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我喜歡生活在古城里,因為它承載和沉淀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但遺憾的是,上天并沒有給予我這份自小就期待的恩賜。
我喜歡生活在古城里,因為它靈魂上的、美感上的、味道上的、歷史上的東西,總是能恰到好處地吸引著我。到了湘西吉首的乾州古城,已是傍晚。晚餐后的我們就迫不及待地要走進它、親近它……
三門開
我們在這座擁有4200多年歷史的古城邊,萬溶江的對岸就是這座舉世無雙的城門。它是古城的南門,有3座城樓,開3道城門,中間一座是主樓,兩邊各一耳樓,布局成“品”字形,主樓與耳樓高矮錯落的搭配可以說是盡善盡美,這就是幾百年來聞名于世的乾州“三門開”。湘西旅游文化策劃人和攝影師龔先生介紹,“三門開”獨具匠心的設(shè)計,是居民生活、商貿(mào)交通、軍事防御的需要與特定地形完美結(jié)合的建筑典范,加上它布局得當,造型壯觀,用材講究,工藝精湛,建筑堅固,的的確確是我國古城建筑中的藝術(shù)瑰寶。
從“三門開”的里門往外看,是一堵城墻,城墻的外面就是萬溶江。想出城門,需要經(jīng)過此門,然后往左右兩側(cè)的另兩個城門走。站在“三門開”的里面往城門里看,是已經(jīng)落市了的街道,也就是古城“迎賓口”的所在。
雨后的古城,別有一番風(fēng)味。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在小雨的輕撫下,掛滿了流淌著歲月的記憶。地面上濕濕的、幽幽的,更加襯托出了它的古樸和凝重。4000多年來,不知道這里走過了多少人的身影,發(fā)生過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但在古城石板路上,卻留下了他們深淺不一的痕跡。
乾州古城,是湘西秘境的根。在古巷慢步,伴著夜色,你更能體會到它的神秘莫測。在這里,我的內(nèi)心不自覺地就進行了某種與古人的交流,冥冥之中,仿佛自己已經(jīng)“走進了古日子”。這條充滿魅惑的古巷,以其曲曲折折的身姿和特色突出的苗土建筑,向我們釋放著迷人而有些夢幻的色彩。
結(jié)束了今夜的漫步,自“三門開”長廊上,隔萬溶江往對岸望去,遠處的文峰塔依然在精神地矗立著,而寶塔周邊的人家,一半已經(jīng)安然入睡,一半?yún)s意猶未盡地敘說和暢想著幸福。
出了“三門開”,走在萬溶江上的吊橋上,眺望遠處的風(fēng)雨橋,此時的風(fēng)雨橋上顯然已經(jīng)沒有了白日里的熱鬧,雖然坐了一天的車,但我還是不想離開這醉美的夜色,不想離開這座令我流連忘返的古城。
胡家塘
因為要在胡家塘邊的一間苗家餐館吃晚餐,我有幸又一次走進古城,走進了著名的胡家塘。雖然天色有些陰,但空氣卻通透清爽。這個池塘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由大塘和小塘組成,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小塘里有一口古井,叫安瀾井,深不可測,相傳與萬溶江相通,是荷塘的水源之所在。這口井不僅解決了當?shù)匕傩盏娘嬎畣栴},還為保衛(wèi)乾州立下了汗馬功勞。1925年,川軍司令熊克武率十萬之眾圍攻乾州古城,當時乾州古城守軍和居民不足500人,但他們同仇敵愾,用磚石、滾木投擲,致使川軍死傷無數(shù)。后來川軍挖地道,用棺材裝火藥轟炸城墻,都不能破城,最終敗走。這一個月以來,古城里的守軍和百姓全靠喝這口井的井水來維持戰(zhàn)斗力。
由于胡家塘左靠文廟,面向三門開,是一個招財進寶之地,還出了許多人才:有武舉人高巡一、高輔清,文縣丞高福章,中華民國政府陸軍次長上將付良佐、陸軍少將高昆麓,書法家楊味蔬,著名哲學(xué)家周禮全等30多人。由于春節(jié)剛過,池塘里滿是落敗的衰荷,但我仍然可以想象在荷花伴著塘邊徽派建筑盛開的美妙畫面。
兩塘之間彎彎的石拱橋叫清風(fēng)橋。從橋上走過,右手邊是土地堂,供奉的是土地爺。當?shù)赝良易迦吮容^多,所以5~7家人會一起供奉一個土地堂。
乾州文廟
基于孔子的影響力,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建有不同時期的文廟。但乾州古城里的文廟在建筑風(fēng)格上與別處有很多不同,這座修建于清朝雍正七年的文廟,主要建筑有明倫堂、文昌宮、大成殿、大成門、狀元橋、欞星門、崇圣詞等,占地面積約4887平方米。文廟臨街有一道約18米長的影壁,影壁中間用瓦砌成菱形四瓣花窗,處街可窺其內(nèi)。窗兩邊各有一道門,左門上題的“德配天地”
