鈄凌娟 錢東南 胡珊 賴萬忠
摘要:近幾年‘紅陽獼猴桃在金華地區(qū)栽培面積逐年擴大,但易引起果實日灼、擦傷,大大降低了果品的外觀和品質,為此進行了紅陽獼猴桃套袋試驗,結果表明,套袋紅陽獼猴桃果實表面顏色變淺,果面光潔,果面色澤均勻一致,無日灼,機械損傷減少,外觀品質更佳,值得推廣。
關鍵詞:金華地區(qū);‘紅陽獼猴桃;套袋;果品品質 ‘紅陽獼猴桃含糖量高,肉質細嫩,口感鮮美,受到消費者喜愛,市場售價高,經濟效益好,最近幾年在金華地區(qū)栽培面積逐年擴大,尤其是在金華的丘陵山區(qū)發(fā)展迅速。筆者在生產實踐中觀察到,由于獼猴桃果皮較薄,而金華地區(qū)7-8月份常有高溫、強光照以及臺風現象,容易引起獼猴桃果實日灼、擦傷,大大降低了果品的外觀和品質。為提高果實品質,滿足市場需求,筆者于2015年進行了紅陽獼猴桃套袋初步試驗,取得良好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試驗在金華市婺城區(qū)塔石鄉(xiāng)紅陽獼猴桃園進行。樹齡3年生,海拔240m,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果袋選用山東萊通紙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外黃內黑雙層袋,規(guī)格15cm×18cm。2015年7月1日實施果實套袋。在每株樹的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隨機套果50%-60%,另40%-50%的果不套袋為對照。套袋前對果實及樹體均勻噴1次20%葉枯唑500倍液+33.5%的喹啉銅750倍液+75%拿敵穩(wěn)5000倍液。生長季各種管理與生產園相同。
套袋果不提前摘袋,成熟期(對照果實未軟化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6%左右)與對照果一起采收取樣。采收后隨機取套袋果和對照果各30個,共取樣果60個,觀察記載果實表面光潔度、著色情況、機械損傷、病蟲果數,并另外隨機抽取套袋和對照果實各30個,進行貯藏軟化前后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測定和口感風味評價。
2 結果與分析
2.1 套袋對果實外觀品質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對照果實果色深綠,色澤也較均勻,但光潔度稍差,機械損傷率達26.67%,日灼率6.67%,病蟲果率13.3%;套袋果果色變淺成為黃綠,表面光潔,果面色澤均勻一致,果面無日灼,病蟲果率與對照一樣,為13.3%,可能與套袋時間較晚有關,但機械損傷較少,為6.67%,可能是套袋后減少了臺風造成的果實擦傷,果實外觀品質明顯好于對照(表1)。
2.2 套袋對果實內在品質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套袋果在采摘以及軟熟后可食用時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對照,采摘時套袋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未套袋果高1個百分點,軟熟后高0.5個百分點。套袋果軟熟后Vc含量比未套袋低5.1mg/lOOg(表2)。
3 小結與討論
與對照相比,套袋紅陽獼猴桃果實表面顏色變淺,果面光潔,果面色澤均勻一致,無日灼,機械損傷減少,外觀品質更佳;套袋果采摘時和軟熟后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高于未套袋,內質品質也有所提升,該技術可在金華地區(qū)推廣應用。但是本試驗中,套袋后紅陽獼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的現象與其他相關論文所述不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