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娟
明清時期淮安府治所在地與黃淮運交匯清口之間的里運河,亦稱清江浦河,全長32公里,貫穿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淮安市。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的中部樞紐之地,她像一條熠熠生輝的玉帶,串起兩岸無數人文薈萃珍珠。走進淮安這座城市,“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歷史濤聲仿佛從深處陣陣涌來,令人不禁感嘆這里地理風物之獨特、歷史遺存之厚重,人文故事之豐沛。觸摸建于1415年的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清江閘、駐足漕運總督部院遺址、瞻仰周恩來故居和童年讀書處,一幅幅歷史的畫卷鋪展在游客的面前,一個個遠去的人物和事件述說著往昔“運河之都”的歷史,一座座蘊含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建筑讓游客讀出了其中深邃的意義。
作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淮安十分重視在保持現代城市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利用,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為傳承、保護和挖掘運河文化,打造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特色景觀板塊,做出了開發(fā)和建設清江大閘至堂子巷區(qū)域、總面積約10.8平方公里、總長度為15.6公里的里運河文化長廊的戰(zhàn)略決策,并列入全市十大重點工程,累積投資75億元,按照“起、承、轉、合”四大篇章,用歷史與現實的悠長會意和時光穿越,繪寫淮安現代版“清明上河圖”的經典畫卷。
經過三年的精心打造,里運河文化長廊建設形成以清江浦景區(qū)為核心,以文為脈,以水為魂,為江蘇增添了一張“規(guī)劃設計高端大氣、靚麗景觀逐步呈現、文旅品牌日益叫響”的旅游目的地新名片。
詩情畫意清江浦
清江浦,一個波光漣漪、水流瀲滟的名字。她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里,從古代流淌到今天,生生不息,濤聲依舊。
1415年,漕運總兵陳動用民工疏浚北宋開鑿的沙河故道,拉開了清江浦繁華序幕:一河中樞,九省通衢。從此,清江浦以“南船北馬”之重關,出現在皇家御案上、臣工奏本中、山西票號里和歷史典籍的字里行間?!坝耜@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600年歷史織成扇扇門簾,撥開雨簾看清江浦,漕船相接、商賈云集的歷史場景時隱時現。清江浦帆船云集之美、熙攘人流之境、權臣榷關之重,仿佛是一幅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生動畫卷??滴趸实垩惨暻褰謺r寫下“淮水籠煙夜色橫,棲鴉不定樹頭鳴,紅燈十里帆檣滿,風送前舟奏樂聲”。乾隆皇帝視察清江浦,站在闌干里,看到清江浦上輕歌曼舞、百業(yè)興旺的繁榮景象,用濃墨將清江浦的“浦”一點水點到了下面,寄托“淮水安瀾”之意。
“夜火連淮水,春風滿客帆”。在明清兩朝,清江浦譽冠南北、名聞天下?!扒Ю镞\河第一浦”就是對清江浦最名符其實的贊嘆。漕舟云集,市井稠密,在漕運興盛的年代,這里聚集文武官員、顯宦世家、巨商富賈、文人墨客和五教匯聚,成“帆檣如林,百貨山積”之勢。清江浦把南方地理與人文的清秀和北方地理與人文的雄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清江浦歷史文化。
為展示明清以來600年清江浦歷史發(fā)展脈絡,在明代修建清江閘和越閘時沖刷形成的河心半島—中洲島上建成清江浦記憶館,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以復現城市記憶為主線,通過情景再現及影視語言的表現手法,探尋淮安城市發(fā)展的根源,通過“城—街—宅”三個板塊,再現昔日“南船北馬,九省通衢”清江浦的繁華盛景。
巧奪天工的國師塔
慈云寺國師塔是里運河文化長廊的地標性建筑。體驗了小橋流水的江南之美,看慣了九省通衢的車水馬龍,怎能錯過這座清涼世界里巍峨聳立的國師塔。據歷史記載,為紀念順治皇帝的老師、清代名僧玉琳國師,清朝康熙年間曾建有國師塔,后因多種原因被損毀。如今借里運河文化長廊建設契機,在原址上重建國師塔。該塔由建筑大師、高級園林顧問吳肇釗教授領銜團隊精心設計,為九層八面樓閣式佛塔,總高度為62米,分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四大部分,古塔沿用歷史古剎建筑風格,琉璃瓦屋面,廟黃色外墻,朱紅色斗拱、挑檐,漢白玉欄桿,豐富的色彩層次使佛塔的絢麗與威嚴氣勢得以完美結合,仿佛是歷史的瞭望臺。
