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樂偉 韓森
吐魯番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道,連接著漢文化圈與伊朗文化圈。直到今天,吐魯番還保持著一些國際化都市的感覺。
歷史上的吐魯番一直是一座多民族的城市。來自中國和撒馬爾罕周邊粟特地區(qū)的移民構成了最大的聚落。公元220年東漢滅亡之后,大量漢人遷入西北。高昌(今吐魯番)和龜茲(今庫車)是塔克拉瑪干北道最大的兩個綠洲。高昌的漢人無論男女都會合著音樂跳胡旋舞。這是一種旋轉非常劇烈的舞蹈。對于粟特人來說這里非常漢化,以至于他們把高昌徑直稱作“漢城”。
高昌人在公元273年時就已經(jīng)用漢字了。這從吐魯番出土的材料中可以窺見。當時,當?shù)厝税延凶值募堉貜屠茫龀尚?、腰帶、帽子和衣服用來陪葬。如此這般偶然保存下來的未經(jīng)剪裁的記載,使我們得以一窺巔峰時期絲綢之路上人們的生活。
玄奘遇見高昌國
公元500年之后,絲路南道逐漸被棄用。很多旅行者選擇經(jīng)高昌走絲路北道,玄奘(約596年—664年)就是其中之一。
629年,玄奘決定去印度研讀佛經(jīng)的梵語原文,因為中原的佛經(jīng)譯本根本讀不通。只是,他選擇的出行時機實在不好,當時唐朝剛建立,明令禁止出境。
玄奘回國以后,于649年向弟子慧立(615年—約675年)詳細講述了自己的艱苦旅程。慧立把玄奘的口述記錄了下來,使我們才得以了解玄奘的印度之行。據(jù)慧立記載,玄奘生于河南洛陽附近,十幾歲時出家,618年隋朝崩潰時離開了洛陽。玄奘先在長安,后在四川讀了十一年佛經(jīng)。為了準備西行,他學了梵語,這是佛教的經(jīng)堂語言,也在寺院中使用。
高昌距敦煌550公里,今天坐一夜火車就能到達。然而,如今旅行的便捷會讓我們看不清過去旅途中實實在在的危險。玄奘的第一站是涼州,即今甘肅武威。這里“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涼州是這一路上唐朝境內最后一個大城市,從這里可以加入西行的商隊。
城中的最高長官涼州都督勸玄奘放棄出境的計劃。但當?shù)匾晃簧藥退^續(xù)前行到了瓜州。這里的州吏撕掉了朝廷下達逮捕玄奘的命令,勸他盡快上路(瓜州在敦煌附近,玄奘沒有經(jīng)過敦煌)。伊吾(今新疆哈密)是唐朝境外的第一站。在瓜州,玄奘聽說了去伊吾路上的障礙:首先是瓠蘆河的急流,之后是北方的五座烽燧,專抓擅自出境的人,最后是莫賀延磧(今哈順戈壁)。1907年,斯坦因追隨玄奘的腳步重走了這一段路。據(jù)他估算,玄奘走了351公里。斯坦因之行驗證了慧立的記載異常精確。
因為沒有明確的路標,玄奘雇了一名向導帶他去伊吾。向導名叫石盤陀。石姓表示此人來自石國(西域古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盤陀”一名是粟特語的中文音譯。盤陀把年輕的唐僧介紹給一位胡人老翁,此人曾經(jīng)去過伊吾15次,他勸玄奘用自己的馬換他的老馬。玄奘想起從長安出發(fā)時有位占卜師說他會乘一匹“老赤瘦馬”出行,因此同意換馬。
午夜之后,盤陀和玄奘上路了。他們沿著瓠蘆河一路向北到了一處可以過河的淺灘。盤陀砍下旁邊的胡椒樹搭了一座簡易的橋,兩人過河之后下馬休息。
第二天一早,盤陀說他決定回去:“弟子將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是死人?!毙仕徒o盤陀一匹馬,之后便和他分道揚鑣,只身一人走入沙漠。
慧立很生動地描繪了他師父獨自旅行時的恐懼。玄奘在沙磧中前行,沿途的標識只有馬糞和以前路人的白骨,他產生了幻覺,看到遠處有不斷變幻形狀的千兵萬馬的幻象。夜幕降臨,他抵達了第一烽。當他在水源處用皮囊盛水時,忽然幾支箭呼嘯而過差點射中他的膝蓋。他站起身來喊道:“我是僧,從京師來,汝莫射我。”烽上的守衛(wèi)開了門,校尉邀請他入內過夜。校尉跟他說他的一個親戚在第四烽會幫忙。在那里也有箭射向玄奘,他只得再次亮明身份,守衛(wèi)便放行了。烽官讓他直接去50公里之外的野馬泉,那里是最近的水源。
