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彥秋
讀魯迅小說《孤獨者》
顧彥秋
《孤獨者》是魯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創(chuàng)作的一篇小說,收錄在短篇小說集《彷徨》中。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獨具個性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親手造就的“獨頭繭”中品味孤獨,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向社會作絕望的反抗。細讀文本,魏連殳作為一個“孤獨者”之精神特質(zhì)逐漸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獨”?他又為何要選擇一種自我毀滅的結(jié)局?這都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魯迅小說《孤獨者》
《孤獨者》是魯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創(chuàng)作的一篇小說,收錄在短篇小說集《彷徨》中。細細品味,會發(fā)現(xiàn)值得思考的問題。
魏連殳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個性主義者。在連小學都沒有的寒石山村中,只有他是出外游學的學生,他是村人眼中的一個異類,常有古怪事跡傳出;魏連殳喜歡發(fā)表沒有顧忌的言論,遭致別人的攻擊和討厭;對于人際交往他總是很冷淡,也不愿接受愛情和婚姻,反而愿意親近孩子和失意之人;他向來一有錢來即隨手散去,沒有什么儲蓄。凡此事例還有很多。深入文本,筆者感受更多的是蘊藏在這獨特的個性主義背后的一種脈脈溫情。魏連殳是一個具有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他性格充滿著一種良善和純真,一種溫情的人道主義精神。
魏連殳的“溫情的人道主義精神”首先體現(xiàn)在他與祖母之間。魏連殳的祖母并非他的親祖母,只是他父親的繼母。就是這樣的祖母,“終日終年的做針線,機器似的”,供養(yǎng)整個家庭,并在他父親去世后,繼續(xù)辛苦勞作,撫養(yǎng)他長大成人,進學堂,有了事做??梢哉f祖母的一生對魏連殳產(chǎn)生了很強烈的影響,他感受到了祖母一生貧困坎坷的命運和她內(nèi)心的悲苦與孤獨,甚至認識到世上這樣的人還很多??梢哉f,魏連殳對祖母的感情不止局限于孝,更多的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同情。此外,文本時常流露魏連殳對貧苦下層人民的關(guān)懷,如:“贈器具給女工并借房屋給她居住”、“常喜歡管別人的閑事”和“倒很親近失意的人”,這亦是主人公身上社會良知與人道溫情的表現(xiàn)。
而小說中魏連殳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更加表明他內(nèi)心的那份帶有“溫情”色彩的夢想和性格中的純善。魏連殳在成人的世界不喜交際,對人總是冷淡,然而每次見到孩子卻“眼里即刻發(fā)出歡喜的光來”,“不像平時那樣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寶貴”,他時常給房主家的孩子買小禮物,聽說孩子生病“竟急的他臉上的黑氣愈見其黑了”。在他眼里,孩子總是天真,孩子沒有大人的壞脾氣,后來的壞是環(huán)境教壞的,他也因此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只要改變環(huán)境,便可杜絕人之壞。
在小說中,“我”在魏連殳落魄之后和他有過一次談話,所探討的便是魏連殳“孤獨”的人生態(tài)度,“我以為你太自尋苦惱了。你看的人間太壞……”,“你實在是親手造了獨頭繭,將自己裹在里面了”。這兩句話可以看作是魏連殳人生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魏連殳對身邊的人總是充滿戒心,他認為本家的兄弟無論做什么都是在算計他的房產(chǎn);對于友人來訪,他以為只是對閑來無事將他當作消遣資料;對于自己失業(yè),他也覺得是意料之中,“無足怪,而且無可談”,對人心背后的工于算計習以為常。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認為孩子總是天真,卻反被“天真”的孩子傷害了,加深了他的“孤獨”。
魏連殳孤獨的根源在于他長久以來被愚昧的群眾視作“異類”,與他們處在一種緊張的對抗關(guān)系之中。在文本最后,作者借大良們的祖母、“那三角眼的胖女人”的描寫諷刺地昭示了這一切。這個愚昧勢利的婦人把魏連殳以前對孩子的愛護看作是怕孩子,“比孩子們見老子還怕,總是低聲下氣的。”;在魏連殳“恭喜了”、“交運了”之后,對于魏連殳讓孩子們“學狗叫”、“磕響頭”等不雅行為她卻反而認為是好的。處于和這些令人可笑、可悲、可嘆的愚昧群眾的緊張對峙中,能不使人感到孤獨么?而魏連殳在“孩子問題”上看法的顛覆,更直接沖擊了他的價值觀和人生希望,這應(yīng)該就是一種知識分子覺醒后又感到無能為力的孤獨吧?
當“孤獨者”在生活中陷入困頓潦倒,在精神上又遍尋不到出路,魏連殳便徹底喪失了自我,選擇用一種“自戕式”的“復仇”來對這個社會作最后絕望的反抗。從魏連殳最后的來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內(nèi)心最后的矛盾掙扎:“我已經(jīng)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以往的魏連殳對于這個世界雖時常流露悲觀,但身為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他仍有自己的信仰與追求。在經(jīng)歷種種變故之后,他清醒地認識到這個世界不會改變,人心不會改變,封建等級觀念深重的人心寒冷了他人道主義的愛人之心,外界嚴峻險惡的形勢威逼著他生存的可能性。所以他要復仇,向這個腐朽的社會和人心復仇,而復仇的方式卻是“自我毀滅”。
他做了杜師長的顧問,開始在家中客廳與先前自己厭惡的人迎來送往,也不真心對待孩子了,讓他們“學狗叫”、“磕響頭”來作消遣。然而這究竟是報復時代和社會,還是報復自己,這樣的“復仇”究竟有何意義,我們已經(jīng)說不清了。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