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類的某些游戲規(guī)則實際上吻合了某種社會意義。這一點,我們甚至不用去分析不同棋類的規(guī)則,而只要從中外象棋的一些不同規(guī)則就可以對比出。
象棋分為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兩種。兩者的棋子設置幾乎一致,但游戲規(guī)則卻有著明顯的差異。以“馬”的移動為例:在中國象棋中,一個“馬”要移動必須有一個前提:沒有被絆住“馬腳”,即“日”字形方格的右側沒有被占據(jù)。一旦被絆住“馬腳”,對不起,你不能移動。而國際象棋中卻沒有這一條限制。
從“跳馬”的規(guī)則,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種社會文化以及社會人際關系的差異。在中國象棋所處的文化背景下,你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須要時刻防備著別人設置障礙,并且似乎別人也特別喜歡設置障礙,這就讓人們做事的時候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好周邊的人際關系,逼得大家更多地去琢磨“人”而不是琢磨“事”本身。這種情況正好可以切合教授所說的中國是“兩人文化”“從文化”的觀點。在“從”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遇事喜歡使絆,并且一絆就靈,縱使你是一匹良駒駿馬,志在千里,但一旦被人使壞“絆了馬腳”就動彈不得,只得老驥伏櫪,徒呼奈何了。而國際象棋所處的大背景則完全不同,他們的“馬”,只管按照設定的目標勇往直前跳就行。
從這個意義上講,看透了跳“馬”的規(guī)則,也許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一些單位(尤其是機關)辦事的效率如此之低了。他們有十分的本領和精力,也許要拿出三分來防備別人對自己“蹩馬腿”,另外拿出兩分來“絆”別人,剩下五分精力來做事情,效率又如何能夠提高?
同樣的規(guī)則還體現(xiàn)在“卒”的移動規(guī)則上。在中國文化氣候下的規(guī)則中,卒永遠都只是一個小兵,最多在過河之后變得稍微厲害一點。但國際象棋中的“兵”就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他如果勇敢地沖到底線將升格為除了王以外任意一子。想想看,在這樣兩種不同的規(guī)則下,哪種“兵”的戰(zhàn)斗力和奮斗精神更強?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