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al
不同于許多科班出身的藝術家和設計師,法國著名首飾藝術家、歐洲頂級金工大師讓·馬克·瓦扎克(JEAN-MARCWASZACK)有著非常豐富的工作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他從藝術刀具入手接觸手工藝,并逐漸在高級珠寶和當代首飾領域聲名鵲起,其作品簡潔、凝練,意象流轉(zhuǎn)之間流露著藝術家獨特的浪漫氣質(zhì),以及其對個人情感的詩意表述。
讓·馬克·瓦扎克將早年從事機械工作的設計要求融入其藝術創(chuàng)作,形成了自身對于工藝幾近嚴苛的標準。他秉持著高級珠寶的品質(zhì)追求和服務精神,運用純手工打磨的頂級工藝,將首飾創(chuàng)作與人文情懷相結合,借助作品表彰自己對材料、對設計的獨特追求,及其超越物質(zhì)性的純粹藝術理想。
盡管缺少系統(tǒng)的繪畫訓練,馬克卻有著出眾的立體思維和動手能力,早在巴黎首飾學校進修期間就已小有名氣。在其十余年的高級珠寶設計生涯中,曾為多國皇室和諸多奢侈品牌的VIP客戶量身定做各種首飾,盡管在這一領域中取得了做人的成績,馬克卻始終認為高級珠寶只是實現(xiàn)個人藝術追求的必要途徑。他向往一種對于自我更為自由的表達方式,“在首飾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有許多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希望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作品”,并致力于尋找一種突破程式枷鎖的創(chuàng)作形式,作為一名藝術家而非設計師獲得更多創(chuàng)作的空間。
首飾作為其與外界進行溝通的媒介,馬克借助豐富的造型語言通過作品表達自己對于藝術和生活的理解。以情感為觸媒和創(chuàng)作原點,在他眼中材料的意義不單單只在于價值,更多的體現(xiàn)在其所能承載的情感內(nèi)涵和文化信息,他在作品中喜歡保留材料最本質(zhì)、最原始的形態(tài),追求對個人設計理想的極簡表述,反對為設計而設計的刻意修飾,他認為“通過雙手所產(chǎn)生的轉(zhuǎn)變和演化的過程是首飾設計最吸引我的地方”。在馬克的作品中經(jīng)??梢钥吹狡鋵φ渲榈那擅钸\用,珍珠作為一種有機寶石本身散發(fā)著一種源于生命的溫度,其獨一無二的特性和質(zhì)感為他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無限的靈感,“對于珍珠而言,盡管數(shù)量上不計其數(shù),卻沒有兩顆珍珠是完全一樣的,這種獨一無二的感覺,以及其作為一種生物體存在的價值是我所青睞的?!贝送?,鈦合金也是其在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借助鈦合金深邃的顏色和堅硬的質(zhì)地,馬克將碳纖維、玳瑁、珍珠、棉線與之相結合,不同材料在顏色、質(zhì)地等層面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仿佛一次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技術與藝術之間的對話,增強了作品的故事性。
談及其作品中濃郁的中國文化色彩,馬克說:“因為我和中國女孩一起生活,自然會出現(xiàn)一種文化間的滲透,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最近十幾年間我經(jīng)常會到北京生活一段時間,盡管我不會說中文,但也有自己觀察的方式并在逐漸融入這里的生活??赡苷且驗闊o法直接通過語言與人進行交流,所以我會更加努力地觀察和感受中國的社會與生活,而這種感受很自然地會在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p>
《設計》:請介紹一您的藝術經(jīng)歷。
馬克:年輕時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從事與機械相關的工作,后來由于健康原因才考慮轉(zhuǎn)行。從做刀開始進入工藝行業(yè),之后逐漸開始學習首飾制作。
我從事首飾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能夠更加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我很清楚想要更好地運用首飾設計語言自己還有許多基礎的東西需要學習,于是我選擇進入高級珠寶領域為自己打下工藝方面的基礎,提升制作細節(jié)和結構等方面的能力。
《設計》:您在高級珠寶業(yè)內(nèi)有著非常高的聲望,為何最終選擇離開該領域?