玄奘孤身一人徒步前行,走了很久也沒找到野馬泉。他停下喝水卻沒拿穩(wěn)水囊,把水全灑了。他灰心失望開始東返,后又決定:“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玄奘在沙漠里走了五天四夜并再度向觀音菩薩禱告,最后他的馬終于把他帶到了沙漠里的一處甘泉。玄奘喝水恢復體力之后,繼續(xù)前行至伊吾。在那里,三名漢僧在一座寺廟中接待了他。他已成功越境。
慧立創(chuàng)作這部傳記的主要目的是記錄玄奘經(jīng)歷的種種奇跡。其中,玄奘從長安到高昌的旅程只占了不到一章的篇幅。然而,慧立的記載可能確有夸大之處,讓人起疑,如玄奘為什么會送馬給向導?無人隨行的玄奘怎么可能走得完沙漠里的那段路?兩個不同烽燧的長官都會對逃犯(即便逃犯是個僧人)放行嗎?玄奘在沙漠里五天四夜沒有水是怎么活下來的?(不過,探險家斯文·赫定在1896年確實曾經(jīng)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在沙漠里堅持了六天五夜。)
無論玄奘出境時的情況如何,他的經(jīng)歷跟北道上的普通旅人有著顯著差別。從瓜州到高昌的那一段路,玄奘是一個人走的,但是,其他所有人幾乎都是跟商隊一起走的。還沒有出境禁令的時候,商隊會在邊境申請一個旅行許可,由向導帶著走過沙漠里難找的路。如果他們躲過了路邊白骨遭遇的種種災難,就能走完全程。玄奘的路線凸顯了高昌在絲路上的重要性。這里和龜茲一樣,是當時西域最大的城市之一。
正如慧立所講,玄奘一離開唐境,運勢就變了。在絲路北道上,伊吾之后的綠洲便是高昌國的國都。高昌國王麴文泰派人去迎接玄奘。玄奘和他的向導在晚上趕路,到達王宮時已經(jīng)是午夜,國王及其隨從打著火把出來迎接。國王和玄奘一直談話談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玄奘還在睡覺,國王夫婦就在他門口等著,以示虔誠。玄奘搬進了一座寺院,住了十天,然后決定繼續(xù)上路。
高昌王想勸他留下:
自承法師名,身心歡喜,手舞足蹈,擬師至止,受弟子供養(yǎng)以終一身。令一國人皆為師弟子,望師講授,僧徒雖少,亦有數(shù)千,并使執(zhí)經(jīng)充師聽眾。
玄奘不同意,二人便開始爭吵。高昌王威脅要把玄奘遣送回國。玄奘堅持要走,國王就把玄奘鎖在宮里,并每天親自給他送飯。玄奘開始絕食,連續(xù)三天水米不進。第四天,國王終于讓步,二人達成了妥協(xié):玄奘在高昌再待一個月,講《仁王經(jīng)》。國王則為玄奘之后的旅行準備禮物。
一個月之后,國王派了四名新度沙彌和二十五名隨從與玄奘同行,并給他們提供面罩、手套和靴襪。他還給了玄奘很多綢緞和金錢,足以支持他游歷二十年: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及絹等五百匹。七世紀的絲路上,金銀幣和絲綢都是通貨。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二十四封國書,一封給西突厥可汗,二十三封給沿路的其他國王,他們和高昌王一樣,都是可汗的同盟。
玄奘的路線讓他可以盡量處在西突厥及其同盟的控制區(qū)內。高昌王給可汗的禮物是五百匹綾絹,兩車水果(應是干果)。可汗的牙帳建于碎葉,位于伊塞克湖的西北角,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阿克·貝希姆遺址。雖然高昌王有冰屋讓他可以在冬天享受水果,但不可能把新鮮水果一路送到可汗的大帳中。玄奘于冬季從高昌啟程,其時大約是629年12月。
高昌麴氏政權
