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麗,楊建娣(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崇左 532200)
?
東盟中越貿易背景下桂西南邊境民族文化安全教育探究
王文麗,楊建娣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崇左532200)
摘要:文章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探究了中國入世與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建成背景下廣西邊境民族文化安全的發(fā)展變化及存在問題,尤其是立足于廣西與越南的邊境貿易和民族文化安全的具體狀況展開調查和研究,并進行相關統(tǒng)計歸納,發(fā)現貿易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文化內涵的流失,對文化安全產生一定的沖擊。為了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影響力,文章簡要提出了構建桂西南邊境文化安全教育體系的對策。
關鍵詞:民族文化安全;問卷調查;桂西南邊境;中越貿易
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東盟中越貿易的發(fā)展及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情況,在此發(fā)展背景下研究中越貿易發(fā)展對文化安全的影響,提出構建桂西南邊境文化安全教育體系的對策。
(1)研究對象。本研究對廣西西南邊境的部分邊貿公司員工、中小私營企業(yè)主、教師及居民等進行了調查。選擇上述人員作為受試者的原因有3個:①本研究針對的地區(qū)為桂西南邊境地區(qū),所以受試者所在地區(qū)位于廣西西南邊境并與越南接壤的崇左;②此次研究以東盟中越貿易為背景,受試者中包括從事邊境貿易者和邊貿公司員工;③由于研究的預期目標在于提出構建桂西南邊境文化安全教育體系的對策,構建體系的主體為邊境學校,所以了解邊境學校中教師的觀點是十分重要的。
(2)研究工具——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一共16個單選題。問卷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4題,旨在了解受試者的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齡、學歷、民族及身份職位;第二部分為第5~9題,旨在調查東盟中越貿易背景下文化的交流及傳播情況;第三部分為第10~11題,旨在探究貿易對文化及文化教育的影響;第四部分為第12~16題,旨在了解受試者對邊境學校開展文化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所持態(tài)度。
研究者前往憑祥、龍州、寧明等邊境地區(qū)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了解民族文化,考察邊貿活動,進入邊貿公司和邊民互市貿易地區(qū),隨機發(fā)放調查問卷。另外,闡明問卷采取不記名的方式,所收集的資料僅作調查研究之用。給予受試者足夠的時間填寫問卷。實際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15份,有效率為76.67%。
3.1調查問卷的結果及討論
首先分析東盟中越貿易背景下文化的交流及傳播情況:崇左邊民和越南邊民接觸最主要的事由,72.17%的人認為是進行買賣等交易活動,可見貿易在中越邊境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另有15.65%的人認為信息文化交流是邊民往來最主要的事由,說明人們除了商業(yè)往來,還對文化交流有一定的重視。
在語言使用情況方面,115位受試者中有67人認為是普通話,21人認為狀語是最常用的,13人認為是越南語。在邊境地區(qū)貿易過程中使用壯語這種少數民族語言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播方式。受試者認為越南語是貿易往來中最常用的交際語言,是因為他們長期與越南邊民往來,不可避免地要聽明白并運用越南語進行日常溝通,因此他們便在自己母語的基礎上多掌握了一門語言,外來的語言也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沖擊。
被問及中越邊境貿易中對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方面時,55.65%的人選擇了語言,在貿易活動中,人們的交流離不開語言。同時語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另外,有34.78%的人認為邊境地區(qū)少數民族傳統(tǒng)民俗是最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是與民族共同存在和發(fā)展的,是民族特征和個性內涵的物質和非物質形式的體現。
關于“中國能輸出產品,不能輸出價值”,53人認為是有一定道理,28人表示贊成,有34人表示不贊成。這些數據說明中國需要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一個國家有了文化影響力,才更具有吸引力。中國向世界輸出價值觀后,世界各地的人們會更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國留學,全球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會更愿意看中國電影大片,消費者們更愿意購買中國品牌。
綜合上述結果,文化的交流在貿易活動中非常重要,民族文化應該得到保護與傳承,中國應該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化影響力。
接下來對問卷的第三部分(第10~11題)進行分析,探討貿易對文化及文化教育的影響:當問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做法對民族文化是否有影響時,56.52%的人認為沒有太大的影響,是因為沒有意識到經濟的發(fā)展對于文化的雙重性作用。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對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支撐作用,同時,文化對經濟的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加快發(fā)展的過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開發(fā)手段會造成文化內涵的流失,這時文化變成了一種手段。也有38.26%的人認為會導致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即以文化作為輔助或主要手段來實現商品銷售和資本增值。
中越邊境貿易的增長對青少年受教育的影響方面,63.48%的人認為會使得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從商,10.43%的人認為貿易的繁榮會激勵青少年子承父業(yè)。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民族文化不僅受到本國流行文化及都市文化的沖擊,還受到鄰國越南文化的影響,以致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生活的結構和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變化,因此大多數本可以繼續(xù)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會選擇經商,或者繼承家族的產業(yè)經商。由此可見,貿易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文化內涵的流失,對文化教育產生一定的沖擊。
