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剛
要讓“全面二孩”政策最終傳導到千家萬戶的生育行動上,并且后續(xù)不會引發(fā)嚴重的社會負擔和外溢矛盾,還需要通過制度銜接、措施配套和職能轉變,釋放更多政策紅利和服務便利。
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是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的一大亮點。政策公布后,公眾和輿論普遍積極肯定,但在歡欣鼓舞之余,不少人也相當猶豫、擔憂,紛紛表示“生不起”。
生孩子,首先是夫妻的事,是家事。傳統(tǒng)文化中,中國人講究“多子多?!薄皟簩O滿堂”“兒女雙全”“養(yǎng)兒防老”,更多是傳宗接代的意義。這幾十年過來,國人的觀念認識已經(jīng)發(fā)生深刻變化。
所謂“生不起”,其潛臺詞更多的是“養(yǎng)不起”,是對于生完孩子之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長期持續(xù)、無限責任的家庭綜合投入的擔憂。說白了,生兒育女需要支付成本,人們愿意為自己孩子生得好、過得好大把花錢,但面對現(xiàn)實難度,卻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而卻步。
想要讓二孩真正生得起,就必須盡力解除大家實際面對和感受到的諸多后顧之憂。這不是靠計劃生育政策本身調整就能解決的,“全面放開二孩”不過是提供了可能的空間,而要真正讓政策落地落實,最終傳導到千家萬戶的生育行動上,并且后續(xù)不會引發(fā)嚴重的社會負擔和外溢矛盾,這個過程的中間和外圍還有大量必需的功課要做。
“單獨二孩”政策出臺后,全國有1100萬對夫婦符合政策條件,而付諸生育行動的只有15.4%,不過169萬對。如此數(shù)據(jù)落差,很難說不會在“全面二孩”政策啟動后繼續(xù)出現(xiàn)。關鍵就在于國家要正視這樣的現(xiàn)實,理解人們的訴求,有針對性地給出政策解決方案,通過及時的制度銜接、措施配套和職能轉變,釋放出更多政策紅利和服務便利。
現(xiàn)在的生育主體是80后、90后,他們是觀念全新、多元開放的一代,他們不會僅僅因為生育政策放開,或者國家提倡甚至簡單激勵就予以行動,而需要切實感受到國家政策和配套舉措的溫度、靈活度和人性化,需要滿足完全不同于前幾代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他們真正愿意生而又生得起兩個孩子,考驗著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施政智慧。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