高昌麴氏家族從502年開始掌權。雖然麴氏也許并非漢人,但他們完全漢化了?!逗鬂h書》記載吐魯番的原住民車師人“廬帳居,逐水草,頗田作”。車師王的墓葬證實了他們的游牧生活,其中有人殉的方形墓坑和葬馬的圓形墓坑。公元前60年匈奴衰落時,有位車師王向漢朝稱臣,漢朝隨即在交河城駐軍。之后的幾個朝代基本一直控制著這里直到公元450年。交河城地處兩河交會之處,地勢非常險要。經(jīng)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整修,今天游客可以沿著石板路走在交河故城里,參觀一個個有標識的古代建筑。
在漢人統(tǒng)治的幾個世紀里,很多漢人遷移至此,很多當?shù)厝艘矊W會了漢語。與尼雅和龜茲一樣,三四世紀時,這里流通的貨幣很少,當?shù)厝艘越z絹為通貨。吐魯番出土的最早漢文契約年代為273年,記載了一件以20匹練換一口棺材的交易。契約中的“練”是指煮過的絲絹,這種絲絹更易上色。幾個世紀以來,吐魯番人一直偏好練絹,同時也用毯子和定量的糧食作為交換媒介。
麴氏家族于502年開始掌權,完全接受了漢人文化。和很多漢人統(tǒng)治者一樣,他們也扶持佛教。他們模仿中原的官僚體系,以漢語為行政語言,城門也都有標準的漢語名字。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漢文經(jīng)典、正史,但他們也將其翻譯為本地語言,可能是龜茲語或粟特語。640年唐朝軍隊滅掉高昌國之后,這里變得更加漢化了。曾經(jīng)款待過玄奘的麴文泰(623年—640年在位)是第十任也最后一任高昌王。他在唐朝進攻時憂懼而亡,其子投降。唐朝在這里設西州,建立了直接統(tǒng)治,交河成為西州治所。唐朝還在此處設安西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
斯坦因的到來與考古學家的發(fā)現(xiàn)
1915年1月18日,當斯坦因來到高昌古城外不遠處的阿斯塔納墓時,墓葬已經(jīng)被徹底盜挖過一遍了。一位名叫馬希克的當?shù)乇I墓者告訴斯坦因,自己和父親已經(jīng)已檢查過遺址中的每一座墓。
在阿斯塔納和喀喇和卓的墓葬中,斯坦因發(fā)現(xiàn)了許多物品,包括馬??藦乃廊丝谥星顺鰜淼慕饚?。但他和之后的其他發(fā)掘者都沒有意識到這座墓葬群中到底有多少文書。
今天的阿斯塔納墓向游客開放。游客可以順樓梯進入兩座墓葬觀看墓中的壁畫。只有考慮到以下兩點才能認識到這座遺址的可觀之處。第一,遺址非常大,東西長2.4公里,最寬處可達1.2公里;第二,歷史學家從在里面發(fā)現(xiàn)的文書中得到了海量的歷史信息。
當?shù)氐目脊艑W家認識到阿斯塔納墓群雖然已經(jīng)被嚴重盜挖,可還有很多文物。直到1958年,新疆的考古學家開始系統(tǒng)發(fā)掘此地。
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非常多的墓葬,“一卡車一卡車的文物被運往烏魯木齊的博物館”。對遺址的發(fā)掘一直持續(xù)到1975年。然而,這些年發(fā)掘的重點總是在于文物的數(shù)量,因此考古報告的水平常常不高。有時不能通過這些匆忙發(fā)掘之后的考古報告確定某件文物來自哪座墓葬。
遺址中出土文書的待遇則要好得多,這得益于武漢大學歷史系的唐長孺教授的高瞻遠矚。在他的領導下,政府組織了一群學者在北京會面,分析遺址中的文書。學者們發(fā)現(xiàn)一件文書有時被分成幾塊,分別用在不同的衣物上。經(jīng)過努力,學者們拼出了文書的本來面目。1959年以來,考古學家在阿斯塔納和喀喇和卓共發(fā)掘墓葬465座,其中205座有文書出土,發(fā)現(xiàn)文書大概2000件,其中有超過300件的契約。
