與其相互作用,或產生有韻律的光影,或產生類似構架的投影,當時光流逝時,帶給使用者豐富知覺體驗。
建構技術對現代教堂設計的影響,表面上看是對形體造型等方面的介入,但其所帶來的教堂內部空間構架卻給光營造帶去了更多影響,使得空間更有光影的律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感觀體驗。經典聞名的朗鄉(xiāng)教堂和光之教堂,從形態(tài)設計的角度解讀,它們都是極簡樸素的鋼筋混泥土構造,貌似教堂的內部空間并有任何本文前述的豐富構架,但正是這樣極簡樸實的建構形態(tài)使得內部空間干凈、純粹。光線進入教堂后并不會發(fā)生太大變化,它們只是純粹的接收呈現已被入射介質上采光口根據大小、深度、材質等因素處理過的光線。 簡單純粹的教堂空間完全接收光線的各種變化,帶給人神秘而又強大的宗教體驗。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
作者簡介: 張譯文(1991-),女,漢族,貴州貴陽人,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建筑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文化及美學、城市與建筑減災防災;
張慶順(1974-),男,副教授,博士,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山地城鎮(zhèn)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山地人居環(huán)境及山地建筑創(chuàng)作理論、建筑文化及美學、城市與建筑減災防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