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剛剛過去的2015年,對于內地華語片市場而言,可謂夢幻、奇跡與奇葩并存。
說“夢幻”,是因為最外行的記者與觀眾,也知道這一年的市場總票房、國產片票房都分別創(chuàng)了新高。
說“奇跡”,是因為在《捉妖記》的引領下,國產片已經進入到一個空前自信的年代,國產電影的投資前景,從某種程度上講,開始被空前看好。
說“奇葩”,則是在過去的這一年,我們既看到了描寫“黑道”(其實也就是“現(xiàn)代混混兒”)的影片(比如《老炮兒》)被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和關注,也看到了作為現(xiàn)代娛樂經典的《史努比:花生大電影》,和作為本土超新派武俠片的《師父》——這兩部精品電影票房均未過億的現(xiàn)象,這在低智劇情片風靡、類型組裝式影片票房大收的前提下,實在令人禁不住心生嘆息。
“口碑之作”,在過去是特指影片有了良好品質后,在專業(yè)人士、媒體和觀眾的口口相傳下,贏得票房成功的現(xiàn)象?,F(xiàn)在這個說法也要兩拿著來看了。譬如<捉妖記》,確實延續(xù)了上面這一說法的原有意義。但《師父》叫好不叫座,《華麗上班族》淪為主流口碑陽光照耀不到的“暗香”,《史努比:花生大電影》在中國香港能排到圣誕檔票房前列,到了內地就是提不起勁兒來,這無疑又讓人不得不靜下心來面對電影市場的“新常態(tài)”。
比如說,當成功跨行做了導演的鄧超,爭議聲中接連推出他的鄧氏無厘頭影片時,它們究竟是當年周星馳影片成功軌跡的翻新,還是早期馮小剛“小品式電影”思維在今天的升級換代?這條路將走多遠,它們又會為未來的電影培養(yǎng)出哪個檔次的觀眾?
又比如說,當人們從《夏洛特煩惱》的票房大收,視野進一步放寬到這幾年徐崢的“同系列”,不少人恍然大悟,原來國產票房大片,劇情不少都是克隆自國外電影,那么,未來這條克隆之路該怎幺走?克隆影片出產多了,觀眾的觀影趣味會得到提升,還是原地不動,抑或每況愈下?同時,人們又會怎樣回過頭來評述諸如賈樟柯們的原創(chuàng)劇情片?這是每個從事乃至關心國產電影的人都無法回避的話題。
每部電影,尤其是大投資的電影在立項之初,肯定是要對該片的票房前景進行市場預估的。立項的根據(jù)之一,顯然包括觀眾當下的觀影趣味。這些趣味,有些是自然天成的,有些則是之前觀賞的那些影片,在不知不覺中靠趣味的重復疊加帶給他們的。這里面,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分別都占據(jù)著一塊,理性的部分好分析歸納,非理性的部分如何影響觀影頻次,如何導致票房井噴或黯然收場?目前內地電影對這方面的市場研究,似乎還沒有進入到該達到的層次。所以大家才頻頻看到名導演們上映前吹牛,三天票房不理想,就又跳到媒體前罵娘。
更深層的危機則在于,這些年大家去影院,似乎已經習慣跟著媒體上宣布的票房數(shù)值,去選擇自己觀看的影片,而這本質上已經不是在看電影了,是在“響應媒體和片方的營銷號召”。一個健康、健全的電影環(huán)境,顯然不能一切都靠錢的回聲來搭建。問題是,現(xiàn)在的業(yè)界,到底有幾個人擁有長遠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