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葉 陳長琦
?
宇文氏東遷時間及與拓跋鮮卑的關系
李海葉陳長琦
摘要:宇文氏是魏晉時期東部鮮卑的重要一支,因史料缺乏,其早期的部落起源與發(fā)展進程存在諸多疑點。根據(jù)對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的考察,宇文部在西晉太康初期(280283)東遷進入遼西以前,曾長期與拓跋部共居于內(nèi)蒙古陰山草原地區(qū),為其隸屬下的部落。西晉太康初期方趁著力微死后諸部離叛的大動亂,脫離拓跋部的羈絆,東遷進入遼西地區(qū)。宇文部為隸屬于拓跋鮮卑的草原部落,拓跋部及慕容部又為隸屬于檀石槐集團下的鮮卑部落,此后宇文部東遷進入遼西地區(qū)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又為慕容部所吞并,再歷經(jīng)半個世紀,慕容氏連同此前就進入其政權下的宇文部又為拓跋鮮卑所并。宇文氏與拓跋及慕容鮮卑之間紛繁交錯的關系,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部族之間最終走向兼并融合的一個較典型個案。
關鍵詞:宇文氏;拓跋鮮卑;陰山地區(qū);太康年間
宇文氏是魏晉十六國時期東部鮮卑的重要一支,曾與拓跋鮮卑、慕容鮮卑一起對北方草原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但由于史料缺乏,其早期的部落起源與發(fā)展進程存在諸多疑點。關于其世系,拙作《關于宇文部世系的進一步考辨與補充》在王希恩《宇文部東遷時間及隸屬檀石槐鮮卑問題略辨》和楊翠微《北周宇文氏族屬世系考辨》兩文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考辨與補充①李海葉:《關于宇文部世系的進一步考辨與補充》,《史學月刊》2009年第8期;王希恩:《宇文部東遷時間及隸屬檀石槐鮮卑問題略辨》,《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4期;楊翠微:《北周宇文氏族屬世系考辨》,《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1期。,認為王希恩關于《周書·文帝紀》中的宇文部大人“莫那”與《魏書·匈奴宇文莫槐傳》中的“莫槐”系一人的看法是正確的,從而解決了宇文部早期的世系傳承這一重要問題。與此相關聯(lián)并且牽涉到宇文部族發(fā)展的另一重大問題就是宇文部的東遷時間。王希恩在上文中對此作了一個大致判斷,本文擬對宇文部東遷的具體時間繼續(xù)進行考證,這不僅是澄清宇文部早期部族發(fā)展進程的重要問題,而且涉及與拓跋鮮卑的歷史關系,對早期拓跋鮮卑史乃至整個魏晉十六國時期北方草原民族關系的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周書·文帝紀》明確記載:宇文部大人莫那“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②令狐德棻:《周書》卷一《文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第1頁。,則宇文部從內(nèi)蒙古陰山地區(qū)東遷進入遼西之事毋庸置疑,關鍵是其時間。對宇文部東遷的時間,史籍無明確記載,史學界較為流行的看法是發(fā)生于公元2世紀以前。王希恩否定了這一看法,認為宇文部的東遷時間大約在公元三世紀中后期,原因有二:第一,史籍記載的宇文部大人莫槐即莫那,王文和拙作《關于宇文部世系的進一步考辨與補充》已有詳盡的考述,不再贅言;第二,《魏書·序紀》北魏拓跋綽七年和《資治通鑒》西晉惠帝元康三年都記載有“鮮卑宇文莫槐為其下所殺”③魏收:《魏書》卷一《序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頁;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八十二“晉惠帝元康三年六月”,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613頁。,拓跋綽七年和西晉元康三年為公元293年,則莫那(莫槐)死于293年,據(jù)此可推斷出莫那的東遷時間大約在公元3世紀中后期。
王希恩基于莫耶生卒年及世系傳承基礎上的判斷是準確的,但未盡見相關史料,所以未能得出具體時間。目前可見到的與宇文部的東遷時間有關的史料有三條:
第一,即宇文大人莫那的卒年,王希恩只使用了這一條,故僅判斷出莫那東遷的大致時間。我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縮小時間范圍。莫那死于293年,為部下所殺害,非自然死亡,其年齡應不超過70歲,假設其最早15歲時率部遷入遼西,則宇文莫那遷入遼西的時間不早于公元238年。