以清涼世界為名的慈云寺,每年天南地北的諸多居士慕名來此修學,這里香客不斷,僧人、居士各司其職,有條不紊,聞名遐邇。河北岸的青龍寺以其淡泊、寧靜、樸素、超脫的風格,不必詳問,便已聞意境。據說青龍寺原名“青龍庵”,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尼僧通福募資擴建。寺內早年所植二株銀杏至今尚存有一株,是淮安城區(qū)存有250年以上樹齡的古樹之一,另有一古井尚存。如今淮安市在保留原廂房、古樹和古井的基礎上,新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觀音殿、僧僚房、青龍寺牌樓等建筑,使這里成為里運河文化長廊的一處著名景觀。
清江大閘
清江大閘建于1415年,是目前京杭大運河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水利建筑和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重要遺產。清江大閘由正閘和越閘組成,無數塊青石被糯米汁拌石灰進行層層疊加、相互咬扣形成堅固的石閘、石墻,渾然天成。正閘是漕船必經孔道,上有若飛橋,為蘇皖邊區(qū)政府紀念王若飛烈士所建;越閘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距正閘約百米,起著分流的作用。到了清江大閘才能真實感受到古人治水的智慧,驚嘆于古代過閘技術的偉大創(chuàng)造。
現今的清江大閘口歷史風貌區(qū),已經形成清江大閘、國師塔、清江浦樓為地標性建筑、生動地展示了清江浦600年發(fā)展歷史的文化街區(qū),是集眾多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觀光休閑、美食酒店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觸摸清江浦,古跡斑斑的石板已成歷史記憶,周恩來童年讀書處等歷史遺跡讓人們嘆為觀止;欣賞清江浦,新建的亭臺樓閣颯爽英姿,它用兼濟包容、通達四海的胸懷接納八方游客;會意清江浦,岸上信步游覽,“時見岸花汀草、水漲痕添”,蘊含豐富歷史記憶的傳世精品建筑倒映水中;聆聽清江浦,棄岸泛舟,夜游里運河,像是置身于影院的3D畫面,感受“流光溢彩、流金淌銀、流芳千古”的美輪美奐,那該是怎樣的一種心路旅程?
槳聲燈影里的御碼頭
御碼頭,顧名思義,就是古時皇帝登岸的碼頭?,F保存完好的清江浦御碼頭位于通行越閘的越河北岸。碼頭臺階為石料砌筑,故又名石碼頭。御碼頭歷史悠久,這里是“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地,流傳著很多歷史故事,名人軼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吳棠與慈禧太后的故事。相傳慈禧太后那拉氏那年17歲,正要進京參加選秀,父親惠征官居皖南道員,患疾病去世了。那拉氏上無兄長,下無弟弟,僅有一個13歲的妹妹,寡婦孤女將靈柩搬到船上北上回京安葬。靈舟停在清江浦,這天正當暮冬,寒風怒號,江面寒冷至極,想到手里盤纏所剩無幾,舟中那拉氏母女三人瞻視前途,更加艱難,遂一齊撫棺痛哭。凄慘的哭聲在寒夜江面上傳播開去,遠近聽到的人無不憫惻。不久,有個傭人打扮的男子,誤進船里,對著惠征夫人鞠了一躬,說“我家老爺姓吳名棠字仲宣,現官居兩淮鹽運使司山陽分司運判,特吩咐送給夫人三百兩銀子,且請收下,以濟時需”,并遞上名刺。
從徽州到清江浦,沿途一千多里無人過問,不料在此得到古道熱腸般的接濟,寡婦孤女感激涕零。那拉氏把這張名刺珍藏在妝盒里。想到家道不幸,對著冷冰冰的運河水,那拉氏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想方設法引起皇上的注意。后來秀女終于被選上了,安排在圓明園,后至垂簾聽政之始,便將吳棠由清河縣令升為兩淮鹽運使,一年后又升為漕運總督。后來官至封疆大吏,一品總督。
御碼頭曾是清江浦十里長街最繁華富麗的地方,無數達官貴人在此上岸登陸,繁榮盛況目不暇接。乾隆六次南巡多次在此視察漕運,體察民情,看到“紅燈十里帆檣滿”的盛世景象,寫下了“便覺景光非北地,行看佳麗到南邦”的佳句。如今的御碼頭已被列為淮安市十大歷史文化古跡,依此新建了御碼頭美食街,迎接八方游客的到來。
珍珠項鏈里運河
里運河是一條歷史水流,卻又是一片熱土,是一部漕運史書,是一個歷史舞臺,一代代人的記憶,是歷史對現在的囑托,是今天對未來的希冀。她像一串珍珠項鏈,把各種珍珠般的景致串聯起來,把古今建筑遺址串聯起來,把歷史和現代串聯起來。里運河的“黃金水岸”段,盡享淮揚美食。即將建成開放的清江浦1415街區(qū)商鋪、茶樓、棋館、醋坊,以及運河廟會、街頭表演等市集文化淋漓盡致;即將建設的中國漕運城“田園水鄉(xiāng)”段,情人在“千年歷史、千里運河”的見證下,締結“千年姻緣”;“運河春天”段,林立的酒吧、咖啡館、書吧,是游客休閑放松的好去處?!鞍丫仆票K且偷閑,聽取琴聲悠遠”,身處里運河,心安即歸處,只想靜靜領略這江淮水鄉(xiāng)的意境之美。
