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隆
長時間抑制呼吸、具備天然的夜視力、抵抗輻射、無須睡眠……動物們經(jīng)常在做這些事情。也許不遠的將來,只要吃幾粒藥丸或是進行一次新奇的手術,我們?nèi)祟愐材茏龅竭@些。
追蹤氣味
想像一下吧,只要在地上嗅一嗅,就能知道一個朋友是否剛剛經(jīng)過。犬類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人類為什么不可以呢?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在這方面犬類具有某種優(yōu)勢,因為它們的嗅覺接受器是人類的20~40倍。那么我們能否擁有一個更好的鼻子呢?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德布拉·法杜爾認為,人類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她發(fā)現(xiàn)了使人類的嗅覺像狗或者狼一樣靈敏的辦法。法杜爾找到了一種名為Kv1.3的基因,并將老鼠體內(nèi)的這種基因去掉,使老鼠對氣味的敏感度增加了1000~10000倍。人類也擁有Kv1.3基因,在理論上,可以用某種藥物隔離這種基因,甚至有一天還可以使用基因療法選擇性地去掉這種基因。
不要低估人類鼻子天生的能力,只要稍微訓練一下,我們分辨氣味的能力就能得到巨大改善。耶魯大學醫(yī)學院的馬賽厄斯·拉什卡說:“在法國,做一名香水師需要接受7年的培訓,通過這種培訓,一名香水師能分辨600種香水基本成分,關鍵是要反復地接觸這些氣味,并在每次判斷后得到正確的反饋?!彼J為,只需要進行幾天的訓練,我們就能辨別出家人和朋友的體味。
偷聽超聲波
即使我們不能破解蝙蝠的高頻鳴叫的含義,但如果能聽見它們之間的對話,或者能像貓頭鷹一樣擅長確認極微弱聲音的來源,那豈不也是一件很誘人的事情?
人類的聽力局限于一個有限的頻率范圍之內(nèi),因為我們對聲音做出反應的毛細胞位于內(nèi)耳深處,并且由于我們的耳的獨特形態(tài),我們不擅長確定聲音發(fā)生的確切方向。但情況完全可以改變。只要將技術和手術結合起來,我們的聽力就可以像蝙蝠和貓頭鷹一樣好。市場上銷售的聽覺植入體與我們的聽覺神經(jīng)或者是腦干直接相連,它們能使我們的耳朵聽到一系列全新的聲音。但我們的大腦是否能夠理解蝙蝠發(fā)出的超聲信號則是另一回事。
至于確定聲源的能力,人類已經(jīng)擁有了初始形態(tài)的回聲定位功能。洛杉磯豪斯耳研究所的羅伯特·香農(nóng)說:“我們并不像蝙蝠或海豚一樣發(fā)出聲音。但我們確實利用了從環(huán)境反射回來的聲音來確定物體的位置。”
霍伊澤爾聽力研究所的弗雷德·懷特曼從貓頭鷹身上獲得了靈感。貓頭鷹耳朵周圍的羽毛增強了它們的方向敏感性,幫助貓頭鷹確定聲音的來源。他說:“只要對我們的外耳形態(tài)或大小進行一點點改變,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們的回聲定位能力?!比祟愑绕洳簧瞄L分辨聲音是來自前方還是后方。人類的外耳能捕捉某些頻率的聲音,是因為這些聲音來自特定的方位。他說:“如果我們能把前后方的聲音的差別放大,我們就能更好地確定聲音的來源。”
在實驗中,那些用蠟暫時改變了外耳形態(tài)的人經(jīng)過幾周的適應,他們的大腦已經(jīng)能夠?qū)λ麄兟犃Φ淖兓龀稣_的調(diào)整,這表明人類的大腦可以對各種變化做出靈活的反應。
抵抗輻射
一罐經(jīng)過放射線滅菌的肉發(fā)生了變質(zhì),微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在調(diào)查原因時,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名叫Dein的細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種細菌對放射線的耐受性是人類的幾千倍。這種細菌之所以具備這種能力,是因為它修復放射線所造成損害的能力超強。
放射線破壞DNA的方式是將其破碎成多個片段,當Dein的基因受到損傷后,它的修復基因便被激活,將受損DNA恢復到其原來的狀態(tài)或者將受損DNA完全清除,用新的DNA加以替代。
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的微生物學家約翰·巴蒂斯塔設想,可以將Dein修復其DNA的酶用于修復人類DNA。只是,讓細菌的基因在人體內(nèi)發(fā)揮作用很可能是一件棘手的工作。開始的時候,由于涉及許多種酶,在嬰兒誕生前就必須對卵子和精子的基因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良。
自主避孕
避孕藥會改變女性的激素,并帶來長粉刺等令人生厭的副作用。那有什么方法能讓女性利用自己的生化機能阻止意外受孕繼續(xù)發(fā)展呢?