第二,《資治通鑒》西晉武帝太康六年(285)曰:“(初,慕容部)涉歸與宇文部素有隙,廆請討之,朝廷弗許?!?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八十一“晉武帝太康六年十二月”,第2590頁??疾焓鶉鴷r期慕容氏的歷史,慕容部早在涉歸的祖父莫護跋時就已于曹魏初年遷入遼西地區(qū),至涉歸時慕容部已在遼西地區(qū)生活了半個多世紀。涉歸死于太康四年,系公元283年,宇文部既與涉歸發(fā)生過沖突,則宇文部遷入遼西的時間應不晚于283年。
宇文部東遷至遼西后不久即與拓跋部建立聯(lián)姻關系。《魏書·序紀》曰:“平皇帝諱綽立,章帝之少弟也。雄武有智略,威德復舉。七年,匈奴宇文部大人莫槐為其下所殺,更立莫槐弟普撥為大人,帝以女妻撥子丘不懃(勤)。”*魏收:《魏書》卷一《序紀》,第5頁。關于拓跋部與宇文部聯(lián)姻時宇文部的在位首領,史書記載有歧義,參看李海葉:《〈魏書〉??币粍t》,《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4期。據(jù)《序紀》,宇文部大人普撥被立在平帝七年,為公元293年,《資治通鑒》系普撥被立于西晉惠帝元康三年(293)*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八十二“晉惠帝元康三年六月”,第2613頁。??剂謳帧吨袊鴼v代各族紀年表》,惠帝元康三年正是拓跋部平帝七年*陸峻嶺、林幹:《中國歷代各族紀年表》,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20頁、第633頁。。綜上所述,則宇文部首領莫槐(莫那)于公元283年遷入遼西,293年被殺,普撥被立,相當于拓跋部平帝拓跋綽在位時期。在這時期,拓跋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宇文普撥之子丘不勤。這與史籍記載的286年“平皇帝諱綽立,結束諸部離叛、威德復舉”的情況正相符合,與宇文部聯(lián)姻應該正是拓跋部加強聯(lián)盟關系、強化自身權勢的舉措之一。剛遷到遼西不久的宇文部就與拓跋部建立了婚姻關系,應該緣于此前在陰山地區(qū)與拓跋部的密切關系。
第一,關于宇文部的族源問題。
第二,王沈《魏書》關于檀石槐中東西三部大人的記載為何缺失“宇文”?
《三國志》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注引王沈《魏書》曰:
關于拓跋鮮卑和東部鮮卑的早期歷史和他們的相互關系,由于史料缺乏,學界紛紜,莫衷一是*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主張“同源說”(第13頁);王希恩《東部鮮卑覓蹤》主張“異源說”(《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但通過上文的考證,我們看到,在公元3世紀前后的北方草原,發(fā)生著復雜的、多層次的民族融合及同化,宇文部為隸屬于拓跋鮮卑的草原部落,拓跋部及慕容部又為隸屬于檀石槐集團下的鮮卑部落,此后宇文部東遷進入遼西地區(qū)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又為慕容部所吞并,再歷經(jīng)半個世紀,慕容氏連同此前就進入其政權下的宇文部又為拓跋鮮卑所并。同時考古材料亦顯示,拓跋鮮卑從內(nèi)蒙古東北部的發(fā)祥地,遷到呼倫貝爾湖區(qū),再到陰山之匈奴故地,沿著其遷徙路線,與生活在遼西、遼東地區(qū)的東部鮮卑,在人種上、考古文物上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證明他們之間早就存在著頻繁的血緣和文化的交融*田立坤:《鮮卑文化源流的考古學考察》,《青果集——吉林大學考古專業(yè)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論文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3年。。正是在這種無時無刻進行的聯(lián)系、融合、同化中,魏晉南北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時期的民族、部族走向最終的融合。
[責任編輯范學輝]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公元314世紀慕容氏譜系的構建及慕容氏民族及家族發(fā)展變遷研究”(14YJC8500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海葉,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陳長琦,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廣東廣州 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