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春
中秋去內(nèi)蒙古赤峰旅游,本來是想去尋訪遼國故地,觀賞夕陽塔影,到了赤峰以后,朋友介紹說克什克騰旗北部山區(qū)有個阿斯哈圖石林景區(qū),以奇特的地質地貌著稱,已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很值得一看。以前曾去過云南路南石林和浙江千島湖石林,那里山石如刀箭般直指蒼穹的壯觀畫面讓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地處北中國的阿斯哈圖會有哪些奇特之處呢?于是我們改變行程,帶著尋幽探勝的好奇,朝阿斯哈圖奔去。
感受阿斯哈圖
從赤峰市沿G303國道西行到克什克騰旗的熱水塘鎮(zhèn)右轉,就是通往阿斯哈圖石林的專用旅游公路——熱阿線。熱阿線一路向北行駛約70多公里抵達阿斯哈圖石林風景區(qū)的南門,沿途經(jīng)過大興安嶺的最高峰——黃崗梁林區(qū),以及丘陵式草原和沙地。仲秋時節(jié),大地已被金黃色渲染,成群的牛羊散漫在山間草地上,一片寧和景象。
阿斯哈圖石林分布在黃崗峰北約40公里、海拔1700米左右的北大山上,東西寬3公里,南北長5.5公里,分布面積約15平方公里。群山呈現(xiàn)出典型的丘陵地貌特征,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石林沿山脊延伸,顯得格外突出。
景區(qū)的南大門是一個巨大的白色概念性建筑,氣勢恢弘。進入大門以后到中心地帶的一處高崗上,新修的柏油路蜿蜒通向各個景區(qū)?!鞍⑺构D”蒙古語意思是“險峻的巖石”,遠看像聳立在大興安嶺山顛之上的萬里長城,雄偉而壯觀,近看似一座座城堡,訴說著歷史的變遷。隨著角度的變化,每一石柱、石林又顯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傳神造型。一排排,一座座,千姿百態(tài),氣勢磅礴,其水平節(jié)理猶如堆疊起來的“天書”,記載著石林的滄桑。難以想象,在這空曠的草原上,在高高的大興安嶺之巔,會有這樣一個龐大的石林家族,這些和侏羅紀的恐龍們曾經(jīng)愉快地朝夕相處的石頭們,花了1.8億年才初成胚胎,之后經(jīng)歷800萬年的哺育,其間又在260萬年前被冰川打散,經(jīng)歷了這些年時光之后的阿斯哈圖石林,猛然間撞進了我們的視線。
阿斯哈圖石林并非成片簇擁著,而是在每一條山脊上或排成一列,或者點狀分布,突兀高聳,極具形態(tài),使人感到震撼。阿斯哈圖石林共有四個核心景區(qū),景區(qū)的顯要處都有中英文的說明牌,詳細介紹石林的成因和發(fā)育特征,使不熟悉地質科學的普通游客也都能夠了解石林的奧秘,猶如走進了一個形象生動的科普課堂和天然博物館。
阿斯哈圖石林的形成和發(fā)育
雖然和其他地區(qū)的著名石林景觀都稱為“石林”,可其形成的原因卻不同。云南的石林是石灰?guī)r在熱帶氣候條件下,經(jīng)水流的溶蝕作用形成的。而阿斯哈圖一帶發(fā)育的石林,是由冰蓋冰川的創(chuàng)蝕、掘蝕和冰川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產(chǎn)生的,形成和發(fā)育過程主要分為冰川作用、寒凍風化作用、風蝕作用和夷平作用4個階段,石林通體為堅硬的花崗巖石,這是世界所罕見的。由于近水平裂隙的特別發(fā)育,在石林側面有保存較多的冰水沖刷形成的懸溝槽,遠看恰似千層餅。石林頂部有冰臼分布,這是花崗巖地貌的新類型,在國內(nèi)外也是少有發(fā)現(xiàn)。
由于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石林這一方神秘獨特的自然風貌,這里山峰相連,各具特色,發(fā)育類型很多,形狀千姿百態(tài)。由片狀花崗巖堆積而成,層次分明,石林中有石人、石柱、石叢、石墻、石城等大小奇石千余座,人們根據(jù)它們的體貌特點,分別起了擎天柱、三結義、大鵬落草原、羅漢陣、比薩斜塔、城市風光、秀女望月等名字,惟妙惟肖。石林形態(tài)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醒目。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光照下觀賞,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這些奇妙的地理結構到底是怎樣形成和發(fā)育的呢?我們對照景區(qū)的提示說明,仔細揣摩其中的原理,每一處巨大的石塔和石陣都似乎有了靈性,與我們對語。于是,我們就沿著石林演化的足跡進行了一次地質之旅。