馬克:高級珠寶的制作等級在法國有一套既定的評定標準,不僅對個人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夠逐漸提升自己的等級,通常情況下需要經(jīng)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在高級珠寶行業(yè)中設計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設計師與藝術家之間有著很大的區(qū)別。
盡管在高級珠寶領域工作了大約十幾年,但是高級珠寶的材料和內(nèi)容卻不是我所喜歡的,千篇一律的作品對我個人而言沒有任何吸引力。在高級珠寶領域每天面對著各種頂級的寶石,雖然每一件都光彩奪目,但我心中很清楚地知道這一切都只是一個過程,最終我還是需要借助這些工藝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作。因為在首飾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有許多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希望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作品,所以決定離開高級珠寶轉(zhuǎn)而從事藝術首飾的創(chuàng)作。
《設計》:在高級珠寶領域自己的創(chuàng)作訴求得不到滿足,那么您最終希望通過作品傳達怎樣的信息?
馬克:對我而言,首飾是一種語言。由于我本人并不是一個特別善于表達自己的人,所以首飾就成為了我與外界進行溝通、表達自己情感、描述生活的媒介。
我所感興趣的是制作過程中材料所產(chǎn)生的變化,材料在開始時看上去是一個樣子,經(jīng)過雕琢最終會變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面貌,通過雙手所產(chǎn)生的轉(zhuǎn)變和演化的過程是首飾設計最吸引我的地方。
《設計》:請簡單介紹一下您的創(chuàng)作過程。
馬克:在創(chuàng)作之初我會畫許多草圖,也許這些草圖在外人看來并不完善,但是這些草圖是畫給我自己的所以不需要涉及具體的細節(jié)。草圖中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可能只是整體之中的10%,而剩下90%的內(nèi)容我會在腦中,快速地建起一個模型和結構。這可能是我與大部分設計師、藝術家不同的地方。
《設計》:您在工藝層面上有著十分嚴苛要求,是否受到了早年工作經(jīng)歷的影響?
馬克:的確,在我的幾乎每一件作品在工藝方面都有著從事機械工作的印記,此外還有自己做刀的影子。我在制作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螺絲,并且會運用多層疊加的技法將不同結構用機械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盡管這種組合方式在我的制作過程中十分重要,但我不希望大家能夠一眼看出來它究竟是如何制作的。所以在作品中螺絲一般都會被隱藏起來,只有把作品翻過來才能看出各種細節(jié)是怎樣組合在一起的。
《設計》:創(chuàng)作過程中哪些材料是您個人比較偏好的?原因是什么?
馬克:目前而言,我比較喜歡用鈦、碳纖維,除此之外珍珠和牛角也是我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材料。之所以喜歡珍珠,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種生物演變的產(chǎn)物,我認為它們同金屬一樣都是大自然的禮物,但是金屬經(jīng)過提煉削弱了這種感覺。對于珍珠而言,盡管數(shù)量上不計其數(shù),卻始終沒有兩顆珍珠是完全一樣的,這種獨一無二的感覺,以及其作為一種生物體存在的價值我所青睞的。endprint
高級珠寶中的各種寶石,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玉石、翡翠等材料都有一種共性,具體體現(xiàn)在人們一旦看到它們就會被材料本身所吸引,而忽略了設計之美。而我之所以會被自己所使用的材料吸引,是因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材料借助人手所產(chǎn)生的轉(zhuǎn)化。當我拿到一塊鈦或者碳纖維的時候,并不會因為拿到這種材料就高興地手舞足蹈,但是之后的重構過程之中所有創(chuàng)作的快樂與滿足感都會得到升華,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幸福的過程。
《設計》:您的作品非常簡潔凝練,耐人尋味,其中蘊含了您怎樣的創(chuàng)作訴求?