意為廳校學(xué)宮,右門上題的“道冠古今”,表明這里是供奉孔子的地方。入學(xué)者從左入,拜孔者從右入。文廟都是按照左廟右學(xué)布局進行修建的,但因地勢比較窄,所以因地制宜,將學(xué)宮的部分建筑,建于前部分。
進得門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用紅色砂頁巖制成的四柱石坊,用蓮苞作頂,橫刻“欞星門”3個大字,意為“得士”“進賢”之意??邕^石坊門,有一半圓形水池,碧水清清,名叫月池,月池上有一座石拱橋,俗稱月宮橋,又叫狀元橋,凡學(xué)業(yè)有成者,必來踏橋、拜孔,表示謝恩,祈求前程遠大?;?qū)W子臨考前踏橋、拜孔必能功成名就,高中榜首。橋的兩邊還有兩棵高大的桂花樹,取登月折桂之意。池橋后有一排一層青瓦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留有中門,原來是供奉乾州歷代行政長官牌位的地方,名曰“名宦祠”,右邊供奉本土名人志士之牌位,名曰“鄉(xiāng)賢祠”,如楊岳斌、羅榮光、楊味蔬等人牌位。上世紀30年代末日軍侵略中國,東北淪陷,大量難民流入湘西,國立八中遷入乾州,此處為初女部分校,原國務(wù)院總理朱镕基的夫人勞安女士曾在此就學(xué)。此房歐式風(fēng)貌的窗戶就是那時改的,板壁上的“艱苦卓絕”4個字就是國立八中的校訓(xùn),為了保留這段歷史,維修文廟時仍舊保持原樣。
文廟里“名宦祠”的兩側(cè)外立面,在徽派建筑中叫“馬頭墻”,亦稱“封火墻”,顧名思義,有封火、防火之意。古代房屋多用木材造成,加上房屋修建密集,所以一旦發(fā)生火災(zāi),就會像森林大火一樣蔓延開來,所以設(shè)計了“封火墻”。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而高高的馬頭墻,能在相鄰民居發(fā)生火災(zāi)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墻又被稱為封火墻,不知這種典型的徽派建筑是怎么傳到了乾州古城,并且成了這里的主流風(fēng)格。
穿過中門,左右兩邊是東廡跟西廡,以前是供奉孔子七十二弟子牌位的地方。后用來作為國立八中的教室。正前方就是大成殿,殿前設(shè)置供皇帝參拜的“御道”,上雕盤龍圖案,此道只能皇上走,其他群臣或有功名者只能從左右進拜。
格朗渡
湘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格朗渡”,是一臺湘西原生態(tài)的民族文化節(jié)目,以祭祀文化為主線,分為《天》《地》《和》三大篇章,通過格朗渡與天地、祖先、神靈之間的對話來探究神秘世界,內(nèi)容融合湘西遠古土居民族、土家族、苗族等兄弟民族文化精髓,通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現(xiàn)場演示,傳遞神秘湘西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格朗渡”是湘西土著民族原始的圖騰,現(xiàn)代漢語譯作太陽樹。在湘西,有著眾多美麗的故事和傳奇,“格朗渡”就是這些傳奇中最為神秘的代表。傳說中,格朗渡生于天地混沌初開時,日吸天地精華,夜受甘霖珠露,盤根錯節(jié),頂天立地。祖宗神靈化為果,兒女子孫化成枝。年深日久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太平盛世身不見,子孫有求樹現(xiàn)形。土著居民對格朗渡的崇拜包涵了民族的祖先崇拜、天地崇拜、神靈崇拜。
這場演出中我最喜歡的是一個叫《梯瑪歌》的節(jié)目,《梯瑪歌》是一部珍貴的民族史詩,它既有對自然的崇拜、關(guān)愛、珍惜的一面,也有敢于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一面,在娛人娛神的法事過程中起到了抑惡揚善、勸人為善的作用。梯瑪具有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色彩。這種對宗教的信仰產(chǎn)生一種約束力,對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取向產(chǎn)生深刻影響。祖先崇拜孕育了土家人崇祖孝親的傳統(tǒng)美德,而自然崇拜則使土家族地區(qū)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氛圍和良好風(fēng)尚。
表演中有一項“秤桿提米”,一陶甕大米,經(jīng)過巫師的一系列動作,和口中念念有詞的咒語,把一個秤桿插在米里面,然后巫師穩(wěn)穩(wěn)地連秤桿帶大米、陶甕一起提了起來??吹竭@,覺得湘西“巫儺絕技”的神秘實在不是我們可以臆斷的。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綹巾舞,是苗族祭祀性舞蹈,該舞蹈是以手拿法器(綹巾)而得名。多用于儺愿、