地球表面上的巖石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沉積巖、火成巖和變質巖。所有巖石只要暴露就會遭受風化、剝蝕和侵蝕,逐漸分解成碎礫和沙泥,并在風和水的帶動下再沉積,歷經(jīng)千萬年之后,固結成新的巖石,成為“沉積巖”。巖漿在地下形成的巖石為巖漿巖,噴出地表的為火成巖,還有一類為變質巖?;◢弾r是巖漿巖的一種,是地底下的巖漿緩慢冷凝結晶而成的巖石,阿斯哈圖的巖石就屬于這一類。
花崗巖不是在地底由巖漿冷凝而成的嗎?為什么會跑到地面上來呢?這是因為充滿活力的地殼運動造成的??耸部蓑v的花崗巖在1億年前形成以后,整個區(qū)域受到抬升,原來覆蓋在花崗巖上的土地和巖石受到剝蝕,化成碎塊被風雨帶到遠處,于是花崗巖就慢慢地露在地表了。
花崗巖通俗來說就是具有花斑顆粒的巖石,這是因為巖漿在冷凝的過程中,巖漿里相同的物質會聚合并結合在一起,這個過程稱為結晶。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巖石里3種顏色的礦物特別多,這3種就是花崗巖最常見的礦物,有一種是半透明或呈灰色的,它是我們熟悉的石英,十分堅硬:有一種是白色的或呈粉紅色的,略呈長方形,形成長石,還有一類是黑色的,就是黑云母或角閃石。
大面積完好的花崗巖暴露在地表,因熱脹冷縮,或受到擠壓產(chǎn)生垂直的裂隙,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水分鉆入巖石的裂隙,在結冰的過程中體積膨脹,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將巖石劈開,四季轉換,周而復始,巖石一次次經(jīng)歷冰雪的破壞,最終被分割成一座座石塔。巖石之間的裂隙繼續(xù)擴張,最后演變成平坦寬闊的空間。
花崗巖在地底冷凝固結成巖石的時候,是一個巨大完整的個體,因地殼抬升,上覆的巖層在風化侵蝕過程中被移除,大大減少了巖體所受的壓力,于是巖石得以舒張。期間,花崗巖可能受到地球的強大力量,受到不同方向的擠壓,又產(chǎn)生了幾組不同垂直的裂隙,風雨的侵蝕使裂隙擴大,于是整個花崗巖體就被分割成一塊塊的。
克什克騰的冰川是一種懂得雕刻藝術、有靈性的冰川。在冰河時代,這里的花崗巖被冰川廣泛覆蓋,冰川由高處緩緩往低處移動,過程中往往會帶動途中的巖石,就像一個巨大的研磨機和搬運機,將周邊的巖層刻成坑,磨成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貌形態(tài)。
阿斯哈圖石林的具象陳列
阿斯哈圖石林目前的四大景區(qū),分別是九仙女景區(qū)、拴馬樁景區(qū)、飛來石景區(qū)和五鼠拜月景區(qū)。九仙女景區(qū)是最大的一個區(qū),它集石林秀、美、靈、形于一身,是石林中的代表景區(qū),主要石景有月亮城堡、將軍床、擎天雙柱、羅漢陣、九仙女、平衡石等。拴馬樁景區(qū)的主要特點是偉岸和挺拔,它主要由原始次生白樺林、高山草甸草原植物體系和花崗巖殘留巖柱組成,有書山、雙足寶鼎、三結義、拴馬樁等。飛來石景區(qū)突出了石林的輕靈、俊秀之美,有臥虎石、飛來石等。鯤鵬落草原景區(qū)突出了石林的高大厚重之美,有姊妹峰、鯤鵬落草原、北天門等。五鼠拜月景區(qū)突出了石林形象美及動植物景觀與石林景觀的結合美。主要石景有螳螂石、南天門、城市風光、五鼠拜月等。
阿斯哈圖石林有各具形態(tài)的巨石上千座,實在難以盡述,黃昏時刻,面對從遙遠的地質年代走來的巨石隊列,時空流轉,恍若隔世。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石林,計劃著冬季再訪阿斯哈圖,也許能找到冰河時代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