這些文書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可以一窺273到768年之間絲路上普通人的生活。在高昌國建立之前,吐魯番的統(tǒng)治者與尼雅和龜茲的統(tǒng)治者一樣也進行互派使者的活動。有一件477年的文書列出了招待來自如下幾個國家使節(jié)的花銷:中亞的柔然(歐洲人稱之為阿瓦爾人)、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子合國(今葉城)、定都于建康的劉宋(420年—479年)、北印度的烏萇國,以及很可能指南印度的“婆羅門國”。
從這一連串的使節(jié)可見高昌統(tǒng)治者當時與哪些國家維持著外交關系,只是看不出高昌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是誰。然而,吐魯番出土的其他錢幣和文書則明白無誤地一致表明,伊朗世界,特別是撒馬爾罕附近的東伊朗世界,才是高昌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高昌國內的“小額貸款”
七世紀晚期,銀幣的購買力如何?吐魯番發(fā)現(xiàn)的一組文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這組文書出土于一位死于673年放貸人左氏的墓中。其中有一封折好的信,來自死者的一名仆人。他在信中說自己對于六年前(即667年)500枚銀幣的失竊不負任何責任(這名仆人應是相信陰曹地府的“判官”既會向死人也會向活人施以懲罰,于是將信放入墓中)。該信顯示當?shù)馗蝗耸稚想S時都可能有多達500枚的銀幣。
放貸人左氏墓中還埋有15件完好的契約,記錄此人常放小額貸款。金額在10到40枚銀幣之間或3到30匹帛練之間。政府規(guī)定大宗交易比如奴隸或牲口要用絲絹結算,價低的物品用錢幣,這可能是因為錢幣經(jīng)常供應不足。左氏按規(guī)定在661年用6匹練買了一名女奴,668年用450枚銀幣買了90束草。15件契約中,8件為貸練契或貸銀錢契,五件為租地契,其中至少一件是租給曾經(jīng)向他借過錢的某人。和其他的吐魯番文書不同,這些契約都被完好地放置在墓中,可能因為左氏生前沒有要回貸款,希望死后繼續(xù)追繳。
此人墓中的借貸契約中收取的利率基本一致,為每月10%到15%。這利率對于當時的人來說也是非常高的。唐律規(guī)定月利率不能超過6%。我們并不能知道借錢人到底因何事借錢,但是他們肯定沒有還錢。因為如果他們還了,放貸人在結清最后一筆款時會按照習慣把他的那份借據(jù)撕掉。
銀幣比金幣流行
中原人自公元前二世紀以來一直在用五銖錢(銅幣),高昌及高昌以西地區(qū)則通常使用銀幣。這種通貨上的差別,在640年唐朝征服之后仍然存在。公元700年左右,西域人才慢慢改用銅幣。他們常把1000枚銅幣串起來,稱為“一貫”。
六至七世紀銀幣在吐魯番的流通再一次說明在絲路貿易的鼎盛期,即當唐朝在西北大量駐軍時,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是伊朗世界而非羅馬。我們知道,在中國境內到目前為止從未發(fā)現(xiàn)過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前27年)和之后的羅馬帝國(公元前27—公元395年)發(fā)行的錢幣。寧夏考古學家羅豐在徹底調查之后得出結論,中國出土的拜占庭蘇勒德斯幣中,年代最早的(二枚)來自狄奧多西二世(408年—450年在位)時期,埋藏于六世紀早期,而最晚的則在八世紀中葉。
這些拜占庭錢幣的時期與薩珊銀幣的時期有所重疊,二者常常同時被發(fā)現(xiàn)。在中國出土的金幣比銀幣少得多。據(jù)考古學家羅豐的調查統(tǒng)計,新疆地區(qū)出土了11枚金幣,中原地區(qū)出土了37枚金幣,一共48枚金幣;銀幣則共出土了1300多枚。所有出土的金幣都是蘇勒德斯幣。這種金幣由君士坦丁大帝(306年—337年在位)首先發(fā)行,每枚含金量為1/72羅馬磅,合4.55克。正面為拜占庭皇帝像,背面為十字架或耶穌像。穆斯林軍隊滅掉薩珊之后,又征服了拜占庭帝國的一大塊土地。與此同時,伊斯蘭造幣廠把蘇勒德斯幣上所有的基督教元素都去掉了。