馬克:我本身的性格就非常簡單,不喜歡太多裝飾性的東西。對于材料來說,我覺得人為的強加給材料一種外在的美,相對而言是一種比較容易的事情;而體會材料本身的性格、材料的張力,相對而言是更為困難的事情。既然選擇使用一種材料,必然需要去尊重它。
《設計》:在您的作品中經(jīng)常會運用許多不同的材質(zhì),您希望借助這用材料上的對比和融合表達怎樣的理念?
馬克: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兩面性,既有柔軟的一面,也有堅硬的一面,有冷的一面,也有熱的一面。我喜歡這種碰撞和對比所表現(xiàn)出的視覺和觸覺沖擊,這樣的對比能夠使作品表達的東西更為豐富。
前段時間我在北京展出的作品,作品上半部分是絲質(zhì)的絨花,下半部分是用鈦和碳纖維做成的花瓶。如果分開來看材質(zhì)的個人語言都很清晰:一個是冷的,一個是暖的;一個是柔軟的,一個是堅硬的。但是,二者放在一起卻也可以尋找到一種方式讓它們?nèi)跒橐惑w,不再是單獨的兩種材料,絲質(zhì)的東西總給人一種纖弱、小心翼翼的感覺,而碳纖維則更為堅硬,甚至有一點豪放,質(zhì)地上所形成的強烈落差其中也包含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比,這種對話很有趣味。
《設計》:您如何概括自己的設計風格?
馬克: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認為自己沒有風格。我之所以離開高級珠寶領域轉(zhuǎn)而選擇創(chuàng)作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就是希望能夠作為一名藝術家尋找到表達上的自由。在我看來,對風格的歸類對于藝術家而言是一種制約和束縛,我個人所希望尋找的是一種自由地表達,我所要探索、想要尋找的是一種作為人自由存在的感覺。
或許有些藝術家會習慣歸屬于某一種風格、協(xié)會或者組織,而我卻不會這樣。并不是說自己不合群,而是由衷地想要擁有更加自由、獨立的空間,不希望限定自己、界定自己。風格應該是別人通過我的作品所能夠感覺到的東西。
《設計》:就目前而言,您比較滿意的作品是哪一件?
馬克:下一件。作為創(chuàng)作者而言總會認為已經(jīng)完成的作品是不完美的,正是因為期待自己的下一件作品才能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當中。就像是一段邂逅,我總在期待下一次的相遇,盡管并不知道會在什么地點,有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也正是因為未知,才會時常抱有一種期待。
《設計》:您如何看待首飾創(chuàng)作與佩戴之問的二元關系?
馬克:在當代首飾領域,設計和佩戴是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成為了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對于很多概念性的作品而言,即便它做成一個首飾的形狀也不會太多地考慮佩戴問題。但是對我來說,首飾首先是用來佩戴的。也許有些藝術家會認為自己的作品被某些博物館收藏是一種榮譽的象征,但在我看來一件進入博物館的首飾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了。首飾不是一件純粹的裝飾品,它必須在佩戴的過程中與人的身體產(chǎn)生關系,需要經(jīng)歷一些過程、產(chǎn)生一些故事才能夠變得完整,也只有在佩戴的過程中它才是“活”的。
《設計》: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最能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
馬克:所有的事情,甚至在別人看來很不起眼、很愚蠢的事情。我是一個比較感性、比較敏感的人,我的靈感可以來源于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可能是看到的一輛摩托車,吃過的一道菜,或者遇到的一個人。所以生活中任何一個平凡無奇的細節(jié)都可以是靈感的來源,從中可以挖掘到許多有意思的點,而我所做的就是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正是因為沒有限制自己靈感的來源,而確實靈感卻可以在生活的任何一個事物中產(chǎn)生,才導致我沒有固定的創(chuàng)作風格,不會給自己設限。但這僅僅是指在設計上沒有一種限定,在制作工藝上我有著自己的標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