里運河文化長廊的打造,是以理水、營城、聚人、興文的理念來開展規(guī)劃設計。在2014年6月京杭大運河成功申遺的背景下,淮安市做到保護與利用并重,做好城市文化傳承和城市文脈延續(xù)。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生態(tài)優(yōu)先的戰(zhàn)略。按照市委姚曉東書記提出的“文史一脈相承、旅游一線貫通、產業(yè)形成鏈條”的指導性意見,突出“一個規(guī)劃”統(tǒng)籌引領要求,從規(guī)劃設計開始就邀請高端團隊參與,同濟規(guī)劃院、同濟建筑院、南京園林院等一批高水平的設計單位參與建設項目的設計工作,通過高水平的規(guī)劃設計來指導道路通達、亮化美化、藝術景觀、標志工程、改造提升等里運河文化長廊全系列項目建設。同時成立了由國家級、省級、市級各專業(yè)專家組成的專家?guī)?,借助專家和設計院的智慧共同打造里運河文化長廊,并通過搜集、發(fā)掘、整理大量寶貴的歷史資料,進一步提煉淮安運河文化與名城文化的精髓,將漕運文化、古城文化、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名人文化等通過文化展示、旅游休閑、度假養(yǎng)生、主題游樂等方式來促進歷史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些舉措使得里運河文化長廊規(guī)劃建設很好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開發(fā)方面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取得預期的成效。如今漫步在里運河文化長廊沿線,讓人領略到“水綠相映、城在園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視覺感官和審美享受。已經開通的里運河文化長廊游船游覽,更是將沿線各個景點明珠連接起來?!澳嫌星鼗春?,北有里運河”,泛舟清江浦到河下古鎮(zhèn)的游覽,就像在數珍珠,千年歷史,千年文明,如珍珠閃爍,讓游客飽覽里運河秀美迷人風光,在歷史與現實的時光交匯中感受運河文化醉心迷人的芬芳。
“包容天下”的淮安
京杭大運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清江浦作為京杭大運河上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點,“最是襟喉南北處,關梁日夜駛洪流”?!澳洗瘪R,九省通衢”的清江浦,是古代交通要道和京杭大運河中樞,肩負著南北漕運的重任。春秋時吳王夫差為戰(zhàn)爭運糧開通由邗城(今揚州)至末口(今淮安區(qū)河下古鎮(zhèn))的邗溝,溝通了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1415年,明朝漕運總兵官陳為使漕運“免風濤覆溺之患”,根據民間訪問,將早已淤塞的北宋舊沙河疏浚成為清江浦河,使清江浦得“九省通衢”之美譽。明清時期,由于黃河奪淮,經常將河道淤積,江南源源不斷的物資船運抵淮安后,需要車馬陸運盤撥北上水陸運輸。大量的北方人乘車馬抵達清江浦休整一番之后,擇時乘船南下。南方人也從運河到清江浦舍舟登岸踏上通京大道。清江浦的石碼頭便成為南北貨物、人員的周轉之地。“船一靠岸,千車萬擔”,以致清江浦“百貨山列”,“天下糧倉”更有“天庾”之譽。南北各地人群聚集之地,都市匯通繁榮之城,孕育“包容開放”的歷史風土人情。作為“運河之都”和淮揚菜發(fā)源地,今天的淮安以“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為新時期城市精神,處處彰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huán)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迷人魅力。
“十三五”時期,淮安將繼續(xù)秉承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惠民的理念,持續(xù)加快里運河文化長廊建設,圍繞建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和打造世界運河文化經典交流空間目標,強化景觀環(huán)境提升、歷史文化保護和商業(yè)氛圍營造,著力展現淮安水城特色,顯露淮安文脈,培養(yǎng)新的消費增長點,將里運河文化旅游度假區(qū)建設與淮安“十三五”規(guī)劃、小康目標全面實現,以及打造城市增長極有機結合起來,同沿運河城鎮(zhèn)軸綠色發(fā)展示范區(qū)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重點建設老壩口歷史風貌區(qū)、清江浦1415、中國漕運城、板閘遺址公園、山陽湖景區(qū)以及河下蕭湖景區(qū),力爭到“十三五”末把淮安里運河文化旅游度假區(qū)建成運河沿線知名強大品牌,創(chuàng)成國家5A級景區(qū)和旅游度假區(qū),打造成具有震撼力、影響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