仔細檢查之后會發(fā)現(xiàn)很多拜占庭金幣都是贗品。有時重量輕于真幣的標準重量,或者皇帝肖像的細節(jié)不對,或者銘文的字母不對。很多上面還打了孔,顯示金幣曾被縫在衣服上,很可能是當護身符用。
中國境內單次發(fā)現(xiàn)的金幣最多為五枚,更多時候發(fā)現(xiàn)的是單個金幣??脊艑W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跟烏恰或者吐魯番銀幣窖藏類似的金幣窖藏。這也說明拜占庭的金幣僅有儀式上的用途,在吐魯番或者中原并沒有作為真正的貨幣流通。銀幣的廣泛使用說明吐魯番處在伊朗文化圈與漢文化圈之間。
高昌國的移民與漢化
絲路貿易期間,吐魯番吸納了很多外來移民,其中來自撒馬爾罕的粟特人最多。在四至六世紀,粟特人陸續(xù)來到吐魯番定居,其遷移速度在651年薩珊滅亡以及712年伊斯蘭征服撒馬爾罕之后明顯加快。
盡管粟特人以經(jīng)商聞名,生活在吐魯番的粟特人則從事很多種職業(yè),包括農民、傭兵、客棧老板、畫師、皮匠、鐵器商人等。當高昌國或者唐朝地方官制作籍帳時,并不會特別標出誰是粟特人。因此,現(xiàn)代學者必須通過分析人名來判斷誰是粟特人。盡管漢人一般把粟特人稱作“昭武九姓”,絕大多數(shù)粟特人都用以下七種漢姓:康(撒馬爾罕)、安(布哈拉)、曹(劫布呾那,澤拉夫善河以北)、何(屈霜你迦,撒馬爾罕和布哈拉之間)、米(澤拉夫善河東南,一說在片治肯特)、史(羯霜那,今沙赫里薩布茲)、石(赭時,今塔什干)。
兩位研究粟特語的日本學者吉田豐和影山悅子最近重構出45個粟特人使用的漢語名字的粟特語形式。很多來吐魯番的第一代粟特移民都用這種名字,而在中國已經(jīng)生活了好幾代的粟特人則傾向于給自己的孩子起傳統(tǒng)的中文名,這情形類似于來美國的第一代移民常常給自己的孩子起非常美國化的名字。
除了姓名之外,來到吐魯番的粟特人也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葬俗,按照漢人的習俗下葬。因為祆教徒相信尸體會污染土壤,按傳統(tǒng)他們會把死者尸體曝露在外,讓食腐動物把肉吃光,再把洗干凈的骨頭收殮在納骨器中埋葬。然而,很多在吐魯番生活的粟特人則采用了漢式葬俗,比如陪葬品中有木主(人形木偶),代表在陰間服侍死者的仆人。近來在高昌故城東北的巴達木村發(fā)掘的一座墓葬群中發(fā)現(xiàn)了八十多座粟特墓葬。根據(jù)漢語墓志中記載的墓主姓氏可以看出墓主均為粟特人。
來自唐朝的駐軍及海量資金
640年唐朝征服高昌建立西州,緊接著便在此駐軍,人數(shù)可能有幾千。我們雖然講唐軍,但很多士兵并非漢人而是當?shù)厝?。?70到692年之間,包括龜茲的西域大部陷入吐蕃之手,其結果是八世紀不斷增長的軍事開支。《通典》是第一部全面關于典制的百科全書。據(jù)其作者杜佑(735年—812年)估計,713年的邊防支出為200萬貫,741年為1000萬貫,755年為1400~1500萬貫。唐朝官員把銅錢的貫、糧食的石,以及絲絹的匹合為一個總計單位。因為保存下來的數(shù)字之間相互矛盾,無法弄清其具體價值。
無論如何解讀這些數(shù)字,唐朝政府的支出都大得令人難以置信。隨便一筆支出都讓吐魯番文書中記載的那些交易相形見絀。在八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央政府每年向西域的軍事重鎮(zhèn)輸送90萬匹絹。在742年以前,大約有5000名唐朝士兵駐守在西州,然而來自當?shù)鼐用竦亩愂罩粔蛑Ц盾娛麻_銷的9%。唐朝政府的軍餉以絹的形式向絲路綠洲的本土經(jīng)濟注入了海量的資金。
