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茜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教學要使學生經歷和體驗人類創(chuàng)造知識的生動過程,把他人生命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經驗和智慧,通過自己的體悟和踐行,轉化為自己生命成長的資源和精神力量。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因當時刻不僅關注自身的成長,更要關注到學生的生命發(fā)展與成長。因此應做到:
一、將“經歷性”“體驗性”等這樣的理念貫徹到實際教學中
在新課標中提到了兩類行為動詞,一類是描述結果目標的行為動詞,包括“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另一類是描述過程目標的行為動詞,包括“經歷”“體驗”“探索”等。這類詞的出現充分體現出了學生在學習數學中過程性的重要性,重視了數學知識被發(fā)現、認識、發(fā)展的過程本身所蘊藏的豐富資源的開發(fā),從而讓學生把數學知識中的豐富資源轉化為自身生命成長的精神與力量。
例如:教學《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經歷過一個物體(或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認識,從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到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是認識分數的一次發(fā)展。理解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并不難,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就不那么容易了,因為這個整體有多少個,總會影響學生的判斷。因此,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已經設立這樣的教學目標:
1.通過借助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分數認識學習經驗,使學生經歷、體悟和感受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來表示的思想方法,并能根據具體的問題情景,用幾分之一表示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進一步構建“幾分之一”的分數實際概念,從而進一步認識分數;
2.體會分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深刻理解分數的含義;
3.通過對大量的材料辨析、分類、比較,讓學生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豐富學生對分數內涵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當然,我們使用的蘇教版教材的內容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形成過程和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我們許多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和記憶、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本身,這種偏重結論,忽視歸納過程,常常導致使學生僅僅停留于對數學知識的記憶與運用,忽視了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與發(fā)現。
二、努力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數學化”過程的活動
所謂的“數學化”是人們運用數學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各種具體現象,并加以整理組織,以發(fā)現其規(guī)律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中,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與發(fā)現,讓學生經歷了“再創(chuàng)造”和“數學化”的過程。
例如在學生認識圖形的過程中,不僅是要引導學生對圖形的本質特征進行概括和抽象,而且還需要多層次地豐富圖形特征的內涵,這樣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就不再是停留在對圖形名稱的記憶上,而是有豐富的感性支撐和內涵支撐。我們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分類,沒有具體地揭示什么樣的圖形叫角,只是引導學生觀察直邊有頂點的這一類圖形可以稱作角,讓學生帶著這樣一個模糊的概念去辨別剩下的幾類是否是角,最后讓學生想象一下角是什么樣子,從而揭示角的概念。
三、以教材為載體,促使學生不斷探索、不斷建構、不斷發(fā)展、不斷成長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基質性要素之一,教學內容不僅有如何選擇的問題,還應有呈現方式的要求。因此,對教材的把握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藍本,然而用好教材才是關鍵。與此相關,我們針對教材的內容提出兩個基本的教學策略:一是開發(fā)教材知識關系形態(tài)中的育人資源,使知識呈現出整體的“結構態(tài)”,形成教材結構加工的策略;二是開發(fā)教材知識過程形態(tài)中的育人資源,使知識呈現出鮮活的“生命態(tài)”,形成教材生命激活的策略。
上課時老師可以不直接給出幾張單式統(tǒng)計表讓學生填,而是直接給出一組信息繁多的數據,讓學生嘗試整理這些數據。每位學生都要經歷制作統(tǒng)計表整理數據的過程,在學生制表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不斷推進,最終形成一張完整的復式統(tǒng)計表,真正經歷了復式統(tǒng)計表的“生成”過程。再比如<<圓的面積>>一課,學生通過折一折和剪拼可以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可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只是解決了本節(jié)課一個問題而已,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鍛煉作用不大。此時教師提出“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點?”這一問題,促使學生通過反思體會了“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妙用,在下面的探究活動中,圍繞著怎樣使轉化出的圖形更像學過的圖形開展操作、想象活動,充分體驗“極限思想”。這樣的教學過程,追求的并不是一節(jié)課知識點的掌握,更長遠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積累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在以后遇到問題時會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有一只點石成金的“金手杖”。當然,教師在課堂中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創(chuàng)設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發(fā)現疑問,提出問題。并使學生在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當學生產生疑問后,教師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交流。
這樣通過對教材編排知識的激活,盡最大可能地把符號化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智慧和生命發(fā)展的精神力量,使教材真正為教學所用,為實現學生的真實發(fā)展所用,這也是教師能否實現從“教”到“用”教材轉換的關鍵一步。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應是開放式的教學,實現課堂教學中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的形成過程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與障礙,形成對知識內涵的豐富認識和體驗,更重要的是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并形成學生元認知意義上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作者單位:淮安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