不用說魚、鳥和昆蟲,許多哺乳動物實際上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做得最好的哺乳動物還要數(shù)有袋類動物。如果天氣特別糟糕、食物短缺或者某種危險的疾病正在流行,塔馬爾沙袋鼠就會暫停受精卵的發(fā)育,直到生存環(huán)境改善為止。沙袋鼠的胚胎會轉(zhuǎn)入滯育狀態(tài),即延緩胚胎活性。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杰夫·肖稱,如果能搞清楚沙袋鼠發(fā)育停滯的原因,我們或許也能賦予女性同樣的能力。
弄清滯育的機理不僅有利于避孕。心臟細胞和腦細胞等通常不會分裂,因此我們可以視之為處于一種滯育形態(tài)。如果我們能在心臟病或中風后喚醒這些細胞,它們就能用于修復受損的組織。反之,讓某些細胞轉(zhuǎn)入滯育狀態(tài)也不無好處,比如說癌細胞。
潛水
2005年6月30日,比利時人帕特里克·穆西姆未借助呼吸裝置潛入紅海海底209米處,打破了自由潛水的世界紀錄。不過這個紀錄在威德爾海豹面前就相形見絀了,這種海豹在獵食的時候能潛到水下600米。一個人屏住一口氣最長可堅持7分鐘左右,而威德爾海豹卻能堅持30分鐘。
在深潛水時,威德爾海豹的血液大部分流向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大腦,這些部位得不到持續(xù)供氧是無法存活的。這些海豹令人驚奇之處在于,盡管供血不足,它們的肌肉細胞卻能安然無恙地存活。這是因為這些細胞中的肌紅蛋白含量很高,而肌紅蛋白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存儲氧氣的類似血紅蛋白的物質(zhì),這使它們能在血液中可用氧含量下降時靠存儲的氧氣維持生命。
達拉斯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yī)學中心的沙恩·卡那托斯希望能將同樣的能力賦予人類。他研究了小海豹的生長發(fā)育,以弄清成年海豹是如何獲得這種令人吃驚的能力的,小海豹出生時的肌紅蛋白水平相對較低。他有可能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一種借助藥物或基因療法提高人體肌肉中肌紅蛋白含量的方法。
如果我們掌握了一些這樣的基因,我們就可能激活它們?;蛘哌@些基因所顯示的蛋白質(zhì)能夠被確定,并注射到人體內(nèi)。如果這種類似方法被證明成功,它們將有幫助心臟病發(fā)作者或中風病人或分娩時缺氧的嬰兒防止心腦損傷。
沒用的人才睡覺
不管你是一個工作繁忙的商人,還是一個應付考試的學生,或者標只是參加聚會,都會抱怨時間不夠用。但假如我們可以一直保持精力旺盛,而不用每天晚上浪費8小時睡覺,那又會怎么樣呢?有些候鳥能幾乎幾個月不睡覺,而小海豚出生后的一個月內(nèi),它們和父母根本不睡覺。我們是否可以更容易通宵不睡呢?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對缺少睡眠的海豚和虎鯨進行了神經(jīng)化學方面的研究。這些動物連續(xù)幾周不睡的能力表明,人類可能擁有尚未開發(fā)的不需睡眠的生理潛能。
候鳥的行為也說明了類似可能性的存在。俄亥俄州立鮑靈格林大學的弗納·賓曼說,如果能找到一種藥物來刺激人腦中與鳥腦中幫助其忍受睡眠缺乏的相同區(qū)域,那么“人類就能夠每天活動20小時而不只是12或14小時”。他研究了斯溫森畫眉的行為,這種鳥從加拿大的森林遷徙5000千米之遙到達秘魯,其遷徙時的睡眠時間從正常的每晚10到12小時減少到2.5小時。
這些鳥類通過兩種方式進行調(diào)整。首先,它們醒著時多半呈現(xiàn)出類似睡眠的行為,比方打瞌睡。它們還喜歡“單半球睡眠”,只睜一只眼,讓左右腦輪流休息,同時繼續(xù)向目的地飛行。其次,它們大腦的化學物質(zhì)已經(jīng)適應了長期靠這種方式休息來保持正常工作。目前人們對這種化學物質(zhì)了解得還很不夠,但是它可能最終會導致刺激缺乏睡眠的大腦的藥物問世。
夜視
可能你的視力達到了最佳,但還是看不到動物們輕易就能看到的很多東西。鷹能發(fā)現(xiàn)很遠的獵物,而金魚以及某些蝴蝶則能夠看到紫外線。令人振奮的是,人類這些能力實際上都是存在的,不過需要對人眼作些“處理”。
倫敦市立大學的視覺學家羅恩·道格拉斯指出,人類最容易獲得的能力就是使我們能看到的事物光波頻率范圍擴大。視網(wǎng)膜上的感光細胞攜帶一種叫做視蛋白的光敏蛋白。不同感光細胞的視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細微差別決定了它們吸收的光波長度。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向感光細胞中植入一種基因,使視蛋白能夠感知我們想要看到的波長。道格拉斯說:“我們知道其他動物的視蛋白氨基酸序列,因此可以從它們(如金魚)體內(nèi)合成所需的基因并植入我們的眼睛?!柄椩诤苓h的距離外就能夠發(fā)現(xiàn)獵物,因為它們用來分辨細節(jié)的視錐細胞是緊貼在視網(wǎng)膜上的。提高人眼分辨率的一個辦法就是使視網(wǎng)膜攜帶更多視錐細胞。但這可能需要一個相當難受的增大眼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