最后分析問卷的第四部分(第12~16題),此部分涉及邊境學校文化安全教育的開展:115位受試者中僅有18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詳細了解,50人對其一般了解,35人略微了解,12人不了解,說明要通過教育來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和滲透其中,使之成為貫通教育全過程的核心內容。
雖然56.52%的人覺得現在學校進行的思想政治與文化教育有好處,僅有2認為思想政治與文化教育浪費學生大量時間,沒有好處;但是還有36.52%的人持中立的態(tài)度,覺得現在學校進行的思想政治與文化教育一般,因為他們并未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學校的思想政治與文化教育及其意義。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與文化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它的積極意義并未立即體現出來,不易被人們所察覺和認可。綜上所述,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校開展文化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
3.2建議
(1)開展國民身份認同教育活動。國民身份認同是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身份認同形成自我認識,國民身份認同形成國家認識。于中國而言,就是一個人是否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對中國是否有自豪感和歸屬感。學校作為向學生傳授知識、塑造學生價值觀念的專門場所,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從而在培養(yǎng)學生國民身份認同意識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升國旗、貼宣傳標語、開展專題講座、舉辦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形式。學校還可以利用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鼓勵學生到邊境去,到邊貿互市區(qū)了解邊境貿易的發(fā)展,感受邊境地區(qū)的異域風情,或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歷史名勝等,讓他們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增加對民族的責任感。
(2)把民族文化作為翻譯語料庫的研究素材。語料庫在語言學中指大量文本的集合,其中文本(稱為語料)大多經過特殊處理,具有獨特的格式類型及符號標記,特指計算機存儲的數字化語料庫。在創(chuàng)建翻譯語料庫,選擇語料時,可以選取飲食、服飾、生產工具等物質文化和文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等精神文化作為語料源。兩個不同民族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兩個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翻譯是文化傳播中信息轉換的橋梁。把民族文化作為翻譯語料庫的研究對象,在翻譯教學中既可以豐富學生關于民族文化的知識,使學生對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又可以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播。
通過相關統(tǒng)計歸納,本研究發(fā)現貿易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文化內涵的流失,對文化安全產生一定的沖擊,因此有必要針對邊境學校創(chuàng)建民族文化安全教育體系。
Exploration about Nationalculture Security Education of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WANG Wen-li,YANG Jian-d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Guangxi 5322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explores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development chan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Guangxi,especially based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Guangxi and Vietnam border trade and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and related statistical induction.It is found that trade growth in a certain extent will result in the los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having a certain impact on culturesafety.To protect the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create cultural influence,the article briefly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safety education system at southwest border of Guangxi.
Key words:national culture safety;questionnaire survey;Southwest border of Guangxi;Trad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80X(2016)05-0098-02
收稿日期:2016-04-02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qū)2015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東盟中越貿易背景下桂西南邊境民族文化安全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510604033)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文麗(1994-),女,廣西北海人,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商務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