稱桿提米
接龍、椎牛等祭祀活動之中。其舞蹈功能是壓邪、鎮(zhèn)惡、滅害、除災(zāi)、謝神、還愿等。綹巾由12~24條繡花布巾聯(lián)綴而成,長約40厘米,上帶寬3厘米,下端寬7厘米,由一根長30余厘米的木棒穿上作柄。每做完一堂法事,戶主必饋贈一條綹巾。因此,這種法器也是苗巫功果的見證。跳綹巾舞時,苗巫身穿紅色質(zhì)袍,頭戴黑色帽,帽頂縫一排豬毛,前面圍一道鳳冠。他左手握綹巾,右手握司刀?;緞幼饔小叭荨薄叭雒坊ā薄鞍菸逶啤薄鞍輰ⅰ薄帮w巾”“揚塵”等。其動作柔中有剛,莊重有力。其歌曲的節(jié)奏自由,可長可短,可隨引腔,但甩腔大都相同,以鑼鼓伴奏。
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tǒng)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反映的是土家人的生產(chǎn)生活。如狩獵舞表現(xiàn)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tài),包括“趕猴子”“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磨鷹閃翅”“跳蛤蟆”等10多個動作,已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擺手舞也是一個參與性非常強的舞蹈,要不是因為一直在拍攝,我定會入場跟著學(xué)一學(xué),跳一跳的。
苗繡
來到吉首,不能不說說苗繡。苗族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上古歷史如此密切地纏繞在一起,苗族的刺繡不僅熱烈奔放,而且蘊含著神秘悠遠的篇章,苗繡中的龍更以其豐富的意象與中華文明的開創(chuàng)歷程緊密地聯(lián)在一起。從殘存著“人神混同”“人獸混同”“自然物類混同”的原始思維特征的繡品中我們看到,苗族人民營造出的龍是那樣的率真稚氣、熱烈奔放、神奇壯麗、自由不羈。
苗繡針腳大體可分為繡、插、捆、灑、點、挑、串7種。一幅繡品,常綜合運用幾種針腳,或配合粘花、貼花、補花和堆花等手法來完成。苗繡的色調(diào)亦帶有強烈的夸張色彩,它常不按照真實物體的顏色配色,而是按其氏族的審美要求,大膽而靈活的加以運用;其色彩講究冷暖的對比,注重在強烈地對比之中取得一種色彩美的協(xié)調(diào),造成一種古樸又絢麗多彩的效果。
苗繡的歷史悠久,其裝飾紋樣的夸張變形,既著意于生氣勃勃的客觀對象的表現(xiàn),又有夢境般的幻想色彩;針法豐富多變,色調(diào)古樸協(xié)調(diào)而又鮮艷明麗。這些都使苗繡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成為我國裝飾藝術(shù)園地里的一朵奇葩。
陶藝
在古城里,我們遇見了非常熱情的陶藝傳承人和設(shè)計者陳秀滿老師,也欣賞了他的著名陶藝作品《苗寨秋歌》,同時也看到了陳老師其他惟妙惟肖的帶有強烈民族特色的陶藝作品。
關(guān)于陶器的起源有諸多神話傳說,當時的人們或許是由于年代久遠,淡忘了制陶的始祖,也或許是想把敬仰和感激之情依附于神靈身上,便產(chǎn)生了“神農(nóng)耕而作陶”“舜陶于河濱”“寧封子為黃帝陶正”“女媧摶土造人”等故事,表達了其對遠古歷史的追憶。
帶著強烈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責(zé)任,以陳老師為代表的新一代湘西陶瓷人,十分重視收集和整理湘西各地陶瓷的歷史,發(fā)現(xiàn)和采集湘西陶瓷的民族民俗造型及紋飾文化,查找和記錄湘西陶瓷技藝。在傳承和發(fā)展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間陶瓷手工技藝的基礎(chǔ)上,開發(fā)出了具有湘西民間特色的人物和陶藝作品,受到陶藝界專家的好評。
夜幕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悠悠古巷,飽經(jīng)歷史的滄桑,卻風(fēng)采依舊。青色的石板路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胡家塘邊,稍感寂靜,窗里人家,浸潤著溫馨。古老與現(xiàn)代的建筑,在光與塘、繡與陶的映襯下,勾勒出歷史與現(xiàn)代深刻交融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