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衣蕙帶
?
念深深,君知否
◎荷衣蕙帶
花香若酒,微醺了整個春天,大唐的皇宮內正眾芳爭妍,姹紫嫣紅開遍。
身著青綠色齊胸襦裙的萬春公主此時正對著一樹桃花發(fā)呆,她清麗的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愁緒。
萬春公主雖自幼就深得玄宗寵愛,卻不像其他公主那樣嬌縱奢靡。因為經(jīng)常隨玄宗出入教坊和書院,參加一些文人雅集活動,眼界開闊的她對自己要托付余生的另一半非常挑剔,直到23歲還待字閨中。
那日她和楊貴妃探討《霓裳羽衣曲》的編曲,恰好父皇也在。玄宗望著最疼愛的女兒,忍不住說:“我的洋乖囡,不知什么樣的男子才能入得你的眼?!边@時,一旁的楊貴妃忽然想起自己的侄子楊朏,他今年剛25歲,不僅相貌出眾,且胸藏錦繡,腹隱珠璣,也尚未婚配。于是和玄宗商議后,便宣楊朏進宮與萬春公主見面。
彼時正庭草交翠,蝴蝶翩飛,萬春公主和楊朏在宮中有了第一次相見。舉止得體、談吐文雅的楊朏生得清逸俊朗,很合萬春公主的眼緣。更難得的是他確有真才實學,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詩詞歌賦都對答如流。笑意如春水漫入萬春公主的眼眸,她知道,她等待的良人終于來了。
雍容大方又詼諧機智的萬春公主也同樣令楊朏生出相見恨晚的動容與喜悅。在得知姑母有意成全兩人的婚事時,他的笑容亦如千瓣牡丹層層綻放。
佳期良辰合巹,錦堂此夜春深,一對佳偶就此玉成。婚后不久,楊朏就升任鴻臚卿,主管當時的對外事務。
開元盛世,長安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接待著大量外國人。自幼就跟隨父皇出入各種社交場所,有遠見卓識并長于應酬的萬春公主正好可以做楊朏的得力助手。他們的府邸更是成了來自異域貴婦們的雅集之所,門前常常是車如流水馬如龍。
盛唐原本就是一個女性生活相對寬松自由的時代,楊朏和萬春公主又是和番邦接觸最多的人,他們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常執(zhí)手在府內迎送賓客。這些大膽的行為惹得一些大臣非議,不過玄宗開明,對他們夫妻的行為贊許有加。
楊朏自娶了萬春公主,不僅得一賢妻,更是得了一位知心朋友,他們興趣相投,許多想法常常不謀而合。深夜,紅燭搖曳的內堂,兩人聊得興起時常一夜不眠。
為了表達愛意,楊朏花了很長時間找到一塊上好的羊脂白玉,請人為萬春公主定制了一枚玉佩,取“何以結恩愛?美玉綴羅纓”之意。生于帝王家的萬春公主并不看重珠玉寶石,卻十分喜愛這枚玉佩,自收到后從不離身。這段婚姻被他們經(jīng)營得如盛滿美酒的玉杯,滿溢著醉人的清香。
向來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世間最難求的就是團圓美滿。大唐的宿命如此,萬春公主的宿命也如此。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身系重任的楊朏依然堅守職責,他和公主沒有立刻離宮出逃,而是一起留在長安,妥善安置好外籍人士。一直到忙完這些工作后,他和公主才匆忙出城。
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場離散,馬嵬坡兵變后楊氏一門盡遭殺戮。悲痛欲絕的楊朏茫然四顧,竟不知欲向何方。兵荒馬亂中,他和萬春公主緊握的手不知何時松開了,他們就這樣失散在人群中。
待平定安史之亂后,重回長安的萬春公主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尋找楊朏上。然而無論她如何打探尋找都沒有一絲消息,楊朏就如一滴水落入海中,竟然無跡可尋。
此時新帝已經(jīng)繼位,少了父親的依靠,失了丈夫的寵愛,萬春公主雖然還是錦衣美食,其境況卻非比從前,昔日熱鬧的府邸如今冷落得只剩鳥蹤蟬鳴了。
對著如今空落落的院落,萬春公主常會失神,想起和楊朏在一起的情景。花開了,她會對著牡丹發(fā)呆,想起他折下園中第一枝牡丹簪在自己鬢間時輕揚的唇角和眼里的寵溺。夏日里,她會在水榭上徘徊,想起和他一起賞荷時他有力的臂彎和一片荷葉撐起的陰涼。如今景物仍在,卻不見了共賞的人。
春來春去,任花開花落,萬春再也無心去賞,她的記憶始終停留在那個他們初見的春天。春雨敲窗的夜晚,秋風蕭索的黃昏,常常被她誤聽成歸人的腳步。夢醒了一回又一回,寸寸相思都化作衣袖上的啼痕,她用女子最好的十年來等著愛人歸來,卻失望了一年又一年。她常常對著一輪新月發(fā)呆,她的楊朏就是新月發(fā)出的光亮。月色溶溶里,她仿佛看見楊朏的笑顏,可是月兒能常見,她的愛人今生卻再難相見了。
昔日的傷痕一層層結了痂,把那些傷痛默默掩藏。孤寂終于讓萬春公主慢慢發(fā)現(xiàn),世間萬物不過是紅塵過客。這年,萬春公主已40歲了,她又披上嫁衣,嫁給楊朏的堂叔楊锜。
在安史之亂中,楊朏失蹤,楊锜之妻殞命,他們都成了落單的孤雁。這十年中也只有他們兩人一直相依相扶,兩人之間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世態(tài)炎涼將他們驅逐到逼仄的角落互相取暖。
他們相敬如賓卻又各自心有所屬,生活沒有因為他們的結合而生出多少絢麗的姿態(tài),只是萬春公主再也不肯簪牡丹,她的發(fā)間總是清清素素,不若其他女子那般濃艷。她把那一枝艷色也埋在舊日時光里。
云卷云舒里擱淺了多少過往,浮華散盡,終于知道人生不過是場漫長的告別。在平淡的婚姻中度過了五年后,萬春公主病逝。臨終時,她手中緊握那枚玉佩,心中始終記掛著的還是楊朏。
自別后,憶相逢,今生休矣,念深深,君知否?