這些唐朝中央政府的巨大支出在安史之亂后戛然而止。叛亂迫使唐朝撤出中亞,差點使其垮臺。叛亂的首領是安祿山(安祿山的名字是粟特語Rokhshan的漢語譯音),其父是粟特人,其母是突厥人。他從為唐軍買馬的牙郎一路做到了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玄宗(712年—756年在位)絞死了謠傳與安祿山私通的楊貴妃,他的兒子肅宗不久宣布繼位。因為中原大部都在叛軍的控制之下,唐朝的稅收在755年之后一落千丈,西北的唐軍也不再給士兵發(fā)軍餉。唐朝皇帝沒辦法,只能雇回鶻兵平叛。直到763年已經(jīng)極度衰弱的唐朝終于成功平息了叛亂。
在唐軍平叛的過程中,回鶻軍隊于762年占領了洛陽。
回鶻汗國時期
唐朝由于叛亂而衰弱,吐蕃帝國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八世紀八十年代,吐蕃軍隊進入甘肅,786年征服了西州以北不遠的北庭都護府,792年又攻下了西州(唐代西昌州的新名,治所在高昌)。803年,回鶻從吐蕃手里奪得了對吐魯番的控制權。840年,蒙古高原的回鶻人被黠戛斯人攻破?;佞X的一部逃至西州,并于866至872年之間某年在此建立了一個新的回鶻汗國,以西州為首都。另有一個回鶻汗國于東方的甘州(甘肅張掖)建立。
在回鶻人治下,吐魯番的當?shù)厝死^續(xù)以契約記錄土地、奴婢和牲口的買賣,但他們使用回鶻語而不是漢語作為書面語言。十三世紀,吐魯番的回鶻語契約顯示當?shù)亟?jīng)濟回到了物物交換,人們用牲口和土地交換糧食或者布匹,一般是棉布。棉布已經(jīng)代替絲綢成為了通貨。
回鶻語文書也深刻展現(xiàn)了當?shù)氐淖诮躺?。在唐朝治下,西州有佛教、道教、祆教以及當?shù)孛耖g宗教。在回鶻治下,這里出現(xiàn)了兩種新宗教:基督教和摩尼教。
基督教在回鶻統(tǒng)治下的高昌存在的證據(jù)于20世紀早期,被來自德國的探險隊發(fā)現(xiàn)。在高昌故城東墻外,考古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基督教小教堂。他們在吐魯番以北的葡萄溝遺址發(fā)掘出多種語言的基督教手稿,包括敘利亞語、粟特語、中古波斯語、新波斯語和回鶻語。這些文書的年代不確定,最可能是九至十世紀,那時吐魯番是西州回鶻汗國的首都。
盡管摩尼教是回鶻汗國的國教,吐魯番卻鮮有摩尼教藝術保存下來。為什么吐魯番及其周邊的石窟中摩尼教藝術保存得這么少呢?公元1000年左右,回鶻汗國的統(tǒng)治者轉而支持佛教而不是摩尼教。吐魯番保存下來的一些石窟,包括柏孜克里克38窟,見證了這一轉變:仔細觀察窟壁可以發(fā)現(xiàn)石窟有兩層,佛教層的下面常常還有摩尼教的一層(有時不可見)。可見,歷史上,回鶻王庭曾經(jīng)做出只支持佛教的決定。
直到1383年,作為穆斯林的黑的兒火者(Khidir Khoja,1389年—1399年在位)征服了吐魯番,當?shù)鼐用褚查_始信仰伊斯蘭教。直到今天,伊斯蘭教依然是該地區(qū)的主要宗教。
吐魯番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640年唐朝征服之前、唐朝統(tǒng)治時期(640年—755年),以及803年回鶻汗國在此建立統(tǒng)治之后。在唐朝統(tǒng)治時期之前和之后,此地的經(jīng)濟大體上自給自足。絲路貿易的高峰與唐朝駐軍的時期相吻合,唐朝政府向當?shù)亟?jīng)濟注入了海量的錢幣和絲絹,正是唐朝的駐軍給絲路貿易帶來了繁榮。公元755年唐朝軍隊撤走以后,當?shù)亟?jīng)濟又回到了以自然經(jīng)濟為基礎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絲路貿易是唐朝政府支出的副產品,并非如人們通常以為的那樣,是民間商人長途貿易的結果。
(摘編自《絲綢之路新史》,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有刪節(jié)。